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走進非洲

走進非洲

時間:2024-10-19 08:48:56

剛果(布)凱塔一期公路9月3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中非領導人與工商界代表高層對話會暨第六屆中非企業家大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歡迎包括非洲企業家在内的世界各國企業家到中國投資興業,也積極鼓勵中國企業家到非洲開拓發展,攜手共建“一帶一路”。

在全球經濟版圖中,非洲是一片日漸升溫的熱土。過去10年,其正成為中國和東南亞之外,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地方,大多數年份增長率保持在4%~6%。

拉動非洲經濟的引擎中,來自中國的力量不容小觑。商務部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2000年中非貿易額僅為100億美元,2017年時達到170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中非貿易額已達988億美元,同比增長16%;2017年中國對非直接投資31億美元,是2003年的近40倍。

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對非各類投資存量超過1000億美元,幾乎遍布非洲每一個國家,涵蓋科技、地質勘查、房地産、金融、批發零售和農業等領域。

在中非經貿關系日益緊密的背後,企業無疑是重要的推動力。

中國企業正在“走進非洲”,其既為自身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也帶動了中國企業、中國産品、中國标準“走出去”,同時幫助非洲改善了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助力當地經濟發展。

在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與衆多中國企業家面對面,傾聽他們“走進非洲”的投資故事,透視其中寶貴的經驗與面臨的挑戰。

中國為非洲工業化帶來窗口機遇期

中非合作,源自互補。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看來,随着中國的工資水平上升,中國的産業升級将帶動新一輪勞動密集型産業在國際轉移,這是史上最大的窗口機遇期。“中國制造業從業人數為1.24億人,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從業人數達8500萬人,而整個非洲制造業的從業人數不超過1000萬人,8500萬勞動人口的窗口機遇期足以讓非洲國家同時實現工業化。”

他認為,目前非洲國家基礎設施普遍較差,這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可以幫助非洲國家解決基礎設施方面的瓶頸,為非洲抓住工業化機遇創造條件。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舒印彪也提出,非洲能源基礎設施确實需要加快發展。他表示,電力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現在非洲的人均用電量是世界人均用電量的五分之一,沒有充足的能源保障,工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加快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聯互通。

在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别代表許鏡湖看來,目前非洲在資金、人才、基礎設施上的三大瓶頸制約了非洲的發展。

許鏡湖認為,中國擁有人才、資金、設備裝備等方面的優勢,可以補充非洲的短闆,而且中方在與非方合作時會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論證,選擇的合作項目也會考慮建成後的自主和可持續發展。

摩洛哥企業家聯合會主席梅祖爾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夥伴關系是一種循序漸進式的合作關系,第一階段針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而在現階段,非洲的工業化轉型為中國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中國企業可以借助非洲的資源優勢,打造新型的合作夥伴關系。

如果說中國在能源、交通等建設方面對非洲的幫助都屬有形資産,那麼經驗、模式等“授人以漁”的無形資産顯然更受非洲青睐。

佛得角普爾曼投資公司CEO安德瑞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中國有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這正是對目前中非合作最準确的描述。”

莫桑比克索尼帕有限公司董事長拉提爾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其他西方國家對非援助不同的是,中國提供的援助和投資都是從非洲本身的發展需求出發,而不僅僅是根據他們認為需要提供的幫助。

“非洲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而是如何幫助非洲實現自我發展,通過自己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從根本上解決非洲發展的問題。過去一些國家給予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礎建設、教育醫療和糧食供給上,這些雖然能解決非洲一時的問題,但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拉提爾說。

非洲開發銀行行長阿德希納說,“非洲現在出口的産品中70%都是原材料,就像中國在1979年時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好的供應鍊,生産出一些有附加值的産品,不僅僅是油氣或者農産品,我們需要更多高附加值的産品。”

在中非合作不斷深化緊密的背景下,可以預見,全球會看到更多的“非洲制造”。南非黑人工商理事會主席桑迪萊·尊古表示,南非是非洲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但還需要進入價值鍊的上遊,要有高價值的生産制造業。目前,非洲的出口還是以基礎産品和原材料為主。南非非常注重建立産業基礎,在制造業領域的經驗和積累越來越豐富。未來,南非将進一步增加高價值包裝器材等高附加值産品的出口。希望中南兩國在農業加工、礦物選礦和先進制造等領域深化合作。

加強屬地化管理,中國企業實現“授人以漁”

值得一提的是,在“授人以漁”的過程中,不少中國企業作為“過來人”,都有不少經驗。

屬地化管理是在非洲的中資企業普遍談到的關鍵詞。《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中資企業在非建設項目,多重視本地員工的雇傭和培養,特别是勞動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養。屬地化管理的意義在于,一旦中資機構撤離該項目,其自身依舊有造血能力,可以繼續良好地運行下去。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機集團”)董事長任洪斌介紹,“我們非常重視屬地化管理,特别重視非洲項目當地員工的發展,踐行能力建設的行動,除了雇傭非洲當地的勞務人員,創造大量就業以外,更重視當地員工的培訓,培養當地自行發展的能力。”

任洪斌舉例說,國機集團在赤道幾内亞建設水電站輸變電項目過程中以及建成後,為該國培訓了248名國家電力系統管理和技術骨幹人員。“我們培訓的人員現在已經在赤道幾内亞電力公司以及赤道幾内亞國家級項目當中擔任重要崗位。”

2012年,國機集團在貝甯投産的某紡織廠項目,一共雇傭1216名當地員工,中方隻派了5名管理人員。“現在這個項目不僅解決了貝甯棉花的深加工問題,同時每年上繳各種稅收1.5億西非法郎,為振興與發展貝甯紡織工業開辟了成功之路。提高非洲所産的初級産品附加值,在當地生産、利用當地原料、培訓當地員工,使産業能夠在當地生根,為當地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這種經驗值得長期推廣。”任洪斌說。

對于屬地化管理,在非洲47個國家開展業務、非洲項目占海外業務70%以上的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鐵建”)也有同感,中國鐵建總裁莊尚标介紹,“中國鐵建積極關注所在國當地員工的就業和培訓,因為不管從管理的角度還是屬地化、履行社會責任的角度,都需要大量雇傭當地員工。”據統計,50多年來,中國鐵建在非洲培訓當地人員超過30萬人次。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總經理孫洪水認為,大部分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特點是投資巨大,回收周期長。“這就要求中企在各非洲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屬地化運營,沒有當地政府和其他力量的參與,是不可持續的。”

咨詢公司麥肯錫對8個非洲國家的1000多家中國企業進行調研後發現,這些企業89%的雇員都是非洲本地人,總計為當地民衆提供了30餘萬個工作崗位。由此可以大緻推算,整個非洲的1萬多家中資企業為當地創造的就業崗位應達到數百萬個。

從礦産到旅遊,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領域日益擴大

中國企業在非洲的經營領域日漸呈現多元化及産業升級的特征。

渣打銀行企業及金融機構董事總經理魯靜表示,“像礦産、自然資源這些傳統項目比重在下降,高新科技、制藥、健康醫療等公司都慢慢來到非洲,他們對非洲市場非常感興趣。”

文化和旅遊合作便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要常來往,常來往就給我們發展旅遊貿易帶來很好的空間。”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過去5年,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兩國的旅遊貿易日益激增。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遊客到非洲的人數達到1000萬~1100萬,占中國出境旅遊總量的10%,這一數字比6年前的3%翻了三番,而且平均每年都以50%的速度增長。

據李曉鵬介紹,接下來,光大集團将構建中非旅遊貿易生态圈,并在4個方面推進:

第一,加大中非雙方對話交流機制。旅遊服務涉及各個方面,因此需要通過對話、交流解決政策問題。第二,打造中非雙方雙向推薦機制。非洲是富饒美麗的地方,中國美麗的風景也吸引着非洲人民,但雙方在市場推薦方面存在差距。第三,建立中非雙方産業協同機制。旅遊需要交通、服務、金融業的支持,尤其需要環保業的支持。盡管非洲的風景很好,但在環保方面還需進一步改善,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到非洲旅遊。第四,打造中非雙方服務提升機制。目前,中非旅遊産品比較單一,缺乏個性化、小衆群體、團隊旅遊和會展等方面的旅遊産品,還需打造一系列旅遊産品。

對文化領域的合體,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高深有體會。他說,保利一方面通過市場化運作,對非洲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進行包裝、運作,引進到中國;另一方面,也要把中國優秀的、傳統的藝術形式,包括歌舞、電影和電視劇等,出口到非洲國家,讓非洲人民能夠消費到中國好的文化産品。

“基礎設施建設滞後,是非洲一體化和自主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我們要共同采取PPP、POT等形式,支持非洲鐵路、公路、航空、港口、電力和電信建設,促進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國貿促會會長姜增偉說。

據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戴維•多拉爾測算,中國目前一年對非洲的基礎設施投入約100億美元,約占非洲所有基礎設施項目外來資金的1/3。

在對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上,央企當仁不讓。在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央企頻簽大單,其中不少便在基礎設施領域。

9月2日,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将牢牢把握“一帶一路”對接非洲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推動中非企業務實合作邁向更高水平。

正如李曉鵬所言,在中國企業對非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其他貿易中,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支持正在變得不可或缺。

9月5日,中非金融合作銀行聯合體在京成立。銀聯體的創始成員之一、成立于1920年的埃及銀行行長埃特雷比介紹,過去40年埃及銀行參與了42個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項目,“中非銀行之間要進行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非洲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機會,中國也應該從中獲益。銀聯體會對中非合作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希望未來幾個月的時間可以消除自由貿易和商務方面的任何障礙。”

民企掘金非洲:不能什麼條件都具備才來,那就沒機會了

除了國企,民企對非投資也快速增長,逐漸成為對非投資的重要力量。

麥肯錫的調查報告顯示,整個非洲大陸的中資企業超過1萬家,其中90%是民營企業。這1萬家企業中有近三分之一從事制造業,在非洲當地的市場份額達20%;四分之一從事服務業,開展貿易往來的企業也超過五分之一。

在民營企業最為集中的制造業領域,新的氣象正在悄然發生。

例如在工業領域,位于埃塞俄比亞的華堅集團除了已建成9條現代化制鞋生産線,具備年生産出口女鞋300萬雙的産能外,還在埃塞規劃建設“中國(廣東)—埃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計劃總投資10億美元,預計2020年建成,每年可為埃塞俄比亞創彙20億美元,提供3萬至5萬個就業崗位。

在農業現代化領域,江蘇牧羊集團在埃及蘇伊士園區投資新建鋼闆倉和飼料機械生産工廠,年産鋼闆倉320萬噸倉容、飼料加工生産線38套産能,不僅能填補非洲農業機械細分領域的空白,還能緩解部分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及缺糧現狀,可以推動完善非洲糧食生産、加工、收購、儲存、銷售等産業鍊條。

擁有12億人口和3倍于中國土地面積的非洲,其巨大的市場機遇給予行動敏捷、極富進取精神的中國民營企業同樣巨大的發展空間。

8月28日,中國巨石埃及公司年産20萬噸玻璃纖維生産基地在埃及蘇伊士經濟特區投産。巨石埃及基地是中國之外全球最大的玻纖生産基地,也是非洲唯一的玻纖生産基地,填補了非洲大陸玻纖制造業的空白,也使埃及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玻纖生産國。

民營企業在非如何取得成功?中國巨石董事長張毓強坦言,“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在商言商,強者自強,充分發揮企業家、創業者的作用。”

“6年前,當巨石踏上埃及決心建立第一個海外玻纖生産基地時,沒人能想到我們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内完成。如今一個現代化的生産基地拔地而起。”張毓強說,埃及具備生産要素條件,隻是保障系數、安全系數沒那麼高,比如電力的穩定性。“但你不能什麼條件都具備才來,那就沒有機會了。”

敢于占領先機的中國巨石已經嘗到了甜頭。據張毓強介紹,現在巨石埃及每噸産品的單位利潤高于國内水平。“這還是在埃及對電、天然氣和水的補貼逐步下降的情況下實現的,這就是對這個項目價值的最好說明。”

中國企業在非洲面臨哪些挑戰?

中國企業走進非洲市場的同時,也需要面對非洲這片神秘熱土所帶來的挑戰。非洲國家多數并不發達,有些國家政治并不穩定,很多地方的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還可能存在因語言、文化等原因導緻的與當地人的溝通障礙。

中鐵工業品牌總監焦衛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中國企業在非洲面臨幾方面的挑戰:“第一是政治沖突和局勢動蕩,近年來非洲整體局勢趨穩,但是局部還有動蕩;第二是法律體系複雜,非洲處于歐亞大陸圈中,分布了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還有當地的各種習俗,這為我們掌握當地的法律規則造成了很大困難;此外,非洲語言也非常多樣,非洲民族衆多,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語言,同時也有帶當地特色的英語、法語等,這對我們在當地的交流溝通造成了困難。”

這樣的挑戰在現實中不勝枚舉。

2011年,北非國家利比亞戰亂,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曾在3天内把超過1萬名員工撤出,雖然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情況最複雜的中國海外務工人員撤離奇迹,但對企業在當地的經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同在2011年,中國巨石的一條玻璃纖維生産線剛在埃及開始建設,埃及就爆發了革命,長期執政的穆巴拉克政府被推翻,政局動蕩使中國巨石在投産過程中的原材料、質量、成本、産品等環節全部受到波及。

除了戰争的硝煙外,非洲當地複雜的商業法律也給中國企業帶來困擾。一位在南非從事工程貿易的中國商人說,即便在南非這樣商業文明相對發達的非洲國家,進行政府采購時需要遵守複雜的競争性投标程序,而如果競争對手沒有競标成功,那麼中方有可能會被其以一些子虛烏有的原因起訴。

此外,面對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沖突對中國企業更是家常便飯。中國巨石埃及公司負責人曹國榮介紹說,中國員工到外面打狗回來燒菜,讓埃及員工無法忍受;中國師傅“傳幫帶”埃及徒弟,有時拍拍徒弟的頭表示友好,而埃及人認為這是一種侮辱,甚至為此打得頭破血流;埃及拉絲工俯身處理廢絲,中國員工路過時拍拍屁股,本意是打個招呼,也會為此打上一架。更不用說,一開始有中國員工吃豬肉,甚至引起當地員工罷工。

渣打銀行企業及金融機構董事總經理魯靜認為,到任何一個不熟悉的市場都會面臨風險,應持開放的心态,同時采取最有效方式一一規避。她建議,中資企業出海時應尋找強有力,同時具有國際視野的當地夥伴,能夠切實幫助企業。

苦盡才能甘來,一位曾在華為尼日利亞公司工作過的人士這樣描述他的非洲生活:“後來在尼日利亞待了很多年,漸漸習慣了聽到這裡發生了恐怖襲擊,那裡又發生了激烈沖突的消息。跟随公司在這種環境下風雨同舟,看着公司業務不斷發展壯大,我很自豪自己沒有做逃兵,同時更體會到和平的彌足珍貴。”

中非企業家大會“深化貿易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專題研讨會現場《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肖翊|攝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