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未來·交通

未來·交通

時間:2024-10-19 07:15:47

通過19個鏡頭組成的智能陣列攝像機,可以清晰地拍攝到一公裡以外的人臉,兩公裡以外的運動軌迹,論壇現場展示的馬拉松畫面放大後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智能陣列攝像機未來不僅可以快速查找、定位一切需要找到的物品,更能快速通過人臉和聲音識别出更多信息。《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肖翊|攝未來的智慧交通是什麼樣子?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共有9場與交通相關的讨論。從擴大電動交通規模到構建未來交通運輸生态,來自世界各地的業内人士分享了他們心中未來交通的構想。

未來交通是人、車、路、雲一體的系統

大數據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正在日益加強。

有研究顯示,中國每年的擁堵成本占GDP的近2%。高昂的擁堵成本加上巨大的交通流量,使得城市交通管理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

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0億輛,其中汽車2.17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3.8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42億人。從分布情況看,全國有53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24個城市超200萬輛,7個城市超300萬輛。

在擁堵面前,如何治堵,緩解大城市病,成為許多城市管理者的難題。

本屆論壇聯席主席、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堵車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但人工智能和數字化可以極大地改善這個情況。

胡厚崑介紹說,深圳是全中國車輛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公裡大約有510輛車。深圳車輛密度最高的地區坂田基地,每天僅華為就有6萬人上下班。今年6月份,深圳交警開始測試用人工智能技術根據交通擁堵狀況實時調整交通燈控制策略。

“簡單一句話就是,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結果是平均車速提升了15%,員工最大的感受是早上可以晚10分鐘出門,給大家帶來更好的出行體驗。”胡厚崑說。

胡厚崑認為,雲計算的發展已經從1.0階段進入2.0階段。“1.0時代是一大批生于雲的企業,如Google、Uber等,他們有技術打造全新的業務模式颠覆傳統能力。而到2.0時代,傳統企業将充分發揮雲的優勢,改造自身業務模式,提升生産效率。”

智能交通企業千方科技董事長夏曙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除了智能化、信息化對一般生産服務的改變之外,更核心的部分是它影響到了人,生活的智能化、信息化改變了整個社會。對于交通出行來說影響更為直接,未來交通會更安全、更有效率、更綠色。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出現使得整個交通系統從規劃到管理到參與者都得到了整體提升。未來交通一定不隻是車和路的概念,而應該是人、車、路、雲一體的系統。

具體來說,智慧交通就是要實現人跟車、車跟車、車跟路、車跟人、人跟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對話。“要适應未來的智慧交通,我們的基礎設施、道路也要智能起來,要有更多的感知設備和交互設備。”夏曙東說。

據悉,2017年底,由千方科技牽頭的全球第一條智能網聯汽車潮汐試驗道路在北京亦莊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千方科技正在運用其自主研發的智慧交通系統改善北京中關村、CBD等容易擁堵地段的交通狀況。《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肖翊|攝無人駕駛算法依舊争議多

在未來的交通中,新能源車的使用、電動汽車的發展也是論壇關注的話題。數據顯示,中國生産的電動汽車約占全球總産量的一半。

在“擴大電動交通規模”的分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科技部前部長萬鋼表示:“我們發展電動汽車的初心是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大氣污染,以及創新發展。”

按照中國政府規劃,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将達到200萬輛,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500萬輛。2017年,中國已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近180萬輛。萬鋼認為,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符合初心”。

“展望未來,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創新會從哪個方向來,所以我們還是要持續地去關注很多新的想法,去推動汽車制造廠的創新等。”萬鋼說。

除了新能源車,未來交通中關于無人駕駛的暢想已經在實施之中。據報道,中國計劃在未來10年内部署3000萬台無人駕駛汽車,有望成為無人駕駛交通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ABB集團董事長兼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顧純元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社會,自動化技術的成功融入都需要政府、企業和學術界之間的持續關注與合作。”

顧純元認為,自動化技術衍生出自主化、無人化,以後無人駕駛、無人生産,都具有自主化屬性,能夠極大地提高效率,使出行變得更加便捷。

在“為中國的無人駕駛汽車發展奠定基礎”的讨論中,關于無人駕駛安全性和合法性的讨論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世界上90%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人為失誤造成的,“如果我們能用無人駕駛改善這種狀況,每年就能拯救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

但是,在人工智能領域引發的關于法律标準、責任、安全标準以及關于AI的倫理問題等,争論頗多。舉例來說,因為算法的決策,當AI為了避免傷害到車上的人,面臨着撞擊行人或者撞擊護欄的選擇時,它會做什麼。這些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倫理問題。

“如何讓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政府、每一個公司都去思考這些問題,建立透明的算法,來确保這些算法沒有偏見,背後是善意的、正确的道德和倫理做支持,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讨論。”艾德維說,“政府作為監管部門的挑戰是,技術的快速發展導緻你不可能完全了解某項技術。技術的快速變化和發展是任何人、公司、國家都不可能跟上的,但我們相信有一種更好的管理模式,即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在測試中、在過程中監管,所以我們需要以合作的方式,為社會和人類的發展取得最好的成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