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在大理種地的日本人

在大理種地的日本人

時間:2024-10-19 06:11:09

他選擇留在了大理——有了孩子就應該更快樂地生活。“如果為了孩子改變人生的方向,不能繼續過喜歡的生活,等他們長大了,雖然會感謝爸爸,但也會為爸爸感到遺憾。隻有自己活好了,才對得起孩子們。”

阿雅從田裡收回紫蘇,做紫蘇魚和飯團,還用紫蘇染布9月15日,日本人六帶着妻兒,離開大理的村居和農田,來到北京的書店參加自己的新書發布會。31歲的六面容清瘦,長發微卷,穿着朋友做的棉麻衣服,與讀者分享他在大理7年的耕種生活:“我是一個農民,在日本,農民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做到一百件事情。”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就是“玩”,種田、釀酒、做音樂。“玩的意思不是亂七八糟地玩,玩的意思是開心。做音樂也是,做農業也是,都是玩。”

六來自日本千葉縣,本名上條遼太郎。因日語中“遼”的發音像是中文的“六”,他便有了“六”這個稱呼。他曾像個嬉皮士一樣地在世界各地流浪,七年前開始暫居大理,并在那裡與妻子阿雅開始男耕女織的生活。分享的時候,他的三個兒子在一旁玩耍,不時地跑到六的腿上坐一會兒。

活動結束前,六開始演奏迪吉裡杜管,一種澳洲傳統的吹奏樂器。聲音從空心的核桃木長管中發出,洪亮渾厚。7天後,他又去到北京順義的中糧祥雲小鎮參加戶外藝術季,在街頭即興演奏。手上的迪吉裡杜管是他自己花了30個小時慢慢做好的。六用“老農民”來形容自己,抱着傳統的态度過生活,自給自足,或者與他人以物換物。

自由撰稿人蘇娅則說六是個“前現代”的農民,是一個沒有卷入消費浪潮的人。五年前,她在大理跟着六一起耕種,在體力勞動中體會腳踏實地的生活。“比如我種稻谷,我會列出具體的五種名字:糯米、紫米、白米……我就覺得這些物質的名詞,本身排列在一起就很美。”慢慢地,她想與人分享六的故事,因為在社會的大洪流面前,大家隐隐約約都想尋找一種更真實的個性生活。

于是,她與六合作了這一本書《六》。寫作的過程很快,四十天,每天早上起來寫,寫十個小時,但蘇娅一點都不覺得累,就像六終日在田地裡勞作,卻自得其樂。“我肯定不會去寫一個特苦的人,因為你選擇了這種生活,一定要自我滿足,如果你連這都做不到,那你就該修正自己的選擇。”

自然生長

種稻的時候,六用不怎麼講究的音箱在田邊放電子樂和民謠,幹活于是沒那麼累了。休息時,他捧着一缸熱茶,草叢裡放着一首沖繩民謠。有時候,路過的老人背着背簍穿過一叢叢灌木,背簍裡傳出一曲白族的三弦。鹞鷹在天上飛了幾圈,叫聲時而清越時而悲涼。

六鐘愛自己的田地。蘇娅第一次去他家找他時,六在電話裡指路,特意說:“經過我的稻田,别忘了看看我的田,稻子長得很大很好看。

22歲時,六從日本來到了大理,在泰國認識的日本女孩阿雅也追随他來到這裡,兩人在此結婚生子。2011年,六在石門村租了一個房子,在院子裡種地。在他看來,大理的氣候很好,“好像什麼都可以種”。

種地是六長久以來特别喜歡的事。在石門村住了一年後,六的房子周圍紛紛蓋起了房子,有些都蓋了三層樓,再住下去就不舒服了。再加上他和阿雅的第一個孩子,上條和空快要出生了,兩人就搬到了蔥園村。六想種水稻,但蔥園村沒有水田,他就在洱海邊的生九村租了一塊田,每天騎摩托去海邊種水稻,盤田、引水、薅草。“雖然家和田離得很遠,來回很不方便,但我太想種田了,所以幹勁特别大,感覺一切困難都無所謂。”

那年,六種了一畝多水稻。每天六點半,六起床,給孩子做早餐,接着便勞作,或者是做樂器,直到晚上九點左右才睡去。有時,他也會晚睡,玩音樂到十二點,彈琴、寫歌。“當時,大理沒什麼人對種菜,糧食感興趣,我隻能自己玩。”六說。收割的時候,六邀請了很多朋友來一起玩。很多人帶着過節的心情去收稻,孩子們在田地裡嬉戲玩耍,大家第一次這麼親近土地,場面溫馨得像一個大派對。

他種了番茄、土豆、茄子等自家吃的蔬菜。“不撒肥料,看看哪個品種最适合我的地,種地需要試試才知道。”比如,種紅薯,地越瘦越好,而六的地太肥,不太适合種紅薯。

六用的是自然農法,喜歡作物在“自然”裡長大。他不會拔去地裡的雜草,而是讓蔬菜在雜草裡長大,也不去除蟲,因為“自然農法裡面沒有說好的蟲子,不好的蟲子”。

他一般也不施肥,種子如果在這片土地長得好,他就繼續種,如果長得不好,那就說明這個種子不适合這裡。他還會挑長得最好的那幾株,留下它們的種子,生命就這麼自然地延續和循環下去。

他留下種子還有一個原因是想看到它們開花,因為在普通農場裡,蔬菜往往等不及開花就被收割了。“我見到了很多蔬菜的花,好看得很。留種子就是留住蔬菜和花朵的生命。男人和女人為什麼要生孩子?道理是一樣的。”

六對自己孩子也是如此,任其自然生長。他的第一個孩子名為和空,在日語裡,“和”是聯結,“空”是天空,在中文裡,“空”又是一個佛教詞語,代表什麼都有,又什麼都沒有。“和空”,聯結天空,聯結有無。六的朋友老孫看見和空小時候站在一個桌子角上,很危險,六也不管,他說,小孩摔一次就記住了。和空剛學會上樓梯就是自己上。

自然農法培育出來的作物,産量不高,但六不介意,因為他并不需要很多。蘇娅還記得第一次遇見六時的情形。那是2011年春天,蘇娅從北京去大理度假,走在古城的博愛路上,被六的歌聲吸引住了。六在榕樹下彈着琴,唱着日本的民謠。“挺淡的,但讓你印象很深。”當時在街上賣藝的人很多,安靜的六顯得有些羞澀。蘇娅在他面前放了點錢。第二天經過那裡,六還在樹下彈琴,蘇娅又放了一點錢。第三天依然,但在蘇娅放錢時,六拒絕了。“這個人所希求的事物那麼有限度?我對他好奇起來。在他看來,連續三次接受同一個人的錢屬于乞讨而非工作的回報。”

與世界對話

六現在的生活是與父輩背道而馳的。六的老家在日本千葉縣,他是在城市裡長大的,和六在一起成長的朋友大都也是家境富裕。住在那裡的大部分成年人每天清晨從千葉出發,乘坐三十多分鐘JR列車去東京上班,朝夕往返。六的爸爸是其中一員,他在一家有名的内衣制造公司工作,朝九晚五,下班後總要去居酒屋喝一杯,消磨到很晚才回家,老是很疲憊的樣子,對家裡的事顯得漫不經心。

原本六也該沿着這條路繼續下去,但18歲那年的遠行讓他發現生活的道路并非如此單一。在路上,他看見了自己從未經曆過的貧窮,體會到了财富的重要性,也看到很多貧困的人依然過得很幸福,甚至比自己那些父輩更從容友善。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經濟的富足與精神的富足難道不是成正比的嗎?”

他休學旅行,四處行走。那時,他想當個DJ,帶着樂器上路,遇到同樣做音樂的人,就即興地玩一段。“我想要自由就去了澳大利亞,看見很多自由的人,但是越來越困惑自由到底是什麼呢?太自由也會導緻有太多選擇。”

于是,他又去了印度,尋找答案。在那裡的5個月,他了解到自然農法,發現了對食物不一樣的感知。在學習打坐時,他發現大家吃的食物都很幹淨,是自己種植并手工制作的,而食物是與心連接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吃的東西很幹淨,我們的心也會幹淨,心和身體是會連接的。抱着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對農業感興趣。我可以自己種好多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

22歲時,六去日本的一個南方小島上爬山看日全食,鞋子的繩子松了,向上爬的時候使不上勁,結果一不小心從山頂上摔了下去。那晚,六就躺在地上,朋友陪在身邊,直到第二天直升機才過來救援,把他送往醫院進行手術。躺在病床上,六開始想:“我有太多選擇了,我應該自己決定真的想做什麼事。”像他這樣的人,日本有種說法,叫“腳不沾地,有點飛”。這次從高處摔下來像是一個啟示。

此前一年,他有一個四國島的朋友自殺了,他的父母聯系到了六,希望他能幫那位朋友完成未了的心願——走完四國島88個寺廟,療愈自己的精神疾病。

六答應了,腿裡的鋼闆取掉後,他重新上路,從第88座寺廟走到第1座寺廟。在日本,把一些朝聖的徒步路線稱之為遍路。他沒帶多少錢,想試試不花錢、不喝酒、不抽煙、不用手機……除了走路,其他事情都不做。六每天大概走35公裡,有時是45公裡,如果腿腳很痛,他便走得少一些。他有時住在野外,吃着别人給的飯菜,經曆着風吹日曬,但内心卻變得越來越輕盈。

有一天,他太累太渴,就買了一瓶飲料,喝完卻沒什麼感覺。而如果是别人懷着一份心意送他喝的,就能體會到給予的力量。從此,六覺得人和他人、人和世界的“對話”變得微妙而重要。他後來熱愛手工勞動、喜歡親自動手完成一件事,就是相信制作者的心念能灌注其中。每當風味特别的米酒釀成,六便會邀請朋友:來喝我釀的酒,很特别的菌群,這是錢也買不到的味道。朋友間互相贈予的生活讓他感到富足,這是他想要的對話。

40天後,六到達了目的地,遠遠望見友人居住的小城,不由自主地哭了起來。他一般不太流淚,但當時覺得有種看不見的東西在心中生長。他後來覺得應該就是信念吧,相信人應該被信念帶領着去和世界對話,“人生如遍路,有時困難,有時輕松”。

和空出生後,六也想過要不要為了孩子而回到日本,給他更好的生活環境。但如果回到日本,按慣例他隻能去一個公司上班,朝九晚五地度過下半輩子,就像他的父親一樣。“爸爸的一生很寂寞,在一家公司裡做着重複的工作。”六用新學的中文詞語“凄涼”來形容父親的生活,“那不是我想要的。我想過一種很美的生活,有很美的稻子、很美的菜。”

六和阿雅在大理的家

六和蘇娅在聊天

六和朋友們在聚會他選擇留在了大理——有了孩子就應該更快樂地生活。“如果為了孩子改變人生的方向,不能繼續過喜歡的生活,等他們長大了,雖然會感謝爸爸,但也會為爸爸感到遺憾。隻有自己活好了,才對得起孩子們。”

與世界格格不入,又充滿熱情

“你有三個孩子,不害怕沒錢嗎?”六常常會被人這樣問。他坦言:“其實沒有錢的時候我是害怕的。”不過,六覺得隻要他認真地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錢自然會來的。如果哪天害怕了,就說明自己的生活能力不行了,需要改變。

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偶爾也讓六發愁,大理私立幼兒園的收費讓他們無法承受。他們讓孩子去上鎮上的公立幼兒園,一學期的收費不到四千元。“孩子們長大後是和普通人相處,上個普通學校就好。”阿雅說。

對于六來說,種地、做食物、做音樂、按摩、養雞、打掃、養孩子,甚至睡覺都是工作。他很早就知道自己不喜歡為了賺錢而工作。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像很多人那樣畢業後進入公司成為一枚可有可無的螺絲釘。

六用老家千葉的方法曬稻:用木槌把幾根木樁朝土裡砸深,支起曬稻的架子,把稻束倒挂在上面晾曬。樣子非常好看,常有人特意找來在這裡拍婚紗照。六非常開心,他非常喜歡人們以任何方式接觸土地、農業,哪怕他們僅僅是被好看的景象所吸引過來。他自己選擇種稻的理由之一就是“稻田太好看”。

“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農人,會為他自己的作物的形狀具備美感而那麼高興。”蘇娅印象中農民比較在意的是收成,“他不光隻是完成普通的勞動,把自己家的生計支撐起來,他是在這個上面還稍微地往前走一點,他是要審美的,但又不是詩和遠方那種概念性的東西。”

耕種也不是一帆風順。2014年,六播種晚了,再加上用的種子不是自己留的稻種,而是從網上買的種子,收成本就不是太好,而當地的農業公司又沒等稻穗熟透就催着收割,更是讓六的心情變得低落。“那是六最沮喪的一次。”蘇娅回憶。不過,六覺得失敗本來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坦然接受。

六和阿雅在大理的家特别簡單。蘇娅第一眼的印象是荒蕪,沒有任何的裝飾,有一面牆已經垮掉了。“如果是我們的話,一定要先出錢把那個牆砌起來,但我覺得他們是非常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看久了,那個垮塌的東西,好像是有一種力量。他們活得太儉樸了,比我們對生活的要求低。我們很多人去了大理,就要裝修得很有調調,好像這才值得我去過田園生活。”

蘇娅原本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辭職去大理的第一年并不适應。“原先的生活一下子消失了,有些人喝喝啤酒,拍拍雲,拍拍天,發發朋友圈就過得特别美,我不行。看上去這樣生活特别有吸引力,好像可以一次性做一個決定,就可以解決你很多很多的問題,其實你心裡空落落的,很快就被消耗掉,除非你自己是一個本身特别豐富的人,你能夠從那種簡單的生活裡面擁有很多非常多的樂趣。”

在大理,蘇娅看到很多人來了,很快又回去了。“抱着逃離的心态是不可能找到自我,你必須真正找到那個支撐你走下去的事情。”所以,蘇娅跟着六一起種地,“做實際的事情,每天有進步,才能心安”。

六愛與人分享,出版人塗塗說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又充滿熱情。“我有一種很簡單的生活方式,能影響到别人也很開心,我不是要讓别人跟我一樣地生活,而是想讓大家看到更多選擇”。比如,六和阿雅的三個孩子都是在家自己接生的,但對于前來咨詢的人,他們都是很鄭重地請對方謹慎思考,到底哪裡是最适合自己的情況的,哪裡是讓自己覺得最安心的。

在新書發布會上,六給北京的讀者每個人送了一包自己從大理帶過來的種子。這是六去年留下來播種的種子。“這些種子在大理長得很好,在北京可能不一定适應,需要你們付出很大的努力。要給它們時間,讓它們适應這片土壤。”

“你想要給别人幸福嗎?”六經常問自己。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想試着給别人幸福,大的小的都無所謂。而隻有自己活得開心,才能有機會給予别人幸福,所以他不會放棄自己的活法。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