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由三則醫案說夏季養生原則

由三則醫案說夏季養生原則

時間:2024-10-18 05:48:44

漫漫長夏,在這個特别酷熱的季節裡,不同的人可能會患不同的病,但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在各種各樣的病的背後卻往往是共同的緻病因素。也就是說,是同一個原因導緻了不同的病。既然病因相同,當然也可采用同樣的治療思路與方法,這就是中醫中所說的“異病同治”。先看下面幾則醫案。

河南省鄭州市的著名中醫師劉洪峰先生接手了一個較為難治的頭痛症患者。

案1:孫某,男,56歲。2012年6月26日就診。患者2天前起床後感頭暈昏沉,次日症狀加重,天旋地轉,如坐舟車,閉目減輕,心悸神疲,惡心欲嘔,食欲不佳。急送當地醫院經輸液等治療1周,未見好轉。家屬攙扶來診。

刻診:頭暈昏沉,面色萎黃,胸脘痞悶,惡心作嘔,食欲不振,入食則吐,舌淡苔白膩,脈弦緩。辨為痰濕中阻,升降失常。治以化痰祛濕,升清降濁。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組方:藿香30克,大腹皮24克,厚樸18克,桔梗12克,天麻15克,鈎藤24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白術24克,茯苓24克,澤瀉3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5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患者進服7劑後頭暈消失,諸症緩解,僅乏力,精神欠佳,後給予益氣健脾之劑而收功。

山西省太原市著名中醫師閻榮科先生的一則急性腸炎醫案。

案2:男,30歲。2006年7月30日來診。患者自述夏季過食西瓜,加之久居空調室中,半月前患急性腸炎,經治療3天即膿血便消失而停藥。但脘悶,納呆,食後腹脹滿、乏力等未得改善。近周來,證見加重,少食即大腹滿脹,時有惡心,咳嗽吐痰,肢體酸軟,脈弦滑數,舌淡紅,苔薄黃。證乃腑氣不和,内有痰食濕滞、複感外邪而加重。治宜和解導滞、祛痰止嗽。

組方:藿香20克,大腹皮20克,槟榔5克,木香15克,黃連10克,半夏12克,茯苓20克,萊菔子20克,蘇梗、蘇子各15克,甘草6克,山楂肉30克。連服3劑,脹微納增,痰少咳減。又服3劑諸證消失。

吉林省松原市著名中醫師趙東奇有一個低燒醫案。

案3:2007年8月中旬,一位患者因為生病進行了手術治療。手術拆線後,内部傷口不時的有隐痛出現,而且持續時間較長。手術3天後開始低燒,每次測量體溫都是37.5~38度左右。主治大夫在點滴内增加“消炎藥”。接連3天的輸液和消炎,體溫還是無法恢複正常。最後專家會診加大消炎力度。在發燒後的第6天,其脈搏每分鐘120次左右,用手掌摸其額部,有點燙手。趙醫師了解後,讓其立即服下2支藿香正氣水。晚上9時左右,值班醫師來測體溫,發現患者退燒。醫師走後,又叫其服下一支半藿香正氣水,1個小時後再服1支。待第二天主任醫師查房時,發現病人一切正常。

上面3則醫案病情各不相同,一個是頭痛,一個是腸炎,一個則是術後低燒,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同的病不同的醫生則不約而同地使用了相同的治療思路與方法:前兩案使用了藿香正氣散加減,而第三案則直接使用了中成藥藿香正氣水。

那麼,藿香正氣散又是何等神方,為何這麼有效呢?藿香正氣散,最早收錄在北宋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中,至今已經沿用了九百多年,可說是一劑久經考驗、屢用不爽的良方。此方由藿香(多為廣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槟榔果皮)、茯苓、白術(或蒼術)、半夏曲、陳皮、厚樸、桔梗、甘草、生姜、大棗等藥物組成。其中以藿香(廣藿香或土藿香)為主藥,該藥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發散風寒、芳香化濕、行氣解暑、和中止嘔及防治洩瀉等功效。配以紫蘇、白芷辛香發散,助藿香外解風寒,兼化濕濁,半夏、陳皮降逆止嘔、燥濕和胃,白術(現今改用蒼術,其燥濕之力更大)、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厚樸、大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桔梗宣肺利膈、解表化濕,姜、棗能調理脾胃,使藥性趨于和緩。諸藥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既能解表祛暑,又能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内傷濕滞,夏傷暑濕,頭痛昏眩,脘腹脹痛,嘔吐洩瀉等,療效較佳。

由上可見,藿香正氣散的特點正是解表祛暑,化濕和中。而上述3則醫例正是因為夏季暑濕造成的,可謂正是方症相對,因此都能應手起效。醫案1中,根據“無痰則不作眩”及患者舌苔、脈象分析其為痰濕中阻;因脾胃乃主升降,痰濕中阻,脾胃不和,清陽不展,不能上榮頭目諸竅,則發眩暈。胃氣上逆,濁陰不降,則惡心作嘔,進食則吐。運化失常則食欲不振,胸脘痞悶。用藿香正氣散加減以化痰祛濕,升清降濁,配以天麻祛風,使氣機調暢,清陽得舒,濁陰得散,給予平肝熄風之鈎藤,再加川芎、白芷祛風止痛,使邪去正複而病除體安,頭暈自止後給予益氣健脾之劑而收功。醫案2中急性腸炎中醫屬“洩瀉”範疇,洩瀉之因,在外與暑濕相關,尤以濕邪為重;在内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古有“無濕不成瀉”之說,方中,藿香、大腹皮,化濕濁、調脾胃;配以槟榔、木香、黃連,行氣寬中,消積除滿;陳皮、半夏、茯苓,燥濕化痰;蘇子、蘇梗、萊菔子,止咳平喘;甘草、山楂調理脾胃。諸藥配伍,祛痰止咳,消積化滞,使之痊愈。

至于醫案3,住院時本是盛夏時節,人體随氣候變化(天人合一),也是“春發、夏長、秋收、冬藏”。因八月中旬是“夏長”時期,“長”必能會因長而生内熱,這種趁長勢而産生的内熱必需向外疏發,所以人在夏天一定要出汗。體内熱量不得疏發可能會産生頭暈、胸悶、惡心等病證。因為病房裡有空調,體表毛孔難以張開,病人又卧床而缺少活動,飲水又不多,所以無法排出汗液來疏發體内熱量,體内的熱量又繼續大量增加而沒有辦法排出。此時病人必然會出現體溫升高、惡心、胸悶等現象。其實這是輕度中暑,所以用藿香正氣水來治療。假如此種狀況再維持數天半月而得不到解決,“夏季熱”或體外“瘡癰”等疾病必然會找上門來。

山西省著名老中醫李可先生說:“治病要給病邪留出路,不要關門留寇,否則會遺患無窮。”仔細分析這3則醫案,我們發現,他們都犯了關門留寇的錯誤,這3個患者雖病情不一,但都是因為夏天濕邪内侵,又沒有及時清理出來。

因為夏天濕邪嚴重,而藿香正氣散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燥溫除濕,從藿香正氣散的藥物組成來看,這個方子以溫熱散寒祛濕的藥物為主,是治療寒濕的。人們到了暑熱天,都喜歡貪涼飲冷,吃冰鎮西瓜,有的人甚至在磚地上鋪上涼席睡覺。在夏天,天氣熱,人體腠理開洩,皮膚毛孔都打開了,此時用涼的環境來影響自己,寒濕之氣就比平時更易入裡。問題最大的就是空調,外面的濕氣本來就重,此時再加上空調,就是寒加濕。本來是暑濕的天,反而被改成寒濕了。

夏天感冒非常流行,并且大都是因為溫度變化産生的溫差導緻的。此時我們從濕熱的室外環境中,直接進入空調房内,本來在室外體内的一些濕氣可以通過汗液排出,結果進入室内後空調的寒氣閉住毛孔,腠理凝閉,這樣濕氣就被阻滞在體内,于是寒濕的格局形成。藿香正氣散是治療寒濕所緻病症的良藥,而暑熱之天,人們最容易感受寒濕。如果必須用空調,在進入空調房時,務必要先适應一下,把身上的汗散散,在一個過渡的環境中先停留一下。否則,寒濕會引起上中下三焦的混亂。傷于上焦,會導緻心煩、頭昏、頭痛;傷于中焦脾胃則胸膈痞悶、脘腹脹滿,或嘔或吐;傷于下焦則引發便溏或洩瀉。不少人認為,藿香正氣散隻治療胃腸型感冒,其實這有些拘泥了。很多感冒發燒,并沒有上吐下瀉,但是寒濕引起的,用此方一樣可以解決問題。

藿香正氣散本是祛寒濕的,但它卻能治療夏季的病,這說明夏天的病其實多與寒濕有關。這也告誡人們,夏季養生要注意培補内髒,遠離寒濕,這樣才能卻病延年,保人安康。由于夏季對應心而長夏對應脾,所以夏天的養生問題主要就圍繞着這兩個髒器開展。由于整個夏季對應的是五行當中的火,而火的卦象是“離中虛”。應用到人體裡,就如《傷寒論》所說:“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既然胃中虛冷,則養胃就應當遵循“冬吃蘿蔔夏吃姜”的原則,同時少喝點冰凍飲料。很多人夏天保養不好,“夏傷于暑秋必瘧”,秋天容易患瘧疾。不要怪自己秋天保養得不好,這完全是夏天種下的因到現在所結成的果。更大範圍地說,青壯年時保養不好,年老便體弱多病。

編輯:汐顔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