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工農紅軍……”劉蘭芳在介紹她新近創作的長書《彭大将軍》時,即興表演了其中一小段。短短幾句台詞,便讓記者聽得入了神。劉蘭芳聲韻中透出的那股铿锵抑揚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個通過無線電将《嶽飛傳》傳播到千家萬戶的年代。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人民網專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同樣是一人、一桌、一折扇,這次劉蘭芳要向我們講述的,是自己與評書藝術、與改革開放一同走過的四十載悠悠歲月。
一鳴驚人“嶽飛”一說四十年
記者:1979年,長篇評書《嶽飛傳》在全國近百家電台播出,一時間風靡全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為什麼會選擇用評書的形式來講述民族英雄嶽飛的故事呢?
劉蘭芳:小的時候,我媽媽就給我講嶽飛的故事,講嶽母“細沙當紙、柳枝當筆”教嶽飛識字,還有嶽母刺字、精忠報國等故事。16歲那年,我跑到茶社去聽《嶽飛傳》,說書的先生是當時鞍山市曲藝團書曲隊隊長楊呈田。楊隊長看我聽得認真,就把我招到了鞍山曲藝團。
到了鞍山,楊隊長在給我上課時,教的就是《嶽飛傳》。之後又經曆了三年的學習,我登台演出,在茶館演說的還是《嶽飛傳》,這是我的“底活”,也是給我“開蒙”的評書。嶽飛在家是孝子,為國是忠臣———觀衆非常喜歡嶽飛的故事,我個人也很喜歡。
1972年,我在電台錄革命故事的時候,有同志希望我能錄一部傳統長書,我就想到了《嶽飛傳》,但當時我創作的《嶽飛傳》的手稿已經被當成是“四舊”砸了。後來,有人在圖書館的廢墟裡找到了錢彩的《精忠說嶽》并将其贈給了我,我便以此為藍本,根據回憶把1979年的那版《嶽飛傳》創作出來了。
記者:《嶽飛傳》的創作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因為您和您的先生夜以繼日地創作,才有了家喻戶曉的《嶽飛傳》。現在回想起那段時光,您最難忘的是什麼?
劉蘭芳:在創作的時候遇到了不少困難。最難的就是信息的獲取、資料的查找,時代不同,現在但凡缺什麼資料,在網絡上都能查到。雖然當時我有原著《精忠說嶽》,但這本書局限性太大,必須進行删改增補;創作的環境也不好,家裡的房子隻有十幾平方米,過道既是廚房也是書房。盡管條件十分有限,但那時候并沒有感覺辛苦,相反,自己的内心裡有着一股昂揚向上的拼勁兒。
那段時間我每天晚上都在寫評書,上半夜我在創作,後半夜就把我先生叫起來幫忙修改。五六點鐘我再起床背誦幾遍,上午就去電台錄音,一天要錄制兩三段,大概需要四五個小時。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确實不容易,要寫好評書必須字斟句酌、反複修改,有時候對作品不滿意,氣得直哭,甚至撕了重寫。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想要有成績絕非一日之功,必須要傾注心血。
記者:當年用評書的方式講述嶽飛的故事對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如今您将全國道德模範的故事改成了評書,并開展“道德模範故事彙”全國巡演。您覺得在當下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不是也應該更多地采取講故事的形式?
劉蘭芳:中國的曆史就是由一個個故事構成的,朝代更疊,一講都是一個個的故事,這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嶽飛精忠報國、孝敬父母、和睦鄰裡,他的這些精神放在現代社會依然值得提倡———無論是“小家”還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嶽飛的精神,我們的社會就能安定和諧。
2007年評全國道德模範的時候,中宣部有同志向我提議将道德模範的故事改編成評書。我就和先生一起,把他們的故事改編成了百餘集的評書。道德模範的故事與我所秉持的通過評書宣傳正能量的理念是一緻的,“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包括嶽飛的“精忠報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充滿趣味的故事,宣揚正能量、淨化社會風氣,這是當代評書人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在對全國道德模範的故事進行改編的時候,哪位人物的故事讓您印象比較深刻?
劉蘭芳:在表演的時候,我深深沉浸在道德模範的感人事迹中,并為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召,決心以他們為楷模。他們的精神激勵着我們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群衆帶去更多更好的節目。
最近一屆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他隐姓埋名,用了30年的光陰研制出了中國的核潛艇。當時我們中國人對“核潛艇”知之甚少,也沒有每秒鐘運算幾億次的大型計算機。但黃旭華帶領着科研團隊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最終攻克難關。我覺得應該把他的故事講出來,用以教育當代的年輕人,讓觀衆銘記他為國家做的貢獻。
改革開放評書發展正逢時
記者: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您創作的評書内容也從曆史人物擴展到當代的全國道德模範。這四十年給您的藝術創作帶來哪些靈感?
劉蘭芳:時代不同,我們的作品也不一樣。如今可供現代人選擇的娛樂方式多了,評書的觀衆聽衆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有不少人會在電台電視上看評書表演,網絡上也有很多人喜歡聽評書,原因就在于我們評書有了新的語言和新的内容。
老藝人在評書創作時會引經據典,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本寫的是清朝的故事,那本說的是民國的經曆。因此,我們在創作評書的時候,要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多創作一些現代的書,新書和現代人的距離更近。通過新故事、新人物,能讓現代人銘記中國當代的英雄楷模。在講曆史故事的時候,語言要有新的精神,老書新說,舊書新評,才能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記者:您認為改革開放給評書這門古老的曲藝帶來了哪些影響?
劉蘭芳:随着媒介的發展,現在出現了網絡評書,在網上聽評書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嶽飛傳》在網上的收聽量破了一億;另外,我了解到現在有許多家長也會讓孩子聽評書,既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又能通過評書裡講的故事陶冶孩子的性情。這都鼓勵着我們要更好地要把評書藝術傳承下去,把這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要說好書、說好英雄人物,無論是曆史的還是現代的。
□8月31日人民網黃維韋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