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是幹啥的?
作為皇帝在紫禁城中理政和居住的核心區,養心殿見證了太多影響中國曆史的重大事件。開辟清朝幾代盛世的新政從這裡發出,晚清與列強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在這裡被圈閱允準。1912年,養心殿見證了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清王朝的覆滅。此外,曆史上順治、乾隆、同治三朝皇帝就是在養心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養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宮西側,離明代皇帝禦門聽政的奉天門(清代稱“太和門”)頗有些距離。清初順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間,這裡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制作宮廷禦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内廷,這裡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寝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
有趣的是,因為距離的原因,這多少是個回避上朝的借口———畢竟路太遠。此外養心殿本身等級并不高,還偏居西側,不像位居中軸線之上的乾清宮那麼招搖,仿佛住在這裡就不會被人注意到了。萬曆帝也因此在這裡躲了二十多年不上朝。而養心殿又接近外朝。這正中雍正皇帝下懷,立馬在幾乎隻有一牆之隔的乾清門廣場西北角設置了軍機處,方便他随時召見大臣。
養心殿内部堪比一座小皇宮
養心殿的建築平面呈“工”字形,前殿和後殿之間通過穿堂走廊相連接。
前殿分為正殿明間和東、西暖閣三個部分,雍正皇帝把前殿作為辦公室,各種政務活動都在這裡搞定;而後殿則是起居生活的空間。這樣的功能劃分,與兩千多年前《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寝”的宮殿格局相對應。如此一來,雍正皇帝隻要穿過幾米的距離就能完成從“辦公室”到“家”的切換,“外朝内廷”的功能集于一身,堪比一座小皇宮,完美地滿足了一個工作狂的所有需求。
養心殿的正殿明間是皇帝日常召見大臣、商讨政務和引見官員的地方,功能類似于咱們現在的會議室。在寶座上方,懸挂的是雍正皇帝親筆所寫的“中正仁和”匾額。
養心殿西暖閣的勤政親賢殿,是皇帝批閱奏折、單獨接見大臣、批閱殿試考卷的地方,勤政親賢殿南側的窗外特意設有圍擋,是隐蔽性絕佳的辦公室。
西暖閣西側,被乾隆皇帝隔出一個小房間,那便是中國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希堂”了。牆上挂的“三希堂”匾以及“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聯都是乾隆皇帝禦筆。而東暖閣,故事就更多了。當年年幼的同治皇帝匆匆登基無法理政,慈禧太後與慈安太後就在此處開始“垂簾聽政”。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攜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诏書,宣告清帝退位,也在這裡。
了解完皇帝辦公的前殿,下面來看看他生活起居的後寝殿,在這裡,皇帝恢複普通人的身份,開始享受難得的休閑時光。養心殿後殿東西盡端的兩個房間,都是天子的卧室。後殿東側為體順堂,是皇後在養心殿的居所;西側為燕喜堂。體順堂、燕喜堂南側各有一排東西向的圍房,是後宮嫔妃們的臨時住所。
□8月29日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