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捐資所建碑刻,上刻林則徐的《十無益格言》“岐澳”的“岐”指廣東香山縣城石岐,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市石岐城區,“澳”則指澳門。
那時,中山還不叫中山,它與如今的珠海和澳門一起,都屬香山縣。遠古時代,香山還是伶仃洋上的島嶼,後因多年泥土沖積,與大陸連為一體。南宋時,香山升格為縣,成為中山、珠海、澳門三地古稱。
如今臨近中山的江門,那時也不叫江門,而是叫四邑。所謂四邑,是指新會、開平、恩平和台山四縣。後來,四邑加上鶴山,便成了如今隸屬江門市的五邑地區。
香山和四邑都是著名僑鄉,尤以後者為多。祖籍四邑的華僑遍布世界各地,達四百萬人之巨。
當年出洋打拼的第一代華僑,不少就是沿岐澳古道走向澳門,乘船前往香港或者出洋。也有不少人,背負各種貨物,目的地也是澳門,不過是為了與洋人做生意,終日往返奔波。還有一些人,沿着岐澳古道見到了一個新世界,轉頭望向自己腦後的辮子和千瘡百孔的大清,開始思索中國的未來。在他們口中,岐澳古道被稱作“香山的茶馬古道”。
如今打開電子地圖,珠三角是中國高速公路最稠密的地區,小小的範圍裡道路交織如蛛網,與其他地區呈鮮明對比。中山也不例外,南下珠海和澳門,北上廣州和佛山,東至深圳和東莞。西去江門,車程都在一到兩小時之間。可在清代,香山縣的交通仍極落後。
如今翻查《中山市志》所記載的古代陸路要道有四條。除了建于康熙年間的西河石路位于西北區域外,東幹大道、南幹大道和長不過百米的蚬湧瑩石路都在東南區域。
其中,東幹大道從香山縣城東側至南朗,途經南朗鎮翠亨村,這裡是孫中山的故鄉。從南朗再出發,就可到達大名鼎鼎的唐家灣,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清華首任校長、主導庚款留美的唐國安,民族實業家唐廷樞等都出自這裡。沿着海邊繼續前行,便是澳門。南幹大道從香山縣城南麓通往澳門,途經三鄉雍陌村,這裡是鄭觀應的故鄉。東幹大道和南幹大道都是岐澳古道的一部分。
近現代史上香山最出名的幾個人物,就這樣看着古道長大。他們也許會望向遠方,那是澳門,更遠處則是無可預知的海外,某種意義上還關乎着中國的未來。
如今隐藏于五桂山脈之中,卻也因此得以保存的那段岐澳古道遺迹,當年屬于南幹大道的一段。1924年,香山縣擁有了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公路———岐環公路,此後又修成多段公路。繼而有人提出,應在香山縣城石岐開辟一條直達澳門的公路,以便運輸。于是,幾位香山人合作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民營公路公司———岐關車路公司。經過近十年努力,至1936年,他們打造的岐關公路全線通車,總長99公裡。随着岐關公路的使用,岐澳古道漸漸湮沒。
七十公裡的岐澳古道,非但多半不存,即使想沿原路走一趟,也因城市建設變遷而難以實現。
香山人鄭彼岸曾寫過長詩《走翠微》,記錄岐澳古道上的艱辛行者。這位鄭彼岸,早年加入同盟會,創辦過香山第一份縣報《香山旬報》,晚年主持縣志編撰,緻力于本土文化的整理。
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岐澳古道故迹,就在五桂山脈之間,為一段寬近兩米,長五百多米的石階,沿山而上,終點便是山頂的雲徑寺遺址。在遺迹湮沒的那些年裡,積土覆蓋石階,許多地方甚至厚達一米。近年來經過清理,才現出舊時模樣。
當年香火鼎盛的雲徑寺,似乎還不及寺外茶亭受歡迎。畢竟茶水對于背負重物艱難跋涉的路人來說,如雪中送炭。如今的雲徑寺遺址,斷垣殘壁隐于草木之間,地上又有青磚散落,偶可見階梯,有着古樸蒼涼之美。這其實是一個數百平方米的山頂平台,可遠眺山下道路,蜿蜒曲折。山下那條公路,修築于20世紀90年代初,原本與岐澳古道多半重合,偏偏在雲徑寺下的石鼓村到南橋村一段偏移,也因此保留了如今的岐澳古道遺迹。
有關岐澳古道的曆史文獻并不多,林則徐日記中的記載尤為珍貴,它甚至讓後人知道了岐澳古道的大緻軌迹。林則徐之所以經過這裡,是因為他要前去巡視澳門。有感于澳門鴉片泛濫,林則徐在巡視後寫下《十無益格言》,也就是雲徑寺石碑所刻。
按照林則徐的路線,從雲徑寺而下,便是三鄉雍陌村,也就是鄭觀應的家鄉。這位早期買辦、民族資本家,曾在太古輪船公司、上海機器織布局、輪船招商局和粵漢鐵路公司摸爬滾打,也是近代最有名的啟蒙思想家,寫下《盛世危言》。有人曾說,《盛世危言》這種石破天驚、振聾發聩之作,隻會出現在舊時廣東香山這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地方。
1553年,葡萄牙人強占澳門,将之作為商貿往來基地。清代海禁後,一度隻剩廣州一個口岸對外,澳門地位水漲船高,成為重要的貿易中轉站。來往岐澳古道者,絕非隻有香山民衆,廣州乃至粵北、粵西的客商,西方商人與傳教士,各路冒險家與拓荒者,希望出洋打拼者,紛紛踏上這條古道。
沿着這條古道遠赴重洋的,有一代代華僑,還有瓷器、茶葉和絲綢。而沿着這條古道進來的,則有西方物産和先進思想。也正是在這文化輻射之下,香山乃至南粵,成為中國最早向近現代文明轉型之地。甚至多年後的今天,這裡仍是中國與世界文明接軌的最前線。
□澎湃新聞葉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