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母鵝伏在一堆鵝蛋上,正在專心緻志地孵小鵝。當鵝蛋快要破殼時,人們将母鵝強行抱走,這時一位動物學家走來,向小鵝們招了招手,小鵝們就像見到了母親一樣,立即追随動物學家而去。幾天後,人們将那隻母鵝送了回來。母鵝看到孩子們正在高興地玩耍,“咯咯”地歡叫着奔了過去。沒想到,小鵝們見了母鵝竟吓得四散奔逃,直到那位動物學家出現,它們才像見到母親一樣安靜下來。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奧地利動物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洛倫茲,他的理論是,動物出生後,會本能地跟着活動的物體走,洛倫茲使自己成為小鵝出生後頭幾天裡能看到的唯一活物,因此小鵝隻會跟着他走。在成熟的“關鍵期”過後,被跟随者的圖像會“印”在小鵝的腦子裡,所以小鵝看見母鵝無動于衷。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小鵝身上,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身上都會發生,洛倫茲把它稱為“印刻現象”。印刻是動物的一種生存本能,一般發生在生命誕生的最初時期,人的印刻期最長,一般為1~3年。既然兒童會對他最初接觸的人或物産生依賴,那麼他一定會對最初接觸的東西産生持久而強烈的印象。教育學家證實,幼兒的心理發展确實存在“最佳時期”。比如,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是2~4歲;2歲之前是訓練身體靈活性的最佳時期;3~5歲是開發音樂能力的最佳時期;3歲是培養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期等。
這些研究結果使20世紀70年代的一些發展心理學家和兒科醫師慢慢相信,出生後的幾個小時是母子聯結關系最終形成的特定時間點。因而,他們規勸母親們,在孩子剛出生後不要馬上抱到醫院育嬰室裡清洗,而應抱着嬰兒,讓他緊貼着自己,這麼做之後,母子的聯結更為牢固。
□9月23日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