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阇婆國的酒樹

阇婆國的酒樹

時間:2024-11-08 12:02:31

撰文/彭向前

宋代的阇婆國(Java),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據宋元文獻記載,那裡生長着一種叫“蝦猱丹樹”的能産酒的樹。酒作為食品中的奢侈品,價格昂貴,即便在現代社會,一般人也難以經常享用。但在古代的阇婆國,根本就不用“制作”,天然美酒從蝦猱丹樹中不斷流出,可以讓你随時随地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那些對酒類情有獨鐘的人們,在對阇婆國酒樹欣羨不已的同時,或許會認為此事與“海客談瀛洲”相類,娛情開心而已,不足憑信。請看《宋史·阇婆國傳》中在談到該國物産時所寫:

地不産茶。其酒出于椰子及蝦蝚丹樹,蝦蝚丹樹華人未嘗見;或以桄榔、槟榔釀成,亦甚香美。(《宋史·阇婆國傳》)

《宋史》中的這段記載,應轉抄自宋趙汝适《諸蕃志》:“地不産茶。酒出于椰子及蝦猱丹樹之中,此樹華人未曾見。或以桄榔、槟榔釀成,亦自清香。”

“蝦猱丹樹”,《宋史·阇婆國傳》引作“蝦蝚丹樹”,“猱”“蝚”同音。何謂“蝦猱丹樹”?這種華人未曾見的神樹是如何自産美酒的?上世紀馮承鈞先生在《諸蕃志校注》一書中,最早涉及阇婆國方言,但當時着眼于中外交通史研究,重點放在地名上,加上受學術條件的限制,對其馀專名則較少顧及,因此該書對“蝦猱丹樹”并未作出解釋。

所幸《馬可波羅行紀》為我們了解這種酒樹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應知此地有一種樹,土人欲取酒時,斷一樹枝,置一大缽于斷枝下,一日一夜,枝漿流出,缽為之滿。此酒味佳,有白色者,有朱色者。此樹頗類小海棗樹。土人斷枝,僅限四枝,迨至諸枝不複出酒時,然後以水澆樹根,及甫出嫩枝之處。(《馬可波羅行紀·小爪哇島》)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對生長在爪哇島上的一種産酒的樹作了詳細的描述,内容包括取酒的方式(“斷枝取酒”),酒的顔色(有紅、白二種),酒的味道(“此酒味佳”)以及對此樹的護理等。馬可波羅生活的年代距趙汝适不遠,且二書裡所描述的都是爪哇島上的獨特物産,我們憑直覺可以認為,馬可波羅所說的能夠産酒的樹,就是上述宋元文獻中的“蝦猱丹樹”。具體論證如下:

現代人最先對《馬可波羅行紀》中的酒樹進行考察的,是英國的玉耳(Yule)先生。他曾仔細觀察過此樹:“近類海棗樹,誠如波羅之說,然較皺軟。頗有寄生植物寄生其上,爪哇有一樹幹,我曾數其寄生植物總類凡十三類,并屬蕨科”,并斷言“此處所言出産椰糖椰酒之樹,植物學名Arengasaccharifera”(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413頁)。遺憾的是,無論是玉耳先生還是馮承鈞先生,都沒有把這種樹與“蝦猱丹樹”聯系起來。

個中原因應該與“蝦猱丹樹”的樹名有關。“蝦猱丹樹”中的“丹樹”,應是趙汝适所加。大概由于此樹産酒,讓他感到神奇,所以褒稱之為“丹樹”,一如道家稱神仙居住的地方為“丹台”。古有詩句雲:

左鄰白帝右紅崖,中有瑤池阿母家。

笑飲蟠桃丹樹下,一杯時與醉流霞。(曹學佺《蜀中廣記·精靈集仙峰》)

這裡就把西王母瑤池裡的蟠桃樹稱為“蟠桃丹樹”。也就是說,所謂“蝦猱丹樹”,樹名“蝦猱”而非“蝦猱丹”。

總之,趙汝适《諸蕃志》所記阇婆國的“蝦猱丹樹”,就是《馬可波羅行紀》中所說的很像小海棗樹的能夠産酒的樹。這種樹在爪哇語中寫作haryan,系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棕榈科植物,植物學名為Arengasaccharifera。所謂酒出于樹中,就是樹枝折斷後從中流出的樹液,可以當酒來飲用,或呈白色,或呈紅色,酒味香美。酒的度數估計不會太高,但喝多了一樣會把人喝醉。

古代爪哇島上的居民,一天中最惬意的事,莫過于在勞作之馀,半躺在“蝦猱丹樹”下,輕松惬意地啜飲着這種天然美酒,以驅除身心上的疲憊。

(作者單位:甯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