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義魏晉以降,中原闆蕩。河西.."/>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甘州南華書院五人絲路書法展序

甘州南華書院五人絲路書法展序

時間:2024-11-08 10:10:24


    ◇張全義

魏晉以降,中原闆蕩。河西走廊雖五涼更疊,然較之中原,富庶安定。自前涼張軌始,崇尚文教,遠過中原。斯地高賢,有司之禮聘,莫不安車蒲輪。北方之河西、關隴、中原三大學術區域,關隴、中原之學者盡歸河西。《資治通鑒》載:“永嘉之亂,中州之人避地河西,張氏禮而用之,子孫相承,故涼州号為多士。”陳寅恪先生亦雲:“故讬命河西之士,庶猶可以蘇喘息長子孫,而世族學者自得保身傳代以延其家業。”

前涼張氏與西涼李氏本系漢族,其推重儒學,自不待言;然建立南涼、北涼之秃發烏孤、沮渠蒙遜,亦以統治之需而崇文禮賢,不遺餘力,誠為不易。五涼興建學校,聘耆德碩儒教授胄子,民間私學與之呼應,不甘其左。河西主客籍學者同聲共氣,相與從容論道于乾撼坤岌之際,誠為我中華文明之幸事。而其赓續文脈,化行河右,反哺中原,于我華夏民族之文化貢獻可謂大矣!陳寅恪先生言曰:“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然後始知北朝文化系統之中,其由江左發展變遷輸入者之外,尚别有漢、魏、西晉之河西遺傳。”

論之張掖,五涼經學宗師郭荷隐于張掖東山講學,弟子衆多,賢者特出。如郭瑀,亦隐居張掖臨松薤谷,承其師業,弟子揚名者逾三千之衆。居其冠者劉昞,名動河西,學貫四部,北魏孝文帝下诏稱其“德冠前世,蔚為儒宗”。河西文化成果之回輸中原,于中原南北政權,影響至大。北涼國主沮渠牧犍遺劉宋王朝河西學者著作十九部一百五十四卷,為當時江左文化之盛事。

山河永在,風流不絕。有清一代,朝廷敕令各省省城設立書院,專款助力。至光緒改革之初,甘肅已有書院七十七所。左公宗棠主政陝甘,大興文教,新建書院九所,恢複十二所。清同治十三年(1874),甘州紳民集資,欲為左公宗棠立生祠。公不允,以之興建南華書院。至于當代,以發展生産之需,書院改為新生機械廠。癸巳春,甘州區政府擇地西來寺巷古民居,重建南華書院。書院既成,延聘斯地賢達名流,相與切磋,共襄文事。

甘州地理地貌之奇,世所罕有!景涵南北,氣兼剛柔,誠如徐悲鴻先生聯語:“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境内雪峰、冰川、森林、丹霞、草原、河流、濕地、戈壁、沙漠并存。以其地處我國第二大内陸河黑河上遊,水源豐沛,稻香魚肥,山川錦繡,風景尤美。民國學者羅家倫賦詩贊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将張掖認江南。”甘州區立足區位優勢,保護生态環境,開發旅遊資源,塞上江南,美名播揚。

當此之時,南華書院陳岡、張振虎、劉成、王琛、韓龍諸君,曆時數月,創作書法精品百餘幅,舉辦“甘州南華書院五人絲路書法展”,以飨所好。此展不獨以承續古郡文脈,宣傳大美甘州,亦以交接同道諸君,相與砥砺,為絲路文化之繁榮發聲助力。

責任編輯:劉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