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層文士的“君子”追求
鄒魯地區是儒學的發源地,以魯之孔子、鄒之孟子而聞名于世。《莊子•天下篇》載:“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缙紳先生,多能明之。”在源遠流長的儒家思想浸潤下,鄒魯之地民風淳樸,以“仁義禮智信”約束行為,講求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注重情與理的統一。成長于這一帶的石門小鼓,深受這種儒學氛圍影響。
1.效仿賈凫西,針砭時弊。石門小鼓與賈凫西鼓詞有着不可分割的曆史淵源。賈凫西為明清時期曲阜較有盛名的鼓詞作家,生逢亂世,憂苦至深,先後兩次做官,著有《四書本文》《詩綱》《周易淺解》等講解儒家經典的著作。後告老還鄉,以鼓詞說唱,借古喻今抒發憤懑。其《木皮散人鼓詞》一書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鼓詞。如:“言言都是藥石,事事可作鑒戒”“從古來争名奪利不幹淨,好叫俺老子江頭白眼看”。
石門小鼓的創始人石元朗,清嘉慶年間人,家住孟府孟廟附近,自幼飽讀經書、博聞多識,但參加科舉考試時因時政渾濁而多次落榜。于是他轉而效仿賈凫西,自立“石門”鼓書門派,編寫棄惡揚善的故事四處演唱,借機諷刺當政者,揭露貪腐統治,宣揚“算來名利不如閑”的遁世思想。石門小鼓的創立,為不得志的文人提供了抒發情感的平台,大批窮困潦倒的書生為了标榜自己的文人身份,紛紛拜師“石門”派下,把社會上腐敗黑暗的世風和自己的君子理想融進鼓詞裡,倡導仁義倫理道德,說自己所思,唱自己所想,以期挽救“禮儀廢壞,人倫不理”的時局,極具批判現實主義精神。正是這種“不同流合污”的君子追求,使得石門小鼓迅速傳播流行開來,深受聽衆喜愛,石元朗也被後人奉為石門鼓書派始祖。
2.尊崇儒家,寄托理想。沒落文人長期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感化,有着比常人更為敏感的思考,生活中以儒家道德作為為人處事、辨别是非曲直的标準。但他們在社會現實面前又無能為力,隻能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觀念,利用石門小鼓這一說唱形式歌頌忠臣良将、鞭撻醜惡小人,支撐自我人生信念。
凡入石門小鼓門派學藝者,皆尊奉孔子為祖師爺,正式拜師入行前,需赴孔府拜祭孔子。行走江湖的石門小鼓藝人,他們往往以“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路走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言辭開場支攤、聚集人氣,這番言辭體現了藝人們的價值追求,與重人倫道德的儒家思想相通相融,極易引起聽衆的認可和共鳴。久而久之,石門小鼓的孔門身份,得到當時曲藝界普遍推崇。據老藝人回憶,在同一個集市上說書,隻要有石門小鼓派藝人在場,開演之前各路藝人都要前來拜會,恭請石門小鼓藝人安排表演的先後順序、時間地點等。石門小鼓藝人根據藝人人數和曲種,公平公道合理地分配,保證每位藝人都能有收入。正因為尊儒崇聖的石門小鼓藝人在言行中時刻踐行着仁義道德追求,才深得江湖藝人信任。
二、藝術風格的“君子”氣質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石門小鼓在唱詞、句式、唱腔、形式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不媚俗、不取悅,以君子風骨講述家國情懷,恪守儒家道德理想。
1.唱詞文采斐然,起伏有度。一般而言,口頭性是曲藝的基本審美特征,表演者不必拘泥唱本,可根據觀衆的喜好随機插科打诨,添加諺語俚語、家長裡短、所見所聞,石門小鼓藝人不管是流傳下來的民間唱本還是其他曲種的書目,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改編。所編唱詞,遣詞造句考究,語言準确生動通俗易懂,說事談理引經據典嚴謹充實,富有文學藝術價值,更有朗朗上口、押韻合轍的音樂美。
石門小鼓唱詞分為白口和唱口,白口比唱口多。其白口似說書,有的書目一段白口多達百餘行,多以七字句為主,有“二二三”結構,也有“四三”結構,兼有特定曲牌。一部唱本中,一般都有一首故事情節上承前啟後或寓意深長的開場詩作為全書的賦贊,每節開場也有贊賦性質的韻律詩詞,用來寫人狀物、烘托氣氛。如《雲台東漢》中:“大漢江山四百秋,高主創立五鳳樓,君明臣良多有道,萬民樂業度春秋……”,雖說格律不是特别嚴密,但也對仗工整,铿锵有力。開場詞一般用文绉绉“詩曰”,如《平東遼》以《西江月》開篇,“詩曰:大唐天子坐殿,東遼賊寇犯邊,打來連環戰表,命人下到長安,怒惱皇帝唐貞觀,挑選英雄好漢。敬德挂了帥印,前部先行張環,皇爺禦駕親征,帶領文武百官,君臣領兵離朝班,東遼苦争血戰。”寥寥數字,既交待了背景,又将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烘托出來,一下子吊起了聽衆的興趣。詩詞吟誦完畢,鼓闆聲韻逐漸進入,“歌詩勾開,書歸正傳”,藝人開始大段的散文體唱白和韻文體唱詞。唱口一般為十字句,多為“三―四―三”結構,間有“三―三―四”或“五―五”結構,多為自問自答。例如《薛丁山征西》中,“你父王|征東回朝|受封賞,唐天子|金口親封|平遼臣,……最可恨|西涼反王|又造反,你父王|封印征西|把賊擒。”
2.主題愛憎分明,寓教于樂。受儒家思想影響,石門小鼓的書目内容以忠孝正義、保家衛國、淡薄名利為主,其中大部分唱本取材于曆史名著、民間傳說中的鐵馬金戈演義故事等。在說唱過程中藝人們态度鮮明、寓教于樂,有着明确的情感傾向和君子取向,“忠孝仁義”則為英雄,“奸淫邪惡”必是小人。該大肆褒揚的則大篇幅渲染,毫不吝啬言辭,該無情鞭撻的則奮力揭露,絕不口下留情。同時,藝人們剛正不阿的性格,決定了藝人們即使身陷窮困潦倒,也絕不會做背離自己倫理道德觀的事情,更不會為取悅聽衆使用葷口。
在曆史故事中,藝人們喜歡刻畫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重視人物的道德修煉和人文精神的養成,如《東周列國》《西漢》《東漢》《三國》等。在征戰系列故事中,藝人們突出忠肝義膽、舍生取義、保家衛國的壯舉,塑造流傳千載的英雄忠烈形象,如《響馬傳》《薛剛反唐》《姚剛征南》《羅通掃北》《薛禮征東》《十二寡婦征西》。在公案、俠義書目中,多是講述懲惡揚善、積善積福、追求道義的故事,如《金鞭記》《大明洪武英烈傳》等。這些作品,側重面不同,但無不體現着藝人們的君子仁義追求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新中國成立後,藝人們堅守石門小鼓傳統,選取積極向上的革命題材為源泉,編創了《平原作戰》《遼沈赤衛隊》《海防線上》《豐收之後》《朝陽溝》《血淚仇》等作品。這些作品,既迎合了聽衆的心理需求,也弘揚了不怕犧牲、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
3.唱腔簡單明了,依本而唱。石門小鼓屬吟誦體,其唱腔由讀書人吟唱詩歌的音調結合民間李翠蓮小調衍變而來。石門小鼓唱腔較為簡單,有平腔、高腔、剁剁腔等,演出時交替使用。開場前先“咚尺咚尺咚尺咚咚咚”用五鼓三闆敲上一陣,用以暖場。平腔平和深沉,善于表現诙諧、諷刺的題材。高腔跌宕多姿,常用于慷慨激昂、悲壯雄偉的場景。剁剁腔,一字一拍或一拍兩字,旋律性不強,速度通常較快,唱詞安排緊湊,主要是為描寫激烈緊張的場景。
石門小鼓沒有明确的曲牌,無弦索伴奏,藝人左手持木制手闆,右手以翅頭鼓槌擊小書鼓,手抄鼓詞本放在一個木闆架子上,嚴格依本而唱,唱詞有闆有眼、有根有據,中途很少擅自添加即興唱段。書冊均為蠅頭小楷手抄,演唱形式莊重大度、嚴肅規矩,略有表情和手勢,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即使技藝精湛,唱詞熟記于心,藝人們也依然擺上唱本,随唱随翻。據老藝人講,石元朗雖落魄成為說唱藝人,但仍然不願等同于民間藝人,故而規定石門弟子必須自己改創唱本,嚴格照本演唱,時刻維護石門鼓書派的演唱風格和價值追求。
石門小鼓有“傳書不傳唱”說法。演唱時,藝人們依方言語調稍加升華後形成旋律,多使用拖腔,所以曲調簡單但又很難固定,演唱時常因人而異。這也就更加考驗藝人們的文學和說唱功底,許多藝人拿着師父們的唱本并不一定能夠熟練演唱。在學藝初期,他們往往白天跟着師父趕集說唱,晚上就根據自己的方言、發音等對唱本進行再次改編,謄寫一本自己“專屬”的唱本。演出時,面前擺着一本工整的小楷抄本,極易形成文人傲骨的強大“氣場”,藝人們的孔門儒生身份也會被進一步認可。
石門小鼓手抄本
三、結語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近4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石門小鼓一直立足自身的價值追求,既達到了修身的效果,又讓人在聽書的過程中有所啟發,進而産生共鳴,起到和諧秩序的作用。顯然,這種特立獨行審美取向和兼濟天下的君子理想,不僅具有永恒的曆史價值,而且對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彌足珍貴的借鑒價值。
(作者:鄒城市文化館館員)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