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高昂的房價、嚴重的霧霾、擁堵的交通……問題每天都擺在這個城市裡生活的人們面前。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環境裡,人們會有強烈的幸福感。
然而,當你真的去詢問周圍生活的人“你幸福嗎”?答案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從不同機構的不同調查來看,生活在北京的人們,幸福指數處于相對較高水平。
一座城市人民的幸福,跟環境、财富、個人價值等緊緊聯系在一起。是什麼讓北京人覺得生活是幸福的呢?
2016年12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社會心态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态研究報告(2016)》發布會在京舉行。報告稱,現階段北京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處于相對較高水平。
在這份報告中,具體指數并未對外公布。報告從社會感受與生活目标、社會公平與社會信任、流動性與城市認同以及網民社會心态四大部分入手,依據數字調查報告,全面分析了社會幸福指數的差異。
幸福指數,很簡單的四個字,然而,在社會學上,它涉及的問題太廣泛,涉及的領域也很複雜。
對城市的滿意度跟幸福指數高低沒有最直接的關系幸福感節節攀升
2012年9月12日,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與中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中國20城市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報告稱,在調查的全國20個城市中,大連、沈陽等遼甯居民幸福感最高,其次是天津及山東的城市,而北京居民的幸福指數則低于全國平均指數,北京也因此成為此次調查中的“幸福低谷”。
在這裡,問題來了。僅僅4年之後,北京居民就變得感受到幸福了?幸福感真的是會節節攀升的嗎?
在詞條搜索中,關于幸福指數的定義很繁雜。其中有幾點提醒我們:幸福指數并不是快樂指數,财富多少對幸福指數的影響不是主要的,對城市的滿意度跟幸福指數高低沒有最直接的關系……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日本。在一項針對世界34個國家幸福指數的調查中,權威報告顯示,雖然日本人在可支配收入、工作狀況、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得分均超過平均數,但日本民衆普遍自我感覺“不幸福”,僅40%的民衆對生活滿意。調查發現,日本失業率極低,在15〜64歲民衆中,70%的人都有穩定收入來源,而34個國家的平均數隻有65%。日本人經常抱怨工作時間太長,他們平均一年工作1714個小時,但34國的平均數卻達1739個小時。日本人平均預期壽命為82.7歲,為34個國家中最高。單從單項指标來看,多數日本人應該感到幸福,然而事實卻是相反的。
那麼,幸福指數到底是什麼,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又是從何而來?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态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産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标數值。“幸福指數”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并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幸福指數”涉及的11個因素為:收入、就業、住房、教育、環境、衛生、健康、社區生活、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系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
從上面的名詞解釋可以看出,幸福指數是一個綜合性指數。即便11個因素中10個因素滿意度都很高,如果其中一個因素的滿意度過低,也會造成社會整體的幸福指數偏低。
這也正是北京居民幸福指數偏高的原因。
從環境來看,北京的交通擁堵問題,大氣中霧霾的問題雖然嚴重,但并沒有達到人們不能忍受的程度。另外,因為政府一直積極面對這兩項問題,不斷出台各種政策進行治理,也讓北京居民在對交通、環境的未來發展上有着良好的期待。有數據表明,北京居民對于霧霾的治理75%以上的人認為,政府治理力度令人滿意,并對治理的結果持有好的預期。由于各個發達城市都曾經面臨過相同的環境問題,北京人普遍認為,霧霾的治理前途光明。
從收入、就業角度看,北京整體收入偏高,尤其是2012年之後,各個行業的就業很穩定,雖然物價漲幅很大,但相對于收入來說,北京人平均收入尚能滿足生活的需要。
而教育、衛生、健康、社區生活這幾項,可以說,北京人是相當自豪的。北京有全國最好的教育機構,有最好的醫院,這讓北京人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身在北京,你最不缺的就是文化環境,各種文化娛樂大幅度地滿足了北京人精神層面的追求。
對于北京人來說,不論是老北京人,還是北漂一族,北京總是以包容的态度,從容的氣度海納百川。這個城市的融合度很高,個人發揮的空間很大,幸福指數在全國排名偏高,很容易理解。
對于2012年的調查,多數北京人認為,近些年來,北京的規劃與城市建設腳步發展很快,北京人的幸福指數确實可以用節節攀高來形容。
初來北京的奕奕(右)北京人:我的根在這裡,我的幸福在這裡
随着城市腳步的發展,城市範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從老城區遷往了郊區。最開始,很多北京人不能接受。小風的爺爺奶奶就是其中的兩位。他對筆者說:“世世代代生活在城裡,我的爺爺奶奶對于遷往郊區生活是最不能接受的。當初搬遷的時候,爺爺和奶奶大有就要背井離鄉的架勢。然而,随着發展,爺爺奶奶慢慢開始喜歡上了新的居住環境。首先,告别了大雜院,生活便利了很多,上廁所、洗澡都不再是問題。這幾年,四環以外的小區建設是有目共睹的。商場、餐館、便民設施、網絡越來越完備。現在,誰還會為了買東西進城啊?網絡的發展更是快,坐在家裡什麼東西都能收到,想吃什麼手機下單一切搞定。爺爺奶奶雖然歲數大了,可是都知道讓我們年輕人用手機下單,生活方便度,有哪裡能媲美北京?小區裡的綠地多,沒事誰還會去公園?爺爺奶奶天天和周圍的同齡人在小區空場聊天、下棋,那日子過得别提多滋潤了。”
對于北京的老年人來說,幸福指數在全國居于第二。日前,“中國老年人政策進步指數”在北京發布。該指數主要針對我國各省市老年人社會服務、福利待遇、健康等多項指标評估。“中國老年人政策進步指數”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與智睿養老産業研究院聯合發布,首次對全國31個省份(除港澳台)的老年人政策環境進行評價,并對老年人政策和服務發展趨勢作出判斷。據該指數顯示,中國老年人政策進步指數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依次是:浙江、北京、上海、山東、江蘇、貴州、福建、陝西、甘肅、山西。其中,北京在政策環境、老年人社會服務、社會福利和老年健康與教育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包括持續向60〜79歲重度殘疾人、80歲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養老(助殘)券;較早出台了《養老設施專項規劃》。
對于大多數年輕的北京人來說,生活的方便舒适是他們幸福感的來源。而從“根”的角度來說,北京人也有着幸福的感覺。郎先生是一位30多歲的老北京人,生于斯長于斯的他,對北京的熱愛是衆多土生土長北京人的一個縮影。他說:“對于北京人來說,提及幸福感,首先就要說一說歸屬感所帶來的幸福,用咱北京話講叫‘踏實’。無論您走在繁華鬧市還是胡同深處,您都有種在家的感覺,這種幸福來自地域優勢,更來自根植于這裡的城市情結。以我為例,北京不但給予了我生命,更為我帶來了無盡的創作源泉,這些創作也為我的事業打下了越來越深厚的發展基礎。坐在自己家裡,寫自己家發生的故事——這點對于一位創作者來說,是一種難得的幸福。此外,生活在北京,幸福感同時來自國家優質資源。北京作為國家的特殊地位,治安保障、民生建設、文化發展等領域均處在全國發展的第一梯隊中,身處這樣一座城市的人們,無疑成為了受益者之一。正因為如此,有越來越多企業與機構樂于在北京或是建立根據地,或是打造夢想之舟。這不但為北京人帶來了便捷、豐富、優質的服務體驗,更提供了多樣的發展機遇。可以說,隻要您對自己有一個準确的定位,并樂于付出,肯于努力,在這座城市裡都會得到收獲。”
北京作為國家的特殊地位,治安保障、民生建設、文化發展等領域均處在全國發展的第一梯隊中,身處這樣一座城市的人們,無疑成為了受益者之一
生于斯長于斯的郎先生對北京的熱愛是衆多土生土長北京人的一個縮影對于很多紮根在北京的北漂一族來說,最大的幸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能在北京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展北漂一族:文化與寬容是我的幸福來源
中國是一個人情的社會,這種現象在小城市更是如此。王陽陽來自江蘇某縣城,在女兒5歲以前她在縣城的銀行工作,有一份在别人看來不錯的工作。女兒5歲這年,她和做服裝生意的丈夫因為“小三”的原因離了婚。盡管從婚姻角度看她是受害者,然而,在衆人的眼中她卻并非如此。在她的家鄉,大家普遍認為,丈夫出軌并不是什麼大事,做妻子的人應該更多的是寬容對待。更何況,她還是生的女兒,而“小三”卻給丈夫生了個兒子。在離婚前,周圍的親戚很多人竟然勸她:“你隻給他生了個女兒,你老公都沒跟你離婚,你幹嗎要離婚?”親戚的不認同,周圍同事也是多以看笑話的心态對她,讓從小要強的王陽陽毅然決然地帶着女兒離開了家鄉。多數江蘇人都喜歡去上海發展,但是王陽陽離開的時候,恨不得離家鄉越遠越好,于是,她選擇了北京,成為了北漂一族。
在北京,她經過同學介紹在一家小公司做出納,由于她肯吃苦,工作努力,慢慢從出納做到了會計,5年之後又跳到了一家大公司出任财務主管。生活慢慢好起來,從開始居住的地下室,搬到了四環以外的居民樓裡。女兒也從上打工子弟小學,轉學到了一家民辦小學。說起幸福感,她說:“在别人看來,也許我發展得沒什麼特别之處,隻不過是個公司職員。然而,對我而言,我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北京有了立足之地,我有很強烈的歸屬感,尤其是在思想意識上。生活在北京,周圍的人不會問你私生活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從家鄉出來,在思想意識上也沒有家鄉那種女人就應該為男人活着的壓抑感。這個城市太大了,也許有人會說這裡不是家鄉,會寂寞,我卻不覺得。我覺得個人的生活不應該成為别人議論的對象,北京這個城市在思想上自由、開放。我在這裡有一種新生的感覺。盡管壓力很大,可是我覺得未來隻會越來越好。我的女兒也很喜歡北京,在這裡,她如魚得水,跟周圍的孩子非常融洽,更重要的是沒有人問她關于爸爸和媽媽離婚的問題,她活得很自在。”
正如王陽陽說的,北京是非常包容的一座城市,無論你是哪種形式漂在這裡,無論你認識還是不認識這裡的人,隻要你對生活充滿着熱情,對工作保持着激情,你總能在某一個位置上找到自己的發光點,哪怕僅僅隻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微光,也依然能夠照亮人生。
對于已經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的奕奕來說,北京是她第二個家。二十出頭就來北京闖蕩的她,因為網絡中的北京朋友介紹來到北京發展。這位朋友對她照顧有加,讓她迅速地融入了北京的生活中。聰明、能幹的奕奕,從普通的網絡編輯,到後來成為全國著名門戶網站的總編輯助理,目前開始自己創業,可以說完成了人生中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在北京,從一個單身少女,到找到愛情,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說北京是她第二個家鄉絕不誇張。對她來說,北京人和北漂一族沒有什麼區别,隻要努力,這個城市就能給她回報。如今有了孩子的她,感覺非常幸福。她說最大的幸福是看着孩子能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展。每年過年回老家,遇到同學、朋友,談起孩子她就會有很強烈的自豪感。她認為她兒子要比在家鄉的那些孩子幸福很多。北京的教育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在北京,隻要她想,就可以帶着孩子看各種類型的演出,參觀衆多的博物館,參加各種心儀的興趣班。她的孩子眼界自然比同齡的家鄉的孩子要寬很多,受到的教育更廣泛。“我覺得北京給了我太多太多,不論是事業還是家庭,在這個城市裡,我找到了自身的幸福,更多地體會了人生的多樣。”
在北京,你幸福嗎?也許,你因為房貸,生活壓力很大;也許,你因為行業競争激勵,感覺疲于奔命;也許,你因為某些政策問題,還難以立足于京城……生活在何處,人生永遠不會是平靜的,波折總會不斷。然而,生活在北京,你會發現,北京給了所有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包容、機遇、平安與喜樂。它們是我們感到幸福的源泉。
生活在北京,幸福感同時來自國家優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