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家鮮明的個性其實就是帶有鮮明的時代性,把這個時代的精神思想和審美取向在你的繪畫中表達出來,觀衆才能在你的作品中讀到你的信息、時代的信息而産生共鳴,才能夠讓你的作品更大範圍地産生影響,傳遞你所表達的美好思想和觀點。
《藝術沙龍》:怎樣理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關于時代性,你有什麼看法?
王躍奎:這是個老問題,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曆來都備受争議。藝術既要傳承,又要創新。傳承不是固步自封,創新不是憑空建樓。藝術是一種文化,具有文化的延續屬性,承載文化的傳播功能,溝通古今,對話彼此,使藝術的交流成為可能,所以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有意義。繼承前人的成就,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動當前藝術的發展。因為任何一種藝術、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有延續性的,所以說我們首先要繼承、傳承,在這個基礎上,去進行更多的創新。傳承應該分成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技法、材料、題材、風格等藝術樣式的傳承;另一個更核心的層次應該是文化、精神的傳承,就是藝術背後文化基因的傳承。中國畫的創新更多是在藝術技法、造型方式、藝術形式等這些看得見的、面上的方面進行。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在經曆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承載了它所表達的思想深度和廣度,所以當一種藝術形式不能承載新的思想的時候,就必須創造新的藝術形式。人類對于某種具體藝術技法的探索不是無止境的,就需要在别的方面或更大的領域中去開拓。一方面是技法本身的局限性,一方面是由于人們的視覺審美需要有新穎性,再有就是由于人們對藝術形式挖掘和創造的欲望。這是人類思維的創造力,也是一種人文精神。
關于時代性,我想就是要把這個時代的精神、審美趣味融入畫中,一看作品就知道是這個時代的産物,而不是當代人畫古代畫。如果在你的作品中看不到這種時代性,就說明你在藝術的表達、表現上還沒有自我,還是古人的影子,沒有自己的語言。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家鮮明的個性其實就是帶有鮮明的時代性,把這個時代的精神思想和審美取向在你的繪畫中表達出來,觀衆才能在你的作品中讀到你的信息、時代的信息而産生共鳴,才能夠讓你的作品更大範圍地産生影響,傳遞你所表達的美好思想和觀點。
《藝術沙龍》:對于中西界限、畫種間的界限,你的态度是什麼?
王躍奎:我認為中西界限、畫種間的界限不要有過度的區别,畫種間可以融合,可以相互借鑒。藝術不存在國界,風俗和思想才有國界。畫種間也是相通的,不要人為地加以某種限定,這樣你的思維、你的胸懷才會更加廣闊,才能更好地發揮你的創造力,藝術才會有生命力。20世紀中國畫的發展,就是中西融合的成果,讓中國畫又柳暗花明。
《藝術沙龍》:你認為“70後”“80後”畫家的創作與前輩畫家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王躍奎:當代“70後”“80後”的畫家更加注重自我感受,更加在形式上區别于傳統的繪畫形式。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裡,他們對于訊息的獲得是前人無法比拟的,所以他們的思維、眼界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前人更廣闊。因此他們的創作思維很寬廣、很活躍,各種形式、技法都能大膽地嘗試。這是一個好現象。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70後”“80後”的畫家在藝術思想的高度上,或者說在藝術的品格、格調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不及前輩畫家,這也是我們“70後”“80後”畫家在今後的創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藝術沙龍》:說起大學,你會首先想到什麼?可否聊聊大學中最讓你難忘的人或事?
王躍奎:說起大學,首先想到的就是同學間的真摯友誼,為了考試而熬夜,周六日跟上課似的全在畫室裡用功的場景。大學中最難忘的人是葛冰華老師。記得上大二的時候,跟葛老師學篆刻,為了參加一個國展,我們幾個同學是三天三宿沒睡覺,葛老師也陪着我們熬了三夜。這幾天的用功,我們進步特别大。這個經曆一直鞭策着我,使我懂得奉獻,并且使我對藝術和文化的癡迷、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和用功成為習慣,這種精神成為我無比珍貴的财富。我想,有這種精神,無論做什麼都會成功的。
《藝術沙龍》:身在學院時,你怎樣看待學院外的美術潮流?走出學院後,你如何評價學院中的美術教育?
王躍奎:身在學院時,對于學院外的美術潮流我不太關心,因為我覺得上大學就應該一心學好基礎,不趕潮流,不趕時髦。而走出學院後,我才開始關心美術潮流,這也就是時代性的問題。美術發展何去何從,我們是其中的一員,與這種潮流息息相關。要成為時代的參與者,而不應該袖手旁觀。但是,我們要有主見,要看清方向,要有清醒的認識,而不被潮流所左右,要堅持自己認為合适的發展方向,去堅持,去弘揚。
走出學院後,來看學院中的美術教育,學院中那種嚴格、系統的訓練還是很好的。有了嚴格、系統的訓練,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學院教育中大多隻重視專業訓練,對于文化教育就相對薄弱。而畸形的外語教育又占據了大量時間,浪費了大量精力。
《藝術沙龍》:你有自己的獨立畫室嗎?你理想的創作環境是怎樣的?
王躍奎:我有自己的獨立畫室。今年春節期間我借回鄉探親之際,在家鄉泸州畫了許多寫生,特别喜歡家鄉的山山水水。印象最深的是正月十一在沱江之畔的胡市鎮寫生,陽光明媚,波光粼粼,三五烏篷船靜靜地泊在岸邊,沙灘曬出青苔的芳香,魚兒不時地蹦躍,遠山如黛,綠水如油。妻子陪着孩子在老桂樹下的木桌邊看書寫作業,我和朋友在樹蔭下揮毫,微風習習,翠葉沙沙,仿佛整個世界隻有我們的存在。這是理想中的創作環境。遙想多年以後,在長江或沱江之畔,有一片果林,春天桃李盛開,秋天果實累累,面對江水,看陽光沙灘、飛鳥遠山。可以經常邀約一些朋友來聚會,共同探讨關于藝術的話題,還可以随時在附近寫生。能有這種悠閑惬意的環境,那該多好!
《藝術沙龍》:你經常外出寫生嗎?你認為寫生重要嗎?
王躍奎:我喜歡外出寫生。我認為寫生是一個藝術家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藝術家要找到個性語言,要表達自我,首先就是要從寫生開始,隻有在寫生中才能發現你的心性,發現你的個性語言,而且在寫生中有很多的可能性。我近期在家鄉泸州畫了一批新穎的寫生作品,坡地梯田、竹林民居,這些嶄新的課題使我的作品有了獨特的視角,是别人未曾表達的意境。我享用自然山川的恩典,沉浸在山水田園的美景裡,與天地交融,與日月呼吸。這是寫生給我帶來的快樂。
《藝術沙龍》:你經常讀哪些書?對繪畫有影響嗎?
王躍奎:我喜歡讀《古文觀止》、唐詩宋詞,以及藝術理論方面的書籍。我覺得這些書對繪畫特别重要,尤其是文學類的書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對氣質靈魂的涵養,它會提升你藝術的品位、品格,使你成為一個有道德操守、有品位追求的思想者,隻有這種精神品質你才能在作品中表達高尚的境界。平時也愛看《周易》,我覺得《周易》是對思維的訓練,或者可以說是對思想、胸懷的擴大,能讓你對繪畫、對人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藝術沙龍》:繪畫之外,你是否有其他的愛好?癡迷到什麼程度?
王躍奎:繪畫之外,我的愛好太多了。我喜歡旅遊,喜歡逛博物館、書店、藝術品市場,喜歡收藏碑帖古玩等等。但也談不上什麼癡迷,因為工作、創作占據了太多的時間。
《藝術沙龍》:你怎樣分配時間畫畫、寫書法、讀書、玩手機或其他業餘愛好?
王躍奎:主要的工作是在單位裡管理教學教務,其餘的時間大部分用來畫畫,繪畫占據了我工作之餘最多的時間。另外會擠一些時間來寫書法,但是時間比較少。覺得時間不夠用,讀書時間很少,我會盡可能擠時間讀書,比如上下班途中,我會背背經典。我不玩手機,就是接打電話這樣一些必要的聯系。其實我的業餘愛好很多,比如說打籃球、散步、逛老街、郊遊等,但就是沒有時間,去散步都是一種奢侈。
《藝術沙龍》:對你來說,繪畫是種精神追求還是謀生手段?
王躍奎:對于我來說,繪畫首先是一種精神追求。因為我以前的職業不是繪畫專業,我是從中文專業轉到繪畫上來的。當然謀生也是最基本的、必要的,隻有你能生活、生存以後,才能堅持你的精神追求,安居才能樂業。這兩者也不矛盾,我是把兩者合二為一,既謀生了,也進行了精神追求,我想這應該是最快樂、最圓滿的事情。
《藝術沙龍》:如果可以選擇,你願意生活在哪個時代?你理想中的生活狀态是怎樣的?
王躍奎:我願意生活在古代,比如說唐代、宋代,這是兩個崇尚文化的時代。希望做一個讀書人,去考秀才,考進士,考狀元,去做官。一方面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為人民、為國家出力,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蘇東坡是我的偶像,韓愈、歐陽修、米芾等也是我仰慕的先賢。我也羨慕那些隐逸畫家,比如黃公望、倪雲林、吳鎮、石濤、八大等,他們的生活和創作很灑脫,按照自我的個性生活,逍遙自由。我現在理想中的生活狀态就是在家鄉種幾畝地,空閑時讀讀書,寫寫字,畫畫畫,如此而已。
鼓樓仙境寫生45cm×68cm2015年
守望故園26cm×67cm2015年
二泉秋色45cm×68cm2015年
夕照鼋頭渚45cm×68cm2015年
守望故園之一26cm×52cm2015年
守望故園之二26cm×67cm2015年
層林盡染45cm×276cm2015年
揚州寫生—片石山房之一33cm×65cm2015年
夢裡江南34cm×66cm2014年
朱砂羅漢圖扇面2016年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沙龍》、榮寶齋在線、華潤鳳凰彙聯合推薦拍品
掃描二維碼回複“李宏禹”了解更多參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