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宇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裡處懸甕山麓的晉水之濱,始建于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中記載的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曆代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晉祠是我國三大古典建築群之一,幾乎曆次改朝換代,都在晉祠留下印記。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宇。據《史記·晉世家》記載,唐叔虞姓姬,字子于,名虞,是西周周武王之次子,周成王之弟。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内有晉水流淌,故将國号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為在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于是當時便叫“晉陽”。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并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祯于天聖年間(1023-1032),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傳說聖母即是以宋太宗母親為原型塑造的。
晉祠大小建築有近百餘座。整體格局基本采用傳統的中軸線對稱布局。軸線東西向,起自大門終于主殿聖母殿。軸線上有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樓、獻殿、魚沼飛梁等建築。北部有叔虞祠、關帝廟、文昌宮等幾組建築。南部有勝瀛樓、三聖祠、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等;一條智伯渠由南斜插至北,将三部分連為一體。最南部則是對稱在結構之外,顯得相對獨立的是十方奉聖禅寺。
聖母殿是晉祠現存最早的主體建築,原名“女郎祠”。晉祠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也正源于這舉世無雙的聖母殿。當今世界叫聖母的地方除了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恐怕就是我們山西的“晉祠聖母殿”了。聖母殿内很寬闊,有梁無柱是一大看點。殿内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造型生動逼真,情态各異。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坐,鳳冠霞帔,神态莊嚴,雍容華貴。聖母殿前8個廊柱上雕刻着8條躍躍欲飛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仍然像要飛動,不能不叫人歎服木質的優良與工藝的精巧。
在聖母殿與獻殿的魚沼泉上架有十字形橋。古人長圓者為池,方者為沼,沼中多魚,故曰魚沼飛梁。東西橋面寬闊,為通往聖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邊綴勾欄,憑欄賞景,益增詩情畫意。魚沼飛梁建于宋代,類似現代的立交橋,是國内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說:“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梁後,祠區建築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獻殿是舉行獻禮、陳設祭品的所在,為開敞或半開敞的空間,有較好的通透性,又增加了空間層次,最為特别的是,整個殿内的梁柱上沒有用一顆鐵釘。在舉行祭典時,透過渺渺的煙霧,更讓人有一種超凡脫俗、虛幻飄渺之感。
元佑、紹聖年間,由善男信女募集資金,鑄造鐵人,築蓮花台以壯威儀。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獻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為晉祠鎮水護祠。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聖四年(1097),已有八百多年的曆史,保存完整,神态威武,英姿勃勃,頗為獨特。
“難老泉”是晉祠的主泉,名稱有些令人費解,卻是取之于《詩經》中“永錫難老”之意。難老泉位于聖母殿南側,有傅山先生所書“難老”二字的匾額。這可是晉祠三大名匾之一,堪為傳世之寶。“難老”匾額下面還有“晉陽第一泉”匾額。供奉難老泉水神的水母樓即在此處,水母樓又叫水晶宮。水母的塑像被放在樓上正中神龛裡,兩旁有六個侍女。水母儀容端莊,體态豐盈,極富神采。但相比之下,侍女的塑像更加引人注目。她們盈盈而立,似正要舉步向前,身體與常人相比,略顯扁平,增加了少女弱不禁風的柔弱感。從背面看去,她們的背影與水中遊魚頗為相像,優美而輕盈,因此,當地人都稱她們為美人魚。難老泉被傅山先生幾經考證後譽其為“晉水之源”。十裡八方百姓的千頃良田都靠着這眼清泉水滋養和灌溉。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眼泉水養出的晉祠大米還是清亮可口、遠近聞名的好大米。可惜長流數千年的“難老泉”竟然在近幾十年中加速老去,終于在1994年,難老泉枯竭斷流。“一溝瓜蔓水,十裡稻花風”的時代不幸成為曆史。現在“難老泉”中是自來水在池中噴湧循環,也隻能人為地再現古時的些許風景了。
周柏唐槐在聖母殿旁,這株生長了三千多年的柏樹,相傳為西周時所植,樹高十餘米,樹身嚴重傾斜,與地面成45度,蒼勁墨綠的枝葉披複于殿宇屋頂之上,相映成趣的是另一株名“撐天柏”的柏樹正好支撐着“周柏”的軀幹,形成奇特的造型,讓人啧啧稱歎。九百多年前,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來晉祠看到這周柏,曾留下了“地靈草木得餘潤,郁郁古柏含蒼煙”的詩句。在周柏的東面留有傅山先生書碑一通,上書“晉源之柏第一章”。
在晉祠,“聖母殿”“獻殿”“魚沼飛梁”被稱為三寶。“難老泉”“周柏唐槐”“宋塑伺女像”被稱為三絕。“難老泉”“善利泉”“聖母泉”(魚沼)是晉水的源頭,水溫17度,常年流淌,滋潤着三晉大地。
晉祠的碑刻和牌匾衆多,曆代文人墨客都喜愛晉祠這個好地方,山徑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存不少名人的題詠,詞工句麗,書法精湛,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在晉祠的衆多名家書法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晉祠之銘并序》可說是這裡的鎮山之寶。《晉祠之銘并序》被安放在貞觀寶翰亭,亭内東西各置一巨碑,東面為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二十年(646)禦制禦書《晉祠之銘并序》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碑額左右各雕螭首一對,并頭下垂,為唐代碑額特點,高1.06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九字。碑趺為矩形石礅,蒼實古樸。全碑共1203字,碑文分為序文、銘文兩個部分。序文為骈體文,銘文為四言古體。全文先從曆史說起,歌頌了周朝的政治和晉國唐叔虞建國的政策,宣揚儒學“仁愛”思想。然後筆鋒轉向現實,揭露和鞭笞了隋王朝的昏暗,以至引起神人共怒,婉轉地說出唐王朝的建立乃是天意,并求賴神功繼續保佑唐朝國祚“芳猷永嗣”。書體飛逸灑脫,風格雄奇,筆力遒勁。刻工以洗煉的刀法,充分表現出原書法的神韻。這是目前唯一傳世的李世民書法碑刻,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塊行書碑,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但碑文漫漶嚴重,尤其下部文字幾乎看不清楚了。西面為楊二酉、楊堉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按原碑拓片摹鈎刻成的複制碑,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複制工藝高超,難辨真僞。亭内北壁上有李世民線刻畫像,東壁上嵌有朱彜尊集杜甫詩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石刻。西壁上還嵌有清康熙年間太原知府周令樹撰《重建晉祠碑亭記》石刻。駐足于碑前,猶如面對着一段曆史,能聆聽到一種曆史之聲的回響。正是因為這種國寶的存在,為勝地晉祠增加了一般風景園林和寺廟祠堂均難以相比的内涵。
除卻唐太宗李世民的《晉祠之銘并序》,祠内還有不少傅山的墨寶。傅山曾在壽陽五峰山修道,拜名道士郭靜中為師,自号軒轅道士、朱衣道人。他的墨迹大多是他在晉祠的雲陶洞中隐居潛心古學研究時留下的。雲陶洞有傅山所撰楹聯“日上山紅,赤縣靈金三劍動;月來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将上聯的“日”和下聯的“月”并排起來是明朝的“明”字,“珠明”即“朱明”。“赤縣靈金”和“三劍動”表明了傅山反清複明的決心。傅山一生都以反清複明為己任。斯人已去,喟然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