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麟
經典、唯美、詩意,這是我在書法創作中的追求。
“經典”意識的确立,是每一位優秀藝術家的必修課。經典意識的起點是對前人經典的尊重,是對曆代經典所蘊藏的文化精神的皈依。經典意識的指向是對作品負責,使作品融入自己對藝術的深刻理解,讓作品承載起一個時代的審美訴求,最終不朽。“唯美”的核心價值在于“純粹”,在于它剔除了庸俗的、功利的諸多流弊,将藝術創作的觸角伸向聖潔的藝術之美;“詩意”是人類意志中最具藝術性的部分,是抒情的、浪漫的,又是超然的、飄逸的。有了詩意作品才具有感人的力量,“唯美”因此不再清高孤寂、“經典”因此不再刻闆陳腐。
在傳統的藝術門類中,詩書畫印同質異構,血脈相通。從本質上講是高度統一的,在表現形式上又是各有千秋的。所以,知識結構豐富的藝術家,在這一藝術領域裡積累的審美經驗和創作經驗,會深刻而全面地影響到其它藝術形式的創作,“書”“印”之間,尤其如此。
對于我的創作來說,“書”和“印”是“互證”的關系,“書從印入,印從書出”,二者互為表裡。所以,篆書中的“金石氣息”源于篆刻,篆刻中的“筆墨韻味”來自篆書。文人篆刻高揚“印從書出”的理論大旗,有着深層的“道”和“理”,而且已經成為傳統的根本屬性,值得當代印人深入思考。當然,在篆刻的創作中,強調“書”的重要性,有時會銷蝕、削弱“印”的特質,也會影響“印”向更廣的領域汲取能源。所以,可把“印外求印”作更通達的理解,打破審美習慣的壁壘,或可實現更具革命性的“創新”。
我的篆刻創作,特别是圓朱文印創作,在繼承前賢的基礎上,更多地注重融入印外之美。我深知,任何事物陳陳相因的結果,隻能是“種群”的退化。當我們不能内部突圍,就該選擇從外部突破,尋找“變”的機緣,獲取“變”的能量。
藝術史上,沒有一位藝術大師是靠複制前人立足的。
責任編輯:韓少玄
馮寶麟
1964年生,河北黃骅人。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導師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