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南甯亞洲國際郵展見聞

南甯亞洲國際郵展見聞

時間:2024-11-07 08:20:02

圖1

圖2

圖3中國2016第33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于2016年12月6日在南甯圓滿落幕。這是一屆成功的、高水平的國際集郵展覽。筆者在郵展期間,耳聞目睹了一些有趣的和有意義的事兒,現随手采撷幾枝,與廣大集郵者分享。

亞郵展組織服務工作非常贊

南甯亞洲國際集郵展覽組委會的工作普遍得到好評,特别是令廣大集郵者伸大拇指點贊。南甯市的街面上對亞洲郵展的宣傳造勢非常熱烈,從火車站、飛機場一直到展場的沿途,郵展的濃郁氣氛随處可見。南甯市舉辦亞洲郵展可謂家喻戶曉,南甯人十分好客,就連出租車司機都很熱情。

參觀者進入會展中心,郵展門票和《展會指南》免費敞開供應,青年志願者的服務非常到位。郵展每天一個主題日,每天都在變換紀念郵戳。以往的集郵展覽中蓋戳難的問題在本屆郵展得到很好的解決。展廳内設有20處蓋戳服務台,并配有20把臨時郵局的日戳供集郵者加蓋,基本上沒有見到排長隊蓋戳的現象。而且,郵局人員的蓋戳水平普遍較高,服務認真。

此外,郵展特供集郵品的銷售服務也非常好,組委會在倒計時100天等活動時就開展了通過微信号搖号中獎的活動,吊足了集郵者的胃口。現場購買特供郵品時,憑本人身份證都可以購買一套。除郵展開幕日人多排隊時間稍長外,其他時間花費半小時左右大家都可以順利買到特供品。

很多參觀者感歎:本屆郵展的組織工作能做到這般實屬不易,集郵者不必将有限的時間用在排隊上,而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專心緻志地去觀摩展品了。

祖孫三代人展品均“沾金”

在本屆亞洲郵展上,集郵者驚奇地發現,由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選送的展品中,竟然有祖孫三代人的展品同時參展,并且都沾了“金”。這就是出自津門的李家祖孫三代。其中,78歲的李明的《新民主主義中國分區郵票目錄》獲集郵文獻鍍金獎;他48歲的兒子李仲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内水陸郵路早期幹線網(1949-1959)》獲郵政曆史類鍍金獎;21歲的孫子李昊的《中國領事服務費用印花(“外交部收據”)》獲青少年類金獎。祖孫三代人在同一屆亞洲郵展上參展并且均“沾金”實屬罕見。

李仲陽是李明的次子,是天津市的省級評審員。他從小受其父的熏陶亦癡迷集郵,其涉獵範圍也很廣泛,僅參加全國郵展的展品就涉及到郵政曆史、印花及現代等類别,所獲獎牌也均沾金。

李昊是李仲陽的獨生子,出生于1995年,目前是天津科技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他不但是一名三好生、優秀學生幹部,還對集郵、音樂、體育等有着廣泛的愛好。特别是從小就在爺爺和爸爸的支持和輔導下對中國領事服務費用印花這一冷門選題進行了重點搜集和學習,其郵集曾先後榮獲2012年全國郵展青少年類大鍍金獎和2015年吉隆坡世界郵展青少年類金獎。

郵展特别規則不容挑戰

本屆郵展開幕後,筆者在傳統類展區觀摩時,發現一部中國澳門特區選送的展品除綱要頁外,其餘全部為中文。筆者正在疑惑之際,三位FIP評審員也徑直來到這部展品前,他們在每框展品前駐足,并且互相交流着什麼。我請教其中的一位中國FIP評審員,他說像這種“違規”的展品按特别規則是不予評審的,因為這是本屆郵展特别規則的規定。

在随後的三天裡,我又陸續見到幾部類似的“違規”展品。像中國參展的5框郵政史類展品《西京郵政史(19361949)》和5框專題類展品《手的自述》,這兩部展品全部為中文。中國另一部展品《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限新省貼用”郵票》僅綱要頁是中文,其他貼片竟全部為英文;澳門特區選送的5框傳統類展品《香港發行的第一、二輪中國生肖郵票(19671998)》、一框類展品《第一輪中國生肖郵票1980-1991》、《澳門癸巳年電子郵票》的綱要頁用的是英文,但其他貼片基本上用的是中文。

12月4日,是公布評審結果的日子,評審委員會為每部展品挂花。筆者又刻意來到這幾部“違規”展品的展框前看個究竟。果真是不予評審,這些展品既沒有分數也沒有獎級。這對于參展者來說,意味着此前為參展所作的一切努力付之東流。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可能很多,但無論出于什麼原因,郵展的特别規則是不容挑戰的。

評委會主任為FIP講座當翻譯

為了提高參展者的郵集編組水平和評審員的業務能力,國際集郵聯合會(FIP)于2016年12月5日在南甯國際會展中心B105會議室舉辦了為期一天的集郵講座。當天下午的講座由印度青年集郵家TONO主講專題集郵,與會者發現,為他做翻譯的竟然是本屆亞洲國際郵展評審委主任、中華全國集郵聯副會長、FIP評審員焦曉光女士(圖4為左三為焦曉光女士在評審中)。

焦會長的英語水平得益于她四年大學本科、三年碩士研究生時打下的紮實基礎,加上在全國集郵聯展外部七年的翻譯工作經曆。1985年至1992年間,她幾乎參加了這個期間所有的亞洲國際郵展和世界郵展的征集和翻譯工作,多次出席了國際集郵聯代表大會和亞洲集郵聯執委會會議,加上她對專題集郵由衷的喜好。

提起焦曉光女士,集郵者更難忘的是她的專題類郵集《說茶》。焦曉光女士在國内集郵界創造了很多個第一:第一位獲全國郵展金獎的女性,中國第一位獲世界郵展大鍍金獎的女性,中國第一位女性國際郵展評審員,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位女性會士。本屆亞洲國際郵展又多了個第一,即第一位亞洲國際郵展女性評審委主任。

FIP講座讓聽衆受益匪淺

本屆郵展安排的國際集郵聯合會(FIP)講座是一次小範圍的專業講座,對于評審員和郵集作者來說是一次極好的學習機會。

1.不可忽略的“中間段”素材

中國的國際評審員常珉在主講“怎樣編組一部精彩的郵政曆史類郵集”時指出:很多編組郵政曆史類郵集的作者,很常見的一種做法是,特别在意收集某個業務開辦或某個郵政日戳啟用的首日和尾日的素材,在編組郵集時,認為隻要多展示首日、尾日的素材就好。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既然有首日與尾日之說,那就一定在兩者間存在着一個“中間段”,不論這個中間段時間的長與短,在此期間一定還有郵政傳遞等事件發生,這些都是郵政曆史的見證與旁佐,由此産生的各式各樣的郵品,都是很重要的素材。隻有将首日、其間、尾日等發生的郵政曆史素材完整地在郵集中展現,并且用研究性文字詳細诠釋這一階段的史實,才能夠編組出質量上乘的郵政曆史類郵集。

2.“顯富”的做法不足取

中國台灣的國際評審員陳友安在主講郵政用品時說:但凡集郵的朋友都知道,所謂郵政用品,其是就是加厚加硬的大郵票。正因為這樣,有的朋友在編組郵集時,就完全依照傳統類郵集的做法生搬硬套。其實,這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郵政用品類和傳統類郵集完全是一回事,那國際集郵聯合會為何要分設兩個競賽類别?

經常聽到圈子裡的朋友講,傳統和郵政用品都是富人玩的類别,編組郵集隻要花大錢買最昂貴的素材就行,花得錢越多所獲獎級别就越高,其實不然。我參加了本屆郵展的郵政用品類的評審。有的展品似乎是作者在炫耀自已的收藏功底,硬是在一張貼片上擺放了兩枚相同模樣的、價值連城的珍罕素材,以為這樣可以博得評審員的好感,以獲得更多的加分。但是,重複展示相同的素材,不但沒有給觀者以更多的郵政信息,而且還會引起評審員的質疑,認為作者是在“顯富”,或是在用重複素材掩蓋其他素材的不足。

3.專題類展品可分兩步走

新加坡的國際評審員陳為樂在主講專題集郵時指出:中國的專題集郵作者普遍存在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就是沿着前人的足迹走。當某部郵集獲得成功後,會有多部郵集沿襲它的套路,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就造成郵展中模仿式的展品較多,創新性的展品較少。因此,在專題類展品評審時,評審員特别看重富有創新意識的展品。

中國的專題類展品,參加國際郵展可以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側重選題和處理,叙述要生動活潑,追逐素材合理、巧妙的使用,注重展品外觀的制作,不需花費很多的金錢。除了“重要性”和“珍罕性”得不到高分外,獲得80-85分的較好成績是可能的;第二步是取得初步成果後,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基礎上,重點在“重要性”和“珍罕性”方面下功夫,最終實現獲得高獎的夢想。

圖4清代幹支日戳的重要性

12月6日上午,本屆郵展評審委員會安排各類别國際評審員到他們評審過的展品前,為參展者和觀衆點評郵集。筆者在展場來回穿梭着,目的是盡可能聆聽到國際評審員對不同類别展品的評價。在郵政曆史類展品前,一位中國參展者指着他的《清代幹支日戳》向一位外籍國際評審員讨教:“我這部展品還有上升的空間嗎?”那位評審員中文并不熟練,隻能用英文回答。而這位中國作者英文也不好,聽着很費勁。最後請來英語和漢語均娴熟的國際郵展評審員張建濱,才解決了語言交流的障礙問題。

兩位國際評審員頻頻指點着眼前這部清代幹支日戳展品,口中滔滔不絕:“中國大清郵政自1897年開辦以後的幾年間,為了配合國家郵政發展的需要,自1904年2月起,全國範圍内起用幹支紀年日戳。從甲辰年開始,至清朝滅亡的辛亥年為止,前後不過七、八年的時間……”。看得出,兩位國際評審員對幹支日戳如數家珍。但他們認為,由于幹支紀年郵政日戳使用時間較短,各個時間段戳式的變化也不大,所以根本不能與清代海關日戳等相提并論。也就是說,單從重要性上講,前者遜色于後者,其曆史遺留在郵品上的痕迹就顯得有些單簿了。因此,兩位評審員幾乎一緻認為,這個題材本身僅适合編組一框類郵集。

中國集郵者對清代幹支日戳的收集熱情較高,特别是它與生肖集郵密切相連,并且在生肖集郵展覽中有不俗的表現。但是,随着集郵展覽層次的提高,它的重要性問題也凸顯出來。通過此次與國際郵展評審員面對面的交流,筆者不僅對清代幹支日戳編組郵集有了重新的定位,還對五框郵集與一框郵集在選題上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圖5

圖6

圖7

圖8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