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墨爾本2017第34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于2017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考菲爾德賽馬場舉行(圖1、2)。受亞洲集郵聯合會的邀請,我與中國的另一位國際郵展評審員李知非參加了本屆郵展的評審工作。這是我時隔18年後,再次來到墨爾本參加集郵展覽的評審工作。現将中國軍團獲獎情況以及一些評審心得介紹如下。
中國軍團展品成績平平
本屆郵展共計展出220部1118框展品。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選送了18部(共計82框)郵集參加了本屆郵展的競賽類展出,另有常珉、丁勁松、陸遊等集郵家的郵集參加了大獎俱樂部的非競賽性榮譽展出。參加競賽性展出的18部郵集中,除了傳統類郵集《新中國舊币面值特種郵票》外,其餘均未參加南甯2016第33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
競賽性展品中獲得大鍍金獎加特别獎的僅有一部:來自上海王曉舟的《攝影——一曲工業革新與視覺藝術相生相伴的樂章》(專題類);獲得大鍍金獎的有7部:趙嶽的《新中國第一套新币面值普通郵票》(傳統類)、肖慶元的《中國郵政報值挂号信函史》(郵政曆史類)、黃育敏的《抗戰時期中國國際郵路(1937-1945)》(郵政曆史類)、張景偉的《普4天安門圖郵資郵簡》(郵政用品類)、林大安的《煙草——從風靡世界到全球控制》(專題類)、張光祖的《人類探索太空的曆程》(航天類)、胡志雄《人之初——從生命孕育到純真兒童》(極限類);獲得鍍金獎的有3部:王曉強的《東莞郵政史(1901-1950)》(郵政曆史類)、辛榮安的《氣味》(專題類)、田巍的《船上生涯——一個老船員的自述》(專題類);獲得大銀獎的有3部:關立東的《新中國舊币面值特種郵票(1951.10-1955.2)》(傳統類)、李京濱的《請閱讀我的〈文化遺産〉雜志》(專題類)、姚健春的《眼睛》(專題類);獲得銀獎的有1部:陳餘德的《碼頭》(專題類)。參展的一框展品有2部:陳秀清的《老有所樂,安享晚年》(專題類)獲得74分;侯蓮花的《“文革”期間南昌使用之特殊機蓋銷票機戳(1970-1972)》(郵政曆史)獲得73分。
參加專題集郵類評審的感觸
由于在8個多月的時間内接連舉辦了3屆亞洲集郵展覽(2016年8月泰國、12月中國;2017年3月澳大利亞),因此,參展郵集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産生了較大的不平衡。以專題類為例,以往參展的專題郵集至少有數十部之多,評審員至少要分成兩個小組方可完成評審工作。但本屆郵展卻僅有9部專題郵集參展,其中一部來自日本、一部來自印度,其餘7部均來自中國。堪稱專題集郵強國的東道主澳大利亞居然一部都沒有參展,這在亞洲郵展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本次郵展我有幸作為專題類評審組組長參加評審,并十分榮幸地與印度尼西亞的Tono(現任FIP專題集郵委員會秘書),以及另外兩位來自中國香港和印度尼西亞的見習評審員一同工作,收獲良多。
本屆郵展專題類唯一的金獎由日本的一部講述二戰的郵集《日本及其15年的戰争》獲得(圖4、5)。這部展品的編排極為特殊,使用了大量接近郵政曆史類郵集的素材。例如,事件發生當時的實寄封,利用郵戳上所反映出的郵政信息,表達專題的拓展。由此想起中國的專題郵集《朝鮮戰争》,該郵集曾在西安2016全國郵展上獲得金獎,但在南甯2016亞洲郵展上卻隻得到大銀獎,其間的落差已超出正常範圍,需要參展者和評審員深思。其實,按照此方式編組的專題郵集至少在20年前的國際郵展上就經常出現,隻是數量較少而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如何看待此類展品,還值得廣大參展者和評審員進一步探讨。
中國選送的7部專題類展品各有千秋,好的方面在此暫且不論,獎級可以說明一切,這裡我重點說一說各郵集的不足:
專題郵集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副标題當然也是如此。參展者應準确地定義你這部郵集所涵蓋的範圍,并且讓人一目了然。盡管《攝影——一曲工業革新與視覺藝術相生相伴的樂章》獲得較高的獎級并且增加了特别獎,但這部郵集的副标題晦澀難懂,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都是如此。如果能用比較簡潔、精準的詞彙加以表述,讓觀衆和評審員盡快理解郵集的題目,其結果可能更好。
《請閱讀我的〈文化遺産〉雜志》這部郵集,從題目上看似乎有一定的新穎性。但是,仔細審閱其編排,則完全與“雜志”沒有多大關系。作者隻是在原來《探索文化遺産——人類文化遺産的美學藝術和曆史研究》的基礎上對題目進行了包裝,其結構和叙述并沒有體現出“雜志”的特征。一個較新穎的題目,加上一個最普通、最落伍的資料式編排,想得到評審員的青睐,恐怕是難上加難了。其實,該郵集題目的包裝也算不上太新穎,此前曾出現過《請參觀酒具陳列館》《請參觀我的鐵路線路博物館》等郵集。
很多專題郵集都從小的選題上入手,應該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例如,《氣味》和《眼睛》就是如此。《氣味》這部郵集選題的大小、創新程度,都非常符合專題集郵的編組要求,如果能在素材等方面精益求精,相信将來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眼睛》雖然選題适當,但是在國際上曾經有多部同題材郵集展出過。因此,這部郵集的編排思路較為陳舊,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在郵集外觀上也顯得很粗放,素材随意疊壓,要想達到一部優秀的郵集,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船上生涯——一個老船員的自述》郵集看上去題目較為新穎,也展示了一些較好的素材。作者虛拟了一位“老船員”,并圍繞他講述了人、水與船的故事。但是,這種虛拟實際上是一種讨巧的做法,而不是創新。因為該選題可以任意拓展,可以收納各種各樣的素材,可以任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編排,所有郵品上出現的人物都能夠成為自己的親戚,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家鄉,所有的船都可以成為其工作的場所,海闊天空,任其發揮!此前,這種主觀性極強的題目更多地出現在青少年類展品中,通常不是一個好的專題集郵類的選題。此類選題在近幾屆全國郵展上也出現過,例如,《郵政》《集郵》等。
《煙草——從風靡世界到全球控制》《碼頭》雖然獲得的獎級不同,但專題知識的内容都比較單薄,專題方面的拓展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越來越多的專題類郵集,選擇邊緣化的素材,特别是一些已經明确不能在專題展品中使用的素材。例如,沒有印刷“軍事郵政”字樣的圖畫明信片;私人在郵政用品上加印的廣告圖案及文字等,部分郵集還出現了為數不少的首日封等集郵品。還有明信片上的手繪圖案不能用作專題信息。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參展者的足夠重視。
此外,需要強調的就是素材的品相,部分參展者對素材的品相标準太低。例如,将帶有大面積黴斑的明信片進行展示,盡管年代稍早也是影響品相得分的因素。
參加專家組工作的感觸
大概是由于專題集郵類展品數量較少的原因,除了評審專題類展品外,我還與Tono二人同時兼任專家組成員,組長是長期在國際郵展中擔任專家組組長的泰國人Pichai博士。在1999年墨爾本世界郵展上,我也曾在專家組工作過。能夠在18年之後,再次參加墨爾本國際郵展評審并參與專家組工作,實在是一種緣分。
很多人不理解專家組的工作,認為專家組就是在展場亂轉,随意看看郵集,挑一些存疑素材出來。其實并非這麼簡單。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專家組的第一項工作,是要重新審查曾經在國際郵展中展出的存疑素材。這些檔案來自國際集郵聯合會和亞洲集郵聯合會的資料庫。展覽之前,亞洲集郵聯合會秘書處會提供一個曾經有存疑素材郵集的清單及影印件,專家組根據這個清單逐一排查。确認以前有問題的素材是否在同一部展品中再次展出,如果展出,是否按照要求提供了鑒定證書。
其次,專家組會對所有類别展品進行抽查,包括青少年類C組展品。而錦标賽類的所有展品,都會逐一認真檢查。
此外,每一個評審小組在評審過程中如果發現存疑素材,會提交一個表格給專家組,供專家組進一步核實。
專家組會根據情況提出要求,參展者在下一次展出之前,提交相關素材的鑒定證書,或者要求作者下次不得再次展出該素材。如果情節較為嚴重,則會建議評審委員會将該展品進行降級處理。
近年來,國際郵展上出現的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專題類展品中出現了不少赝品。在這些赝品中,實際上很多都是非常容易加以鑒别的。專題類參展者應該注意提高自己的郵識水平,了解基本的郵票印刷常識和積累郵政曆史知識。例如,一些展品中展示了非常令人懷疑的印樣,如果有基本的集郵常識,那麼就不難鑒别這些是否真品。因為根據常識,印樣是在郵票印刷之前的打樣,通常印刷精美,用紙也更為講究,不可能比郵票印制的還粗糙。一些明顯從雜志或其他出版物上剪下來的郵票圖片,甚至被當成罕見的樣票來展示。有些實寄封上的郵戳完全蓋在郵票上,信封上卻完全沒有。還有的郵戳僅有小部分蓋在郵票上,這樣的實寄封,多半疑點很大,如果仔細觀察,是比較容易鑒别其真僞的。用無齒票變造的齒孔移位票也經常迷惑參展者。因此,提高專題類參展者的辨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比起南甯亞洲郵展,中國軍團在本次亞洲郵展的成績算不上輝煌,但多數參展郵集還是經曆了考驗,保持或超過原有的成績,如果能再加努力,其中有部分郵集将具備競争中國2019世界集郵展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