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類展品“區票”搶眼“區票”即“解放區郵票”,是中國人民革命戰争時期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所發行的郵票(1930-1950),其在中國郵政史與郵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戰争期間對郵票的需求量少,特别是早期郵票多為手工印制,發行量很少;戰争時期環境艱苦,有意識留存郵票的人更少;再加上國民黨的封鎖,使得從根據地和解放區以外收集這些郵票有一定風險,因此,解放區郵票,特别是早期的留存下來的非常少,大部分已是非常珍貴的革命曆史文物。所以,區票郵集的重要性、珍罕性、故事性都非同一般。鄧亞露的《西南解放區》和趙洪波的《解放區毛澤東像郵票》就有很高的珍罕性。
西南解放區成立時間最晚,存在時間最短,情況最複雜。郵票的使用範圍小、使用的時間短、發行量更是少,各地方加蓋錯綜複雜。因此,收集難度在各解放區郵票中是相當高的。本次展出的《西南解放區》是目前西南解放區郵票收集最齊全、研究最深入的展品,特别是對各種地方加蓋票有突出的展示,對各種變體票與實際使用也有充分細緻的研究。其中“西南進軍圖”最早的實寄封、存世隻有一枚的“西南進軍圖”100元改500元短距4毫米雙連票實寄封,西南解放紀念郵票20元折白、隔物印、中縫齒孔重打、30元中縫齒孔移位、貼全套票寄國外符資實寄封、20元改300元正面漏蓋背面加蓋10連票、成都加蓋“人民币”7000元包裹印紙信銷票(存世孤品)等珍罕素材随處可見。
《解放區毛澤東像郵票》展品中也是珍品林立:渤海加蓋72枚版票,中共七大18方連(半版),陝南版5分雙連、50元雙連,晉綏版15元、30元樣票(印在稿紙上),晉綏版15元四方連,安東一版1元改作20元,安東二版整版(印在便簽上),通化版全套3枚(面值2元的特别少見)和罕見的試印樣票,遼甯加蓋(展出7枚,遼甯加蓋原票有東北一版和通化版兩種,數量都很少)。記錄着曆史風雲、經曆過戰火洗禮、堪稱革命曆史文物的實寄封有:山東戰郵一版實寄封,山東郵政2元有齒票實寄封(目前僅見1枚),陝南版早期實寄封,晉綏版雙挂号實寄封,西南進軍圖300元次日實寄封。還有通化版5元遼甯加蓋與東北二版混貼剪片。本屆郵展傳統類中缺少清代、民國初期等題材的展品,因此,這兩部區票展品就顯得格外搶眼。
6部自動化郵票題材在傳統類中格外顯著,不僅是參展數量多,而且是第一次在國展的傳統類裡亮相,并且獲得較好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衆所周知,自動化郵票是為适應郵政自動化需要而産生的一種郵資預付憑證,它根據用戶所需要的郵資面值,由電腦控制的自動售票機在預先印好圖案、銘記的盤卷式空值郵票紙上打印面值後切割成單枚郵票“吐出”出售。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與傳統郵票是一樣的,也完全符合傳統類方式組集參展。
世界上第一枚自動化郵票于1969年3月1日誕生在法國。潘鈞的《法國早期自動化郵票1969-1985》就展示了法國自世界上第一套自動化郵票後26年間使用的自動化郵票,而這一時期的自動化郵票在世界自動化郵票發行史上屬于早期試驗階段,有其重要的地位與集郵價值。因此,該選題已經勝人一籌;該展品還展示了2枚第一套自動化郵票(存世隻有5枚)、尾日實寄封,第二套的測試打印票、首日實寄封、後期最高值票(99.9法郎)及首日、尾日實寄封等難得一見的素材。
亞洲第一套自動化郵票于1986年誕生在中國香港。鄭敏敏的《香港自動化郵票》展示了中國香港1986年開始發行的鯉魚圖自動化郵票至1998年虎年生肖圖自動化郵票計13套。郭基玉的《香港十二生肖自動化郵票》比鄭敏敏的展品少一套鯉魚圖自動化郵票。
《金絲猴》貼片由于郵資的變化,預設的面值也發生變化,出售期間因添加油墨、機器故障就出現顔色變化、打印偏移、漏打、未裁切等變體。以上3部展品不僅展示了這些變化,還對其成因進行了研究。同時還展出了樣票、原票、各種郵政業務使用等。
高勇的《澳門第一套生肖自動化郵票——蛇年》則把一套郵票做成洋洋灑灑的五框展品,對子模特征、紙張、底圖、熒光、噴墨、打印、裁切、面值(常設、非常設)、業務使用等作了充分的展示。豐富的變體票、深入的研究、多種使用實例,使該展品顯得豐盈厚實。
盡管自動化郵票在本屆郵展傳統類中異軍突起、表現不俗,但筆者認為,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今的自動化郵票展品參加現代類競賽更合适。
圖1《西南解放區》
圖2西南進軍圖郵票最早的實寄封
圖3《解放區毛澤東像郵票》
圖4通化版毛澤東像郵票全套與試印樣票
圖5《法國早期自動化郵票》
圖6香港生肖自動化郵票(兔年)
圖7《澳門第一套生肖自動化郵票》子模研究二、郵政曆史類展品也有故事講故事不是專題類展品的專利。國際評審員陳為樂先生曾耳提面命:專題類展品不能隻講珍罕性,要講究思路,要講故事……他略作停頓又加重語氣來了一句:其他類别也一樣。我似懂非懂地點頭稱是。這次認真觀賞了郵政曆史類展品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郵政曆史類展品就是用郵品反映一個地區、一個時期社會曆史,或一個地區、一個時期的郵局開設變遷和郵政業務發展的情況,講述郵資、郵路、郵戳變革等情況,其中蘊藏着豐富的故事。謝濱的《1966-1976從郵政看文化大革命》展品,各個貼片都在講故事,從免費郵寄毛主席著作來講述人們對主席的愛戴;從人們寄信《毛主席去安源》郵票不準銷日戳來講述對領袖的尊敬演化成個人崇拜;用“全面勝利”和大小“全國山河一片紅”珍郵來講述當時秩序的混亂。作者運用豐富的素材(其中不乏珍品)來講述那段特殊的曆史,引人入勝又發人深思,更令人贊歎!
梅海濤的《英國航空照片郵件業務(1941-1945)》更是别出新裁而又恰到好處地展示了柯達公司員工如何沖洗航空照片信和裝運的舊照片,使航空照片郵件業務的使用流程更加清晰明了。
趙建的《中國欠資郵政史(1897-1949)》對中國早期郵政通信史上各種欠資原因的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張雄的《文革郵政史》對白毛女郵資機戳、毛主席著作免費郵寄“串聯”郵件郵資減半等曆史特定事件都有較完整的講述。倪郁烈的《東川郵政史》裡東川郵政局、所的升格和降格,恰好反映了重慶作為陪都前後和解放前後的社會變遷,作者突出了這方面的故事講述。楊坤的《西康郵政史》也有較好的故事性,郵集通過探究清代、民國以及新中國西康地區郵政機構設置、郵政業務及郵資、郵路和郵戳的發展變化,全面講述了西康地區的郵政曆史發展故事。
還有幾部展品的素材看上去不錯,但講故事方面有所欠缺,也就影響了成績。例如,兩部反映中國郵政公事的展品。
三、現代類展品前景看好現代類相比于其他三個類别略顯平淡一些,它沒有傳統類那樣珍品林立,也不像郵政曆史類那樣有故事,更沒有開放類那樣琳琅滿目。但它在平淡中顯示真實,平淡中蘊藏着希望。由于這類展品限定在近20年或30年以内,素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從選題的重要性,素材的珍罕性都有“先天不足”。
令人欣喜的是,現代類已成為國家級郵展、國際級郵展中一個正式的類别。其實,我國是很重視現代類展品的,2012年全國郵展以促進類展出了10部展品;2014年全國郵展正式命名現代類時展出了18部展品;2016年全國郵展也展出了18部展品。這讓近期發行的郵品有了展示平台,讓《民居》這樣的展品不再與“大龍”“紅印花”“區票”等高端展品比拼;讓《箭樓》郵資封這樣的展品也避開與大清郵資片等珍貴展品比拼。更重要的是,本次入選全國郵展的現代類展品多達37部,讓更多的參展者進入郵展殿堂。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本次郵展現代類評出一個大鍍金獎和三個鍍金獎。
當然,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集郵界對有些現代類素材的認知還在探索中。有些展品的獎級不夠理想,比如普資片、賀年片、免資片、附加費等現代類素材。特别是玫瑰郵資片、牡丹郵資片、賀年有獎片、箭樓普資封、石舫普資片等。由于20世紀90年代有的印刷廠把關不嚴,從某些渠道流出來一些印刷廢品或所謂的變體片;再加上發行量大,各種變異也比較多。此次展出的《1992中國郵政賀年(有獎)郵資明信片》中,變體片将近三框,大小變體各式各樣,有的還有一定的稀缺性。《箭樓普通郵資信封》、《石舫圖普通郵資明信片》同樣的也展示了多種變體片,作者還對它們的版式作了研究。總體感覺素材不錯,有的還難得一見。
再看附加費和郵政快件業務展品,都是對剛剛過去的那段時光的回憶與記錄,使用時間不長,可展示的素材确實不少,但現在想去收集卻不是很容易,有些素材的可複制性很低。
本次郵展現代類展品雖然顯得平淡一些,但卻很真實。因為今天的郵品就是明天的曆史。參展者隻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靜下心來收集、潛下心來研究,現代類展品一定會大有作為。
圖8筆者(右)與陳為樂先生
圖9毛主席去安源郵票不準蓋銷的實例
圖10《英國航空照片郵件業務》
圖11箭樓變體封
圖12國内郵政快件展品
圖13《神舟》郵集首頁圖14神舟飛船太空實物四、開放類展品最吸引觀衆開放集郵類是一個很有趣的類别,它可以由集郵素材(不能少于50%)和非集郵素材組成,在素材的選用上有很大的空間。筆者流連于開放類展區,看每一部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很出彩。比如王若維的《神舟》、薛康的《金絲猴——生态家園的精靈》、李培苓的《投票選佳郵》、孟憲利的《萬裡長城第一樓》、王嫦菲的《我學籃球》、梁振剛的《非典啟示錄》、滿庭芳的《石油地标》、宋曉文的《郵票圖稿評審史》等展品,其素材多樣、琳瑯滿目,有的還難得一見。
《神舟》展品全景式展示了我國的太空探索史和巨大的成就,素材令人乍舌。先不說從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搭載封,那些神舟專用的降落傘繩、太空專用綁帶、太空專用郵袋、航天員專用物品袋、工作證、代表證、貴客證、乘車證、航天員手表、航天員生存手冊、太空飲用水袋、月餅的包裝袋、太空第一筆(神十航天員用的圓珠筆)等與神舟飛船相關的非郵品素材(大多是神舟飛船上使用的實物,圖14)。最難得的是作者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神舟飛船的衍生品,講述了神舟飛船台前幕後的感人故事,讓人看得揚眉吐氣。
《金絲猴——生态家園的精靈》虛構了中外金絲猴愛好者在北京相遇後,一起踏上對金絲猴“探秘之旅”的故事,介紹了金絲猴的種類、生活習性、生存環境、人類的保護以及獲得的啟迪,故事講得好,素材用得巧妙,貼片上掃二維碼聽金絲猴叫聲吸引着觀衆紛紛拿手機掃碼聆聽,仿佛讓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一部《康定情歌》不僅展示了藏族風情,還演繹了美妙的愛情,一段“李大姐”與“張大哥”的情緣,撥動着人們的心弦,更勾起了觀衆對歌曲的回憶和對康定的向往。筆者一邊觀看,耳邊不禁響起“跑馬溜溜的山上……”這首動聽的旋律。
開放類展品是最吸引人的,筆者看到,郵展開幕以來這個展區的觀衆特别多。一位操南方口音女士說:這樣的展品我喜歡看,而且能看懂。國際評審員陳為樂先生也專門抽時間來到開放類展區觀看展品;國際評審員焦曉光也陪着新加坡的FIP評審員羅傑先生在開放類展品前進行探讨。
一群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展場觀看開放類展品,他們在聆聽一位88歲的老戰士趙慈生介紹自己參展的《二野軍大的戰友們》展品。趙老給孩子們講革命曆程和戰鬥故事。評委會主任李曙光将軍和其他評審員、嘉賓、集郵者前來圍觀,成為展場中亮麗的風景線(圖18、圖19)。
還有值得回味的是,前幾屆全國郵展的開放類是北京的展品獨占鳌頭,本屆卻打破了這種局面,黑龍江、四川的展品獲得了最高獎,這或許是一個可喜的突破。圖15《金絲猴》的首頁
圖16郵品與實物相結合講述金絲猴的食材
圖17焦曉光老師(右)與羅傑在《神舟》展框前交流
圖19評委會主任李曙光(右)在開放類展區與觀衆交流
圖18趙慈生向小學生講述自己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