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于世的北京崇文門城樓,曆經元、明、清三朝古都,位于今天的崇文門内大街的南口處,西距正陽門約2400米。說到這久負盛名的城門樓子,就要追溯到老北京建都築城了。那是明燕王朱棣,在奪取其位建文帝的皇位以後,決定把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改年号永樂。1406年,在元大都城址的基礎上,改建北京城。其改建内容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是将元大都南城城址向南移出800米。原來大都南城城址大約在今天的天安門廣場北段,改建後即在正陽門城樓的位置。第二是把土城牆改為磚城牆。元大都城牆是用土夯成的,上窄下寬,1267年開始建造,1276年完成,耗時整整十個年頭,為防止雨水沖刷造成城牆崩塌,改建時用磚築城,磚行間往上稍有凹進,以利雨水下流。第三是把元大都的十一個城門改為九個,城南三個門照舊,隻是把城門的名稱改了。由于當時的統治者在思想和形式上都追求和諧,對稱統一,講究“左文右武”的風水,認為朝廷皇臣居中坐北朝南,左邊是東向,東方屬木,主生;右邊是西向,西方屬金,主死。因此在上朝時規定,文官站左側,武官站右側。意指左側是文官大臣,主要是治理國家,辦理百姓之事,傳承生衍;而右側即是武官禦将,帶兵殺敵,保衛國家。這旨在告示天下我華夏疆域“文武雙全”,唯我是尊。因而城南中間城門具名“正陽”,左首為“崇文”,右首為“宣武”,形成了聞名于世的北京“前三門”大街,崇文門城樓以“中華崇尚文德”而由此得名。
崇文門是京城九門之一,明朝前稱文明門。其城樓面闊五間,寬約39.1米,通進深24.3米,樓台連台高35.2米,重樓重檐,歇山式城樓,屋頂是灰色筒狀綠琉璃瓦檐邊。從城門内往東北方向看,可清晰地看到重檐歇山頂樓體的立面以及城樓内側的上下馬道。馬道為磚砌登城坡道,可供守城官兵騎馬或步行上下城頭。城牆上寬綽平坦,站在城牆往西看,可以遙見1.5公裡之外的正陽門城樓。崇文門外側城牆下方鋪有通往正陽門火車站的鐵路,那是1878年間,在力主修建鐵路的李鴻章主持下,清政府開始在北京城裡大規模修建的一項鐵路工程。雖然現在看來那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但它也使得傳統的城防系統被打破。圖5可以看到修築的京奉鐵路從崇文門甕城中穿過,民衆進出城門樓子都需要穿過鐵路,着實不方便。
崇文門商街崇文門有一個俗稱叫“哈德門”,據說是因元代哈達王府建在崇文門内而得名。清朝入關後,在城建上沿襲了明朝的體制,為了調劑在京滿人官吏的收入,規定“京師九門,皆有課稅,而統于崇文一司”。課稅時,手續繁多,盤問備至,延誤時日。一般用駱駝騾馬販運貨物的商人,必須排隊等候多時才能過關。在1870年至1905年間,崇文門大街附近已經頗具規模,熱鬧非常,大小商販,車水馬龍。圖7這張片圖的拍攝者站在崇文門城樓上由北向南拍攝了當年崇文門外大街情形;圖8則是由南向北拍攝的崇文門内大街情形。由于崇文門的重要交通地理位置,有時遇到外事活動,或者确保重要商隊順利通行,交通必須強行管制,普通過路者需排隊等候,而駐足觀光的民衆也許會把街道堵個水洩不通。
說到崇文門的商貿地理位置重要,與其設在西側不遠處的正陽門火車站有着很大的關系。1906年,京奉鐵路從馬家堡經東便門修到正陽門東南側,正式設立了車站,站名為正陽門站。這個車站呈中西建築風格模式,站内設施很齊全,主要用于客運,兼做貨運(圖12這是客運站台上候車的情景,遠處是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站改稱北京東站後就專門經營客運業務。圖13就是停靠在北京東站的客運列車的三等車廂及乘客。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聽京城老人們說過,自明代起,北京城在建制上,就開始突破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後市”的定制,崇文門大街及周邊在此期間建設比較快,依托其商貨納稅中心的環境,逐漸形成規模較大的商業區。尤其到了明朝中期,這一地段先後吸引了稅司、醫療、飲食、金融、雜市等衆多商号在此雲集發展。
在崇文門城樓西北側,建有久負盛名的同仁醫院(圖14,右側中部)。那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的蘭大夫、衛大夫在崇文門的孝順胡同開辦了一家名為“同仁醫院”的眼科診所。1899年,“衛理公會”的霍甫金斯·賀慶先生捐資教會在北京東交民巷東口(現北京同仁醫院地址)開始籌備興建大型醫院。這座帶有明顯西方韻味的地上兩層樓房,是當年崇文門商區的地标性建築。因為同仁醫院設備精良,多數是外國醫生,又有着充足的西藥和醫療器械儲備,從而吸引了許多當朝官員,以及外國友人到此就醫,一時間聲名大噪,名揚海内外。
提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那就必須要提及吃的講究了,老北京人對點心這類食品那是情有獨鐘的。早年間,北京人管點心叫饽饽,而制作售賣饽饽的地方自然就叫做饽饽鋪了。當年的饽饽鋪遍布京城,數量衆多,歸結起來主要有三類:一是“滿漢饽饽鋪”,如正明齋;二是“清真糕點鋪”,如大順齋;三是“南貨店”,如稻香村。湊巧的是,在商鋪雲集的崇文門附近,光是滿漢饽饽鋪就有正明齋、合芳樓、文美齋三家糕點老字号。說起這正明齋饽饽,興許做不到家喻戶曉,可一提及宮廷薩其瑪,京城的老人就一定會饞這口兒。今址位于東城區南蘆草園1号的正明齋饽饽鋪,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創始人是山東掖縣的孫學仁。1821年掖縣鬧大旱,孫學仁的父親隻身來到北京闖蕩謀生,他向老鄉借了一些銀子,開了家肉鋪營生。由于他待人熱情,買賣實在,省吃儉用,很快賺了一些錢,逐将生意擴大。之後,又把兒子孫學仁接來京城一同經營肉鋪買賣。孫學仁來到北京,特别喜歡吃北味糕點,于是在接管了父親的家業後不久,毅然轉行開了“正明齋饽饽鋪”。孫學仁秉承父輩的經營之道,聘請名師,優選原料,精工細做,生意做得風聲水起,硬皮、油炸、酥皮、蛋糕、糖皮五大類糕點很快便形成系列,享譽京城。尤其薩其瑪、奶皮餅、幹菜月餅、蜂蜜蛋糕、桃酥、黃酥月餅等數十種精品糕點,因為貨真價實,質地優良,品味純正,而受到宮廷的追棒和社會名流的青睐,也因此很快加入到了宮廷禦膳的行列。後來,生意越做越大,為了進宮送饽饽方便,孫學仁還在前門外煤市街開設了“正明齋饽饽鋪”分号。
崇文門大街周圍商鋪雲集,買賣興旺,成為京城名符其實的商業街。圖19是商圈内的老字号“順德隆”綢布店;圖20左側二層小樓是臨街旺店“公益洋行”;圖21是崇文門大街熱鬧非凡的“平貨市場”;圖22是位于崇文門北側的“東菜市”;圖23是崇文門南側的“布匹市場”;圖24是為了方便過路和營商的客戶,在崇文門西側開設的“車馬大店”。
三、崇文門涉外崇文門享譽海内外,不單單是仰仗位置重要、交通便捷、商業興旺,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華的外國人許多都在崇文門及周邊這一地區活動。就說位于崇文門西北側的東交民巷,原名叫東江米巷。它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内大街,全長1600米,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在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天安門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特别長的胡同巷子。隻因為當年這裡設置有元朝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機構和關口,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中樞要地,由此得名江米巷。圖25是東江米巷的東口,可以看到巷口及巷子裡面的建築均帶有濃郁的西洋風格。站在巷口往東南方向看,崇文門城樓内側及上下馬道映入眼簾。站在巷内高層建築上往西北方向眺望,天安門、午門等皇城建築曆曆在目。回過頭向東南瞅瞅,崇文門城樓(圖28右側後排)及聖米厄爾天主教堂,以及半條巷子都能盡收眼底。圖29是位于天安門東路的東江米巷西口,京式牌樓與洋味十足的“瑞金大樓”交相呼應,顯得不是那麼協調。圖30是一位在京城的攝影記者走進東交民巷,自東向西拍攝的一段巷子裡的情形,圖中從左至右依次可見:德國公使館正門、彙豐銀行舊樓、西班牙公使館正門、法國郵局等。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圖28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國戰敗,清政府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于是在1861年,英國公使正式入駐東江米巷的淳親王府,後改稱英國公使館;法國公使正式入駐安郡王府,後稱法國領事館;美國公使進駐位于東江米巷美國公民的私宅,後改稱美國公使館;俄國公使入駐清初在東江米巷修建的東正教堂的俄羅斯館,後改稱俄國公使館。由于《天津條約》的連鎖反應,随後,各國公使館均選擇在東江米巷一帶作為館址。比如日本、德國、意大利……清朝末年,北京爆發了大規模“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圖38就是義和團攻入東江米巷,搗毀外國領事館的情景。圖39是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下去之後,八國聯軍重返東江米巷解救外國僑民的情形。圖29
圖30
圖31
圖32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圖37
圖38
圖39
圖40
圖41
圖42
圖43
圖441901年,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東江米巷自此被更名為使館街,爾後在中方繪制的地圖中正式更名為東交民巷。緊接着,在這一帶除了外國領事館外,還陸續就出現了英國的彙豐銀行、俄國的道勝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等外國銀行。唯有創辦于1918年8月,位于東交民巷彙昌大樓的“中法儲蓄會”,是經農商部批準,由中、法商人集資經營,并在中國政府和法國領事館備案的金融機構。該會總部設在北京,在上海、天津、沈陽、哈爾濱、武漢、重慶等地設立分會,于1935年依據中國财政部公布的《儲蓄銀行法》予以關閉,其資産項自全部交由中方接管。
另外,在東交民巷東口附近,還建有一所名為聖米厄爾的天主教教堂。此教堂建于清代光緒二十七年,即1901年,坐北朝南,南北進深14間,東西面闊3間,主體呈瓦灰色。教堂屬法國領事館管轄,神甫均是法國人,教堂專為在華的外國僑民使用。典型的歐洲哥特式建築,成為東交民巷乃至整個崇文門地區的标志性景觀。
位于東交民巷核心位置還有一座特别的建築值得回憶,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六國飯店”。它是英國人1905年建造的,竣工後專為八國聯軍使用,當時各國公使、官員及社會名流也經常來此住宿、餐飲、娛樂,形成了一處達官貴人的聚會場所(圖41,俗稱第一代六國飯店)。僅僅幾年光景,該飯店便賺取了巨大的經濟收益以及社會效應。不過,經營者卻認為,過于古典造型的飯店,設施不夠完善,已經不能适合豪華國際飯店發展需要了。于是,就在原址推倒重建,雖然沒有擴大經營面積,但改造後的飯店造型現代化了許多(圖42,俗稱第二代六國飯店)。大約在1925年,經營飯店的老闆們再次胃口膨脹,遂将飯店又一次推倒重建,改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經營面積擴大了許多,客房由原來的200套增至300套,進一步更新與完善配套設施,不僅能夠提供異國情調的美味佳肴,還專門增設了會議廳、遊藝廳、電影廳、台球室、遊泳池等等。因為這個飯店是由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俄國六個國家合資經營,所以取名為“六國飯店”。當然,這個飯店是作為領事館區的配套設施而建,地上四層樓房與周圍低矮的建築相比,顯得高大氣派。房子很漂亮,西洋風格,屋頂邊緣有護欄,還有弧型的小陽台(圖43,俗稱第三代六國飯店)。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六國飯店被改建為“華風賓館”,即外交部招待所,現為涉外三星級賓館。
總之,聞名遐迩的東交民巷是老北京崇文門街區的一個特殊涉外地段,形成于1901年至1912年間,集外國領事館、教堂、金融、娛樂為一巷,是北京目前僅存的20世紀初西洋風情的建築群,同時亦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實物遺存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