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任原地封研究會老會長和名譽會長、東聯原地集郵會名譽會長。本文主要以參與的專門性原地集郵展覽作一概要的回顧。從原地封集郵到原地集郵曆經30多年中,因涉及面廣,不詳之處請各位同仁補充。
1985年以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郵協桑萬裡為首的“草根”開始籌建我國第一個原地封民間郵會,1986年6月成立,得到了衆多集郵界人士的支持。上海市集郵協會首任會長胡辛人以及桑弧、邵林、唐無忌、孫傳哲、張包子俊、郭潤康等入會,以會員名義支持和指導原地封研究會的集郵工作,杭州市郵協副秘書長陳光道出任首任會長。
原地封以對郵票内容特有的研究方式,以及通過郵政實寄記錄當代中國郵政函件業務的功能,赢得廣大集郵愛好者的認可。每當新郵發行之時也是原地封愛好者的聚會之日。新郵原地封又成為原地集郵源源不斷的素材,帶來新的增量。
原地封研究會的成立,促使中國原地封的數量不斷增加,到1987年每年的原地封數量已突破百種。1990年筆者在主持原地封研究會工作期間,編著了一本原地封圖鑒——《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日原地封圖鑒1981-1989》。上海市集郵協會副會長唐無忌為本書題詞:“原地封集郵彙戳、票、封于一體,收集因素極強,深得集郵者的喜愛,并逐漸獲得郵界的重視。期望有志者在原地地名的考據、原地郵史的研究、原地郵集的組編等諸方面下一番苦功,為原地封集郵的發展開拓一條新路。”明确地指出了編組原地郵集對原地集郵發展的重要性。
原地封是新的集郵品種,作為編組一部郵集,最早是王長生用61枚封試編了一部《原地首日封》,在1986年上海首屆集郵活動日的市級郵展中展出。北京何欣在1999北京世界郵展中借道實驗類展出一部3框原地郵集《北京的故事》,是首次在世界郵展上展出的原地郵集。上海也有原地郵集多次參加市級非競賽郵展。但作為非FIP的原地集郵類别要能在國内獲得廣泛認可并進入ACPF郵展的視線,自身能否達到專項郵展的規模和郵集水平,是基礎性的内功。就在唐無忌題詞的第二年,南通開始吃這個“螃蟹”啦——舉辦首屆原地集郵展覽。
一、原地集郵展覽的探索階段1.1991南通首屆原地集郵展覽
1991年,原地封研究會江蘇分會的吳琦華到南通,與南通市集郵協會副會長汪開商議能否在南通舉辦原地封展覽。經過努力,此項動議得到了南通市集郵協會的大力支持,并獲得南通16家基層郵協參加協辦。當年的10月1日至2日在南通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了“首屆南通市原地封集郵展覽”。郭潤康發來賀詞:“原地封展,獨步天下”。南通市集郵公司印制郵展紀念封一種,市電視台作了新聞報道。
圖1南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為郵展剪彩郵展展覽為非競賽級,展品來自南通、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和廣西的郵集40部,用9片型的塑料框展示,共140框1260張貼片。由汪開、童國忠、曹風增對送來的展品進行預審。在原地集郵發展史上,這次郵展是我國首次原地集郵展覽,也是世界首次原地集郵展覽。在學術上,郵展的舉辦,證明原地封可以參照專題、郵政史和傳統等編排方式組集,表明其作為一種新穎的郵展類别進行專門性展覽的可行性;筆者的原地郵集《社會主義的中國來之不易》共使用了108枚封,除原地封外還采用了16枚原地實寄的JF郵資封,從而确定了原地實寄郵資封片作為原地郵集素材的實踐基礎。圖2部分參展者和工作人員合影
圖4無錫市原地封展覽發獎儀式
圖3中國首個原地集郵評審規則參展的40部郵集的編組實踐,為原地集郵評審規則的制訂提供了初步的寶貴的經驗。1995年時任原地封研究會長和上海市省級郵展評審員的筆者起草了我國第一部《原地集郵評審專用規則(探讨稿)》,發表在1995年6月會刊《原地封知音》上,後經《原地封研究會文集》第4集編委會對文字作了些修改,在該文集發表。這個評審規則對“競賽級展覽”“競賽級展品”“可采用的素材和不可采用的郵品”“展品編組的方式”“展品的評審”等基本的要素作了探索性規定,為原地封研究會舉辦郵展的評審提供了依據。
2.1995無錫市原地封集郵展覽
4年後,專門性原地集郵展覽從非競賽級進入到競賽級。
1995年7月20日至21日,以陳文龍、吳琦華等為骨幹的無錫市郵協學術委員會原地封研究組在市離休幹部活動室舉辦的“無錫市原地封集郵展覽”。共有來自各地的郵集33部,其中原地郵集26部、當地客串的極限類7部,16片框共1222張貼片。評出一等獎1部(為上海方忠民的《小型(全)張原地封選集》)、二等獎4部、三等獎13部,及評委榮譽獎2部。
3.1996原地封研究會十周年郵展
原地封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時,6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新滬鋼鐵有限公司俱樂部舉辦了原地集郵展覽。展出來自南京、無錫、丹陽、贛州、鹽城、姜堰、上海的原地郵集19部,計67個标準框(1070個貼片)。
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羅淑珍會長發來賀詞“原地封研究會成立十周年志賀”。胡辛人、汪開、邵林等與會。評出一等獎1部:吳琦華的《江山如此多嬌》(3框),還有3部二等獎、7部三等獎。
基于南通和無錫郵展的成功,本次郵展首次采用了“原地集郵展覽”的名稱。圖5童國忠主持原地封會郵展開幕式
圖6前排左起:汪開、童國忠、胡辛人觀展
圖71997南通原地郵展的各地到會者4.1997南通原地集郵展覽
緊接上海郵展後,1997年12月13日至14日,南通舉辦第二次原地集郵展覽。市集郵協會、南通市城西工人文化宮主辦了“1997南通原地集郵展覽”,展出郵集28部(1248個貼片),江蘇省集郵協會副會長馬佑璋出任評委會主任,提升了評委會的層次。
本次郵展參展郵集除了原地郵集外還有個别的其他類别的郵集,其中原地郵集評出一等獎1部——何欣的《北京》(5框),有較多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原地封,此外還有3部二等獎、8部三等獎。
5.1998揚州原地集郵展覽
接着,1998年10月1日至2日,在姚文群等人的努力下,由揚州市群藝館集郵研究會、揚州市老幹部集郵協會、江蘇姜堰市機關集郵協會聯合主辦的“1998揚州原地集郵展覽”在市群藝館大樓舉行。共展出來自揚州、姜堰、上海、南京、無錫、丹陽、南通的郵集22部,共58框(928張貼片),内含部分當地的專題類等郵集。評出二等獎2部、三等獎6部、紀念獎13部,評委榮譽獎2部。揚州市長蔣進參觀了郵展。《揚州晚報》《揚州消費報》、揚州新聞台、揚州經濟台作了報導。
6.2004南通原地集郵展覽
1998年揚州郵展後,正值各地加緊備戰1999北京世界郵展,直到2004年,才恢複了原地集郵展覽。2004年10月23日至24日,由南通市集郵協會、原地封研究會主辦的2004南通原地集郵展覽在市老幹部活動中心舉行,共展出郵集32部99框,其中原地郵集23部59框932張貼片,其餘9部為南通市在省級以上的獲獎郵集。
馬佑璋任評委會主任,評委有邵林、葛建亞、童國忠、黃豫生、方忠民。評出一等獎3部:北京客文達的《長城傳郵》(3框)、何欣的《新中國原地封》(5框)以及南通曹子淳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3框)。此外還有5部二等獎,7部三等獎。客文達的郵集中首次展示了31厘米寬型貼片,能較好地容納大型信封素材。
二、探索階段的分析和啟示從1991年到2004年,13年間舉辦的6次展覽,對專門性原地集郵展覽進行了有效探索。所取得的初步經驗表明:連續舉辦原地集郵類專門性郵展的可行性,這種可行性是建立在以貼票原地封為主體素材的有别于其他郵展類别的基本特征,以及素材的郵政實寄,在“知識和研究”分中對原地郵局溯源的正确和精度的提升,是有别于其他郵展類别的溯源特征,得以在郵壇中立足和發展;以及初步形成了一支組集隊伍和産生了一批原地郵集。
然而原地郵展在1998揚州郵展後間隔長達5年,在2004年南通郵展後更是戛然而止。基本原因在于原地集郵還是個新生事物,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加入FIP後,集郵界對國際集郵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開始翻譯FIP郵展規則并制訂新的ACPF郵展規則,特别是1999北京世界郵展是對FIP規則的強有力宣傳。各地集郵協會也将精力放在郵集所獲的成績上。集郵報刊上的原地郵文也明顯下降。這種局面的改觀,文獻集郵研究會會長葛建亞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在《中國集郵報》《集郵報》上連發二篇原地集郵宏觀議論郵文《原地集郵之功》和《假如不興原地集郵》,指出原地集郵的存在基礎及對郵票首發活動的推動作用和功績。不久,郵發報刊上原地集郵文章數量開始有所回升。圖8揚州原地集郵展覽開幕式
圖92004南通原地郵展開幕式
圖10原地集郵理論高級研習班原地封素材積累需要時間。1996年原地封研究會成立十周年郵展時,胡辛人在觀看郵展時對筆者講了一句話“看來,原地集郵還得要花上十年時間”。分析第一屆到第六屆郵展的郵集數量,也可發現曆屆郵展規模不是走上升通道而是略有下降。因此,原地集郵展覽要向前發展不但要繼續積累新郵原地封以便增加素材的可選性,還要拓展早期原地郵品以增加素材的難得程度。
就在南通第三次郵展的2004年,北京市集郵協會主辦的現代集郵展覽中,制訂了省級《原地類集郵展品評審專用規則》,并在《原地類集郵展品的規則與評審》中對原地類展品中的各項打分的注意要點作了具體的說明,因此對北京原地郵集水準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加上北京版“現代集郵展”兩年一屆的連續舉辦,保持了郵展中原地郵集的可持續展出。也正因省級原地集郵類展品評審規則的影響,在全國首屆網絡郵展中出現了一部一框類原地集郵展品。
當時,正是新郵不斷出現新的題材之時,全國原地集郵者為解決新題材的原地溯源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列入原地溯源的郵票題材已從早期的14種增加到60多種,筆者對此進行理論上的歸納和提升,并以《原地集郵概論和圖鑒》一書進行系統表述,為原地集郵展覽提供了新層次的理論平台。
從1985年算起至2004年已近20年。客觀地面對局面,要在新的層次上恢複專門性原地集郵展覽,需要增加年輕一代原地集郵組集者,充實後續力量。要下決心,克服困難,堅持連續舉辦郵展,在實踐中積累上百部原地郵集,積累規模性郵展的實踐經驗,繼續幹上十年八年,才有可能将已經開辟出的原地郵展小道,開拓成更多人樂意走的大路來!
2006年春,筆者受聘出任東聯原地集郵研究會名譽會長後,東聯會用一年時間從一個辦封組織提升為專門性的原地集郵研究郵會。2007年筆者提出要對骨幹進行培訓。經常務理事會精心組織,于五一假期,在江蘇邵伯進行為期三天的“原地集郵理論高級研習班”,參加者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筆者提供了教材并任主講。内容包括原地集郵基本理論、新的原地集郵評審規則的研讨、原地郵集的編組方法和貼片的具體制作。為原地集郵展覽繼續發展充實了人材上的準備。
三、堅持每兩年一屆原地集郵展覽
從2008年起,東聯原地集郵研究會堅持每兩年一屆的原地集郵展覽,不斷總結郵展實踐經驗,不斷修改充實“評審規則”和“實施要點”,使原地集郵參與人數和郵集質量不斷提升。
1.2008首屆郵展
5月1日,東聯會在上海市三山會館舉辦了“首屆原地集郵展覽”。展品來自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江西、山西、湖南、吉林、新疆等12個省區市的郵集25部計71标準框。1日預展,2日開幕式,全國集郵聯副會長劉廣實為郵展剪彩,本屆郵展組委會主任唐無忌緻開幕詞,東聯會會長劉觀錫主持開幕式。評委會由國家級郵展評審員邵林(主任)、劉紹傑、柳光明及童國忠組成,按東聯會2007版《原地集郵類展品評審專用規則》進行評審。除一框類外為六檔獎級,給參賽者帶來極大的鼓舞。圖11左起:邵林、劉廣實、唐無忌、童國忠
圖12第二屆郵展開幕式評出金獎1部:天津溫守榮的《中國的世界遺産》,還有鍍金獎1部、大銀獎1部、銀獎2部、鍍銀獎3部、銅獎5部;還評出一框類一等獎2部:浙江許基月的《書法》和江西鄧國清的《長征從這裡起步》,還有二等獎1部、三等獎5部。
2.2010第二屆郵展
10月3日至5日,第二屆郵展在上海靜安區文化館舉行。根據首屆郵展的經驗,修訂了“2010版評審規則”。展出來自20個省區市郵集50部153框,文獻9部。
本屆郵集規模比首屆猛增一倍,顯示出組委和評委力量增強以及評獎方式改用金銀銅多檔授獎後明顯的實效。由于規模的增加,為方便評審和切合原地集郵組集實際,展品分為“原地研究類”“原地專題類”“一框類”及“文獻類”。
唐無忌任組委會主任,施邑屏任評委會主任,劉紹傑、柳光明、童國忠續任評委,獎項共設七級。評出原地研究類金獎1部——浙江姚欣依的《換值普通郵資明信片發行探讨》,還有大鍍金1部、鍍金2部、大銀1部、銀2部、銅1部;原地專題類金獎1部——淮南李捷的《中國橋梁發展史》,還有大鍍金3部、鍍金9部、大銀8部、銀2部、鍍銀1部、銅1部;一框類一等獎2部,包括山西閻欽佑的《喀斯特地貎》和甘肅王之慶的《郵資片同題材加貼》,還有二等獎9部、三等獎3部。
3.2012第三屆郵展
10月3日至5日,第三屆郵展在上海郵政函件廣告局舉行。唐無忌任組委會主任,仍由上屆郵展以施員屏為主任的評委會進行評審。展出郵集51部188框,5框比重增加,專題郵集增至28部并且質量繼續提高。
評出原地專題類金獎2部:廣東張勇的《您想住的更好嗎?——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中人類的居住模式》和李捷的《暢遊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還有大鍍金1部、鍍金6部、大銀7部、銀6部、鍍銀6部;原地研究類大鍍金獎3部、大銀1部、銀1部、鍍銀1部、銅1部;一框類一等獎2部,包括上海高培懇的《中國鐵路十年》和劉觀錫的《您好,夏威夷》,還有二等獎6部、三等獎2部。
4.2014第四屆郵展
5月1日至3日,由杭州市集郵協會協辦的第四屆郵展在承辦方杭州圖書館舉行。王新中會士帶來了楊利民會長的題詞“原地集郵鵬程萬裡”。上海劉廣實、邵林、施邑屏,北京李近朱、王宏偉,江蘇馬佑璋、周治華、葛建亞,浙江林衡夫、張雄等會士出席指導郵展。唐無忌的題詞是“起步方便然探究維艱,看似容易卻學識深湛,這就是原地集郵的魅力”。來自19個省區市的郵集61部,規模達到219框。劉廣實任組委會主任,林衡夫、張雄、汪以文任副主任。邵林和施邑屏任評委會正副主任,張雄、柳光明、劉紹傑和童國忠任評委。
在上兩屆郵展實踐基礎上修訂了“2014版評審規則”和“實施要點”。評出研究類金獎1部——劉觀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小版張原地實寄封(19802004)》,還有鍍金1部、大銀5部、銀1部、鍍銀4部、銅1部;專題類金獎1部——李捷的《馬》,還有大鍍金1部、鍍金4部、大銀8部、銀6部、鍍銀2部、銅4部;一框類金獎1部——湖北傅慶元的《華夏瀑布》,還有銀5部,銅9部。
杭州郵展的展品,規模突破200框,引起郵刊郵報的積極報道,在宣傳原地集類郵展上效果明顯。
5.2016第五屆郵展
9月4日至6日,第五屆郵展由河南省平頂山市郵政分公司、平頂山市集郵協會和東聯會聯合主辦,在市博物館舉行。楊利民會長為郵展賀詞。劉廣實任組委會主任,王宏偉和羌陸明任評委會正副主任,柳光明、周峰、劉紹傑和童國忠任評委。展出來自19個省區市的72部郵集,共252框和文獻1部。
根據第四屆郵展的實踐,修訂出“2016版評審規則”和“實施要點”。評出研究類金獎1部——江蘇孫鴻山的《原地實寄縮量專用郵資圖明信片(2002-2006)》,還有大鍍金1部、鍍金2部、大銀3部、銀7部、鍍銀1部;專題類金獎2部,包括劉觀錫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和李捷的《獨立的詩·睡卧的畫——回眸中國橋梁》,還有大鍍金5部、鍍金9部、大銀9部、銀4部、銅1部;一框類金獎1部——浙江幹玉堅的《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還有鍍金3部、銀11部、銅8部;文獻1部獲大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