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魅力永恒中軸線

魅力永恒中軸線

時間:2024-11-07 07:01:03

圖15(三)地安門外大街。自鐘樓、鼓樓建築群往南,是一條面寬約為20米、筆管條直的大街,重疊在中軸線上,直通皇城的北大門——地安門,取名為“地安門外大街”。圖15的片圖,拍攝者應該是站在鼓樓上往南看,近處是地安門外大街,大街遠端可以看到地安門、景山;片圖遠端偏右還可以看到北海公園的白塔。地安門外大街還有一個如今已鮮為人知的俗稱,叫做“後門大街”。這條筆直的街道兩側,民房與店鋪有序排列,雖說比不上著名的前門、崇文門商圈的繁華熱鬧,卻也雲集了衆多商戶。圖17的片圖是位于地安門外大街靠近鼓樓南側的謙祥益絲綢店北号商鋪。圖18的片圖是一家位于地安門外大街上的經營木材的商店,馬車正在裝運木料。圖19的片圖是地安門外大街靠近南段的露天商品交易市場。

(四)地安門(圖20、圖21),俗稱後門,位于景山以北、鼓樓以南,是明清兩朝皇城的北門,與皇城南門的天安門南北呼應,也是北京中軸線上重要的标志性建築之一,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名為地安門。其整體建築為宮門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中央三間為通道,左右各兩間為值守用房。1923年,為便利交通,民國政府将地安門東西兩側的城牆拆除。

(五)壽皇殿。走過地安門,即是邁進了北京皇城的北大門。離得不遠,便是著名的古代漢族宮殿建築——壽皇殿。這是一組建築群,位于中軸線上的主要有壽皇殿、壽皇門、宮門等。其垣牆呈方形,主建築坐北朝南。壽皇殿建于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年),有禦筆“壽皇殿”匾額,原用于供奉康熙“神禦”,後來改作專門供奉清朝曆代皇帝的神像。按照清朝祖制家規,已故皇帝及其後妃的禦容像和印玺,都必須供奉在壽皇殿内。1900年庚子事變以前,壽皇殿裡存放有大量珍貴文物。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以後,殿内的寶貝遭受劫難。1926年,民國政府成立“清朝皇室善後委員會”,對壽皇殿及其配屬建築物内的物品逐一進行清點,登記造冊。1929年,故宮博物院分三批收納保管了殿内的餘留物品。

壽皇殿南面,就是壽皇門。此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昂五彩鬥拱,黃琉璃瓦屋頂,四周有漢白玉欄杆,八級踏步,中有禦道,很是威嚴。

過壽皇門往南,就是壽皇殿的宮門。它是外院的正門,有牌樓式拱券門三座,亦是琉璃重昂,五彩鬥拱。門口有乾隆時期雕鑿的一對石獅“把門”,煞是精彩。圖23的片圖,取景角度應是自景山中峰高處向北眺望,山腳下的壽皇殿盡收眼底,殿後的直道即後門大街,直通遠端的鼓樓。

1955年,壽皇殿交由北京市少年宮使用,殿内原有設施被拆除或改動,原樣完全沒有了。直至2013年,北京啟動申請“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北京市少年宮才遷出此地。

(六)景山,是一座并不高峻險要的小山。出了壽皇殿的垣牆宮門,迎面仰視就是景山。景山山高僅為43米,最高處建有萬春亭,這是北京中軸線上唯一沒有實用功能的宮阙建築。然而,它卻被賦予更加重要的意義。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北京這座古老都城的幾何中心,它決定了城市的輪廓,以及道路經脈的方向。這個幾何中心,從明代至今從未偏移。中心點确定之後,城市中軸線和城池的位置也自然得以确定。麗正門(今天安門)内的幹道,向北穿越皇宮,直抵鐘鼓樓建築群,正是沿着北段中軸線往南開辟出來的。明代以後,城市中心點由鐘鼓樓悄然向南滑動,固定在景山這個位置上。景山原名“萬歲山”(圖27,片圖右側的景觀就是景山),是用挖掘護城河和三海的泥土堆築而成的。用挖掘的河泥築山,不僅解決了土方堆積的難題,而且符合了古時宮殿應“背山面水”的風水學要求。于是,這座人造山就成了宮城背後的靠山,而宮城前面的水,則是同樣由人工開掘出來的金水河。選擇景山作為北京中軸線的中心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山的中峰(圖28,片圖即為景山中峰的萬春亭)恰好居于元代宮城最重要的宮殿——延春閣的位置。于是,景山的另一層意義就是用來壓制前朝的“風水”,令它永世不得翻身,所以景山又叫作“鎮山”。

景山還有一個名字叫“煤山”。據說是在明代修建紫禁城時,從北京西郊運進北京城的大量煤炭就堆放在這裡,再由此轉賣到城内各處使用。圖29的片圖展現了販賣煤炭的駱駝商隊正在景山附近運送煤炭。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圖28

圖29

圖30

圖31

圖32

圖33

圖34“景山”之名的使用,始于清代。景山的制高點是萬春亭,它是一座突起的四角攢尖式古亭,給人們觀賞古城池提供了最佳視角。站在亭中央往北眺望,越過地安門,可直接看到遠處的鼓樓;轉過身來往南看,位于神武門内的宮城建築盡收眼底。明朝時,每到重陽,皇帝都會移駕景山,以求長生。聖駕在山頂升座,俯視其下的重重殿宇和美麗江山。然而,景山也并不完全是帝王們意氣風發時的觀景台。這座既不高大又不壯美的人造山,還是中國曆史演變的縮影。就說那位知名的崇祯皇帝,他在走投無路、絕望之際也曾來到景山,在最後俯視了一眼那個行将崩潰王朝之後,于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七)大高玄殿,緊挨着景山西側,是一座赫赫有名的道觀。它西臨北海,南面是紫禁城筒子河,北面為陟山門及禦史衙門,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皇家禦用道觀。明世宗朱厚熜崇尚道教,長期移居西苑,潛心修道。他聽從道士陶仲文的意見,在西苑修建了大高玄殿,作為在宮中演習科儀、禱祭的道場。清朝最初信奉薩滿教,順治帝入關後又接受了藏傳佛教,同時重視儒學,而對道教的信仰則遠遜于明朝,不過也并未排斥。清朝皇帝每逢初一日、十五日照例要到大高玄殿拈香行禮。特别是逢大旱或大澇,皇帝均要在此進行祭天祈雨等活動。因為大高玄殿道觀建築雄偉,尤以大門外臨街并排的三座牌坊十分搶眼,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老北京人習慣以“三座門”作為此處的代稱。其實,“三座門”就是指大高玄殿門外的三座牌坊:“乾元資始”“孔綏皇祚”“弘佑天民”。

這三座美麗端莊的牌坊建築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四柱九樓純木結構,頂為庑殿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面闊三間;全坊共有檐樓九架,配以紅色柱及青綠旋子點金彩畫,十分富貴華麗。通常,古代的牌樓因高聳不穩定而需加固,兩面均需要撐“八”字形的斜向戗柱,但這三座牌樓沒有這樣做,而是使用粗大的楠木建成,坊柱入地極深,沒有使用戗柱加固。這在當時北京衆多的牌樓中獨樹一幟,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後語:“大高玄殿的牌樓——無依無靠”。

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大高玄殿和太廟、景山均被移交給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1925年,又交由新成立的故宮博物院管理。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大高玄殿被日軍占用。光複後,故宮博物院才又收回了大高玄殿的管理權。圖35

圖36

圖37

圖38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