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歌劇表現的大都是古典神話或曆史傳說,現實題材的作品被視為離經叛道。
1852年,威爾第在巴黎無意中看到了由小仲馬小說《失足女》改編的話劇。話劇講述一個風塵女子的愛情故事。威爾第深深被劇情吸引,決心将其改編成歌劇。這無異于要踩歌劇的“雷區”。
果然,次年改名為《茶花女》的歌劇在威尼斯鳳凰劇院首演,觀衆一片嘩然,不僅沒有一個人為之鼓掌,還有很多觀衆往舞台上扔雜物喝倒彩。然而,一向自信的威爾第卻從嘈雜聲中聽出了倪端:真正讓人們難以接受的不是反映現實的題材,而是他們把奄奄一息瘦弱得不堪一擊的女一号讓一位37歲體型肥胖的女演員來扮演。人們避重就輕地批判題材而不是演員的失敗,實際是借此來掩蓋作品給他們帶來的震撼。
面對無人喝彩的首場演出,威爾第隻說了一句話:“時間會證明究竟是主演的錯還是我的錯。”
兩年後,《茶花女》更換女主角再次上演,立刻轟動全球,成為威爾第文藝心理片的巅峰之作。時至今日,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在世界各大劇院上演的場次最多。
威爾第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大膽的創新,第一個把看似“高于生活”的歌劇回歸了生活,貼近了人們的心。對此,小仲馬說了一句最貼切的評語:“50年後,也許誰都不記得我的小說《失足女》了,而威爾第卻使《茶花女》不朽。”
一個藝術家不僅要有對藝術的熱愛,還要有一雙審時度勢、勇于破舊立新的慧眼。
責任編輯:餘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