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中三年,我和方晴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其實,我早就想和方晴做朋友了,理由很簡單——她的衣服都是我夢寐以求的。漂亮的大喇叭牛仔褲、繡着小碎花的白襯衣、修身又大方的T恤,怎麼看都喜歡,可是我媽死活都不肯給我買。
我早就想問問方晴,為什麼她的媽媽就那麼舍得給她買衣服?為什麼她總有不同款式的大喇叭牛仔褲,且每一條都那麼好看?
于是,和方晴成為朋友後,我第一時間問出了這些問題。之前我想過很多答案,比如:我家裡不缺錢、我媽媽是賣衣服的、我媽比較疼我等等。沒想到,她的答案居然是:我媽在北京,衣服都是在北京買的。
北京!該怎麼形容這兩個字當時帶給我的震撼呢?除了驚訝,全是羨慕嫉妒恨。
那年我13歲,是一個連縣城長什麼樣都不知道的小姑娘。雖然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可他很少給我買衣服,也不跟我講外面的世界。
和方晴成為好朋友後,我愈發地羨慕她。每次學校讓交費,我媽的第一反應是,沒錢,然後開罵,一直拖到我死活不肯去學校,她才慢吞吞地把錢拿出來。可是方晴不同,每次她都早早地交上去,從沒有讓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再三念叨:路小遠啊路小遠,快把錢交上來,全班隻剩你一個人沒交了,别拖班裡的後腿。那個時候我就想,為什麼我的媽媽不在北京呢?你看,方晴的媽媽在北京,她多幸福啊。
在我眼裡,方晴是與我們這幫土包子不一樣的存在。每每和她聊天,我總是提到她媽媽。我想她媽媽在北京一定過着很好很好的生活,住在明亮的樓房裡,穿着幹淨漂亮的衣服去上班,就像電視裡的那些人一樣。說不定哪一天,就把方晴接到北京去了。
方晴後來跟我說,如果她的中考成績好,她媽媽會接她去北京過暑假。
二
中考之前,我把方晴叫到家裡吃了頓飯。之前,我一直擔心她會嫌棄我家,嫌棄我媽做的飯。沒想到,那天她竟特别高興,說我媽做的飯比他們家的好吃一千倍。
送走方晴後,媽問我:“方晴的媽媽不在家,她平時怎麼吃飯?”
“奶奶家,她住在奶奶家。”媽頗為憐惜地說了句:“噢,那還挺可憐的。她媽媽不在她身邊,你沒事的時候常叫她來家裡吃飯啊!”
我對媽的話不以為然。方晴可憐?她幸福得都快暈了。她的媽媽可是在北京呢!而且媽媽不在身邊才痛快啊,花錢自由不說,農忙的時候也不用幫家裡幹活兒,想吃什麼、想要什麼、想做什麼,都随便,反正錢在自己手裡。我覺得我媽真是一點兒也不理解我們這些不自由又沒錢花的孩子。
三
高中畢業後,我和方晴各奔東西。後來,我考上了國家公務員,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
我終于要見到方晴的媽媽了,并且還要去那個我一直以為是天堂的方晴媽媽在北京的家。
一路上,我很興奮,心裡想着,方晴的媽媽在北京這麼多年,一定很熟悉北京的一切。她要能帶着我逛一逛,或者邀請我在她家住一段時間就更棒了。
該怎麼形容我第一次見到方晴媽媽以及她住的地方時的心情呢?難過?心疼?或是失落?那種感覺到現在我還無法準确形容。
方晴的媽媽一點兒也不漂亮。她的房子既不寬敞也不明亮。一切的一切與之前的想象都相差十萬八千裡。房子很舊很小,房間裡很亂,家裡連半件像樣的家具也沒有。方晴媽媽穿的衣服是好些年前流行的款式,邊角處磨出了細細麻麻的小洞。人很黑,比常年幹農活兒的我媽還要黑,眼角處盡是皺紋。她笑着迎接我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個滿臉滄桑又疲倦不堪的中年女人。
由于是郊區的平房,家裡沒有衛生間。方晴帶着我去公廁的那條路又黑又長,隔着老遠就能聞到惡臭。方晴跟我聊了好多,她說:“是不是很失望?想着應該會很好的,沒想到她竟住在這樣的地方,幹的也是又髒又累的活兒。”直到那時我才知道,方晴的媽媽在北京一直靠撿垃圾為生。
方晴淡淡地說:“不管你現在的心情有多糟糕,我第一次來時的心情比你現在糟糕一萬倍。誰都知道,我的媽媽在北京……”她開始哽咽。即使夜那麼黑,路燈那麼暗,我還是能看到方晴眼中的淚光。她一定想起了中學那三年,每當别人問起她的漂亮衣服和那些可口的零食時,她那句頗為自豪的話“我的媽媽在北京”。
她的媽媽在北京,曾經也是我很向往很渴望的事。甚至來之前我還和我媽吹噓,方晴的媽媽在北京怎樣怎樣。
那天晚上,媽媽給我打電話,問我吃飯了沒,北京漂亮嗎?方晴的媽媽好不好。我的回答很平靜,挺好的,大家都很好……可是,剛說完,我的淚水就無聲無息地滑了下來。
責任編輯:陳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