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8歲時随父親劉墉定居于美國。一天,劉墉帶劉軒去看電影,在電影院門口買完一杯爆米花後,劉墉就對劉軒說:“我今天沒戴表,你去幫我問問賣爆米花的阿姨,現在幾點鐘。我先進去了,過一會你問到的話,就進電影院;沒問到的話,就不要進。”劉軒問父親要怎麼問,父親說得用英文問。
可是劉軒以前從沒有對外國人說過一句英文,這下吓懵了,聲音顫抖地問道:“whattimeitis?”一開口就把主謂語的順序搞錯,結結巴巴糾正了三遍,阿姨終于聽明白,告訴他是8點半。知道答案後,劉軒飛一般跑到父親身旁,很委屈地說,你今天故意讓我在别人面前出醜,以後我再也不說了。
沒過兩天,劉墉再次讓劉軒去向陌生人問時間,劉軒不明何意,指着父親的手腕說:“你明明戴着手表,還用得着我問别人嗎?”父親說:“兒子,沒别的,就是為了你以後能放得開。”
初來美國,劉軒感覺一切都不适應,不僅沒好吃的美食,也沒有一幫随叫随到的玩伴,每天夜半醒來,就抱着奶奶大哭,說美國不好,要回台灣。奶奶心疼孫子,央求劉墉送劉軒回台灣。
劉墉把劉軒叫到身旁,耐心地說:“我就是要逼你快點長大,現在是不舒服,以後你就能得心應手。”
當天深夜一點多鐘,劉軒一覺醒來,發現父母還在客廳裡忙碌,母親調糨糊刷木闆,父親則在一邊裱畫。昏黃的燈光下,父母那種對藝術執着和癡迷的神情讓劉軒終生難忘。就是在那一瞬間,幼小的劉軒似乎明白了,為什麼父親要辭去台灣新聞主播的好工作,一個人提着行李箱闖蕩美國,心甘情願做一名“前途渺茫”的藝術家,原來隻是為了讓自己“不舒服”而已。
從小到大,劉軒深受父親影響,多元化發展,表現出色。劉軒不僅是作家、主持人、娛樂達人,還是“台灣時尚電音教父”。
29歲時,劉軒獨自從美國回到台灣工作。劉軒的母親覺得兒子在美國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回台灣一定難以适應,就跟劉墉商量要不要劉軒買一些生活必備品。劉墉馬上阻止,說既然兒子選擇了要跳離舒适圈,就不能讓他再繼續舒服下去。
回台灣後,劉軒獨自在外面租了一間簡陋的房子,床上除了一個床墊,什麼也沒有。那天,出租房外不時傳來麻辣火鍋的味道,提醒了他這一天,還有兩餐飯沒來得及吃。由于口袋裡沒多少錢,劉軒跑到便利店買了一袋方便面。回來後,發現沒有熱水,還好房子裡有一個熱水器,劉軒随之精神大振,用蓮蓬頭裡的熱水泡起了方便面。此時此刻,一碗不熱不冷的方便面“壯觀”地擺在床上,劉軒看了良久,覺得自己分外酷。
劉軒自此開始了擠地鐵、公汽、吃泡面的日子,他拼命地工作,不舍晝夜。他一步步地從哈佛走向世界,一次次地從跌倒的地方站了起來,從不舒服中穩穩地飛揚起來。2016年,他的《助你好運》獲得首屆海峽兩岸新銳作家好書獎,平淡而不舒服的日子終被他過得有聲有色。
父親從小就告訴劉軒:“一個人一生可以不爬山,但心裡一定要有座高山。為了爬上這座山,生活中所吃的一些苦,都将成為你日後的财富,沒有人能真正從你身上拿走。”
原來,所有的不舒服,都是為了以後的有聲有色。
責任編輯:耿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