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快餐中的生存精神。
摘自《龍門陣》
鄭光路/文
抗戰開始後,成都這個西南重鎮,成為日本轟炸的重要目标。每次空襲警報聲一響,老百姓從四門大呼小叫亂跑,向城外疏散,這就是“跑警報”。
“跑警報”的民衆潮水般向荒郊野外逃難,有人便在路旁、墳頭、溝邊歪歪扭扭搭起黃泥巴竹席棚,“戰時小吃店”處處開張,生意興隆。饅頭、包子、鍋盔、涼面、涼粉、酸辣粉、茶葉蛋、煮玉米……品種繁多,價錢當然也偏高。我的老姑爺本是很節儉的人,“跑警報”時卻對家裡人說:“被狗日的日本鬼子炸死了,錢還有個球用?吃炸彈不如吃醪糟蛋。吃,瓜娃子才不吃。”
“麻婆豆腐”是名揚海内外的名小吃,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名也和成都抗戰有關。
陳麻婆的店開在成都北門外萬福橋,在七八十年前,那家店鋪不過是家雞毛小店而已。1935年,國民政府中央勢力入川,在成都北較場辦了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都分校,為了便于學員訓練及野外演習,就在北門及老西門之間、新萬福橋附近開了一個專用的城門,名為“存正門”。1937年抗戰軍興,成都分校改為校本部,續招第十四期學生。軍校學員假日外出,就把萬福橋頭的市集小吃給帶動起來。加之後來“跑警報”,出入存正門的人更多,“陳麻婆豆腐店”的生意也越來越好。那些“跑警報”的下江人和軍校學員讓“陳麻婆豆腐”的名氣越來越響。抗戰勝利後,随着這些人遍布海内外,“麻婆豆腐”的名聲也就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
李豫川說:“就這樣,在日軍空襲的隆隆聲中,成都湧現出一批制作‘抗戰快餐’的烹饪能手,最終成為地方名小吃。”
1982年,抗戰期間曾任成都《新民報》副刊編輯的作家蕭軍來到成都,一下飛機就到“洞子口涼粉店”,邊吃邊向陪同的人講述抗戰期間躲空襲時的事。他感慨萬端地說:“唉,那時‘跑警報’,餓慌了能有碗适口的甜水面吃,就算很不錯了。”
“抗戰快餐”就是後方民衆在艱難困苦的戰争歲月中,堅忍不拔的生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