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事未必會升官。摘自《金融博覽》
武際可/文
記得小時候,那還是在1949年以前,玩過一種叫做“升官圖”的遊戲。其玩法,大緻是在棋盤上畫一根從白丁、秀才、舉人、縣官、七品一直到一品的連線,每人有一枚棋子放在白丁位置作為起點,然後輪流擲骰子。骰子的六個面對應升一到三級、降一級、停一次到二次,這樣誰先達到一品官就勝出。
中國人的文化,自古就很在乎當官,這就是官本位。一個人從念書開始,就知道“學而優則仕”。中了秀才,就說從此走上了仕途,也就是啟動了“升官圖”。
1916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學當校長,他一到任就看出北大的問題。他說:“北京大學的學生,是從京師大學堂‘老爺’式學生嬗繼下來(初辦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所以學生被稱為老爺,而監督及教員被稱為中堂或大人)。他們的目的不但在畢業,而尤注重畢業以後的出路。所以專門研究學術的教員,他們不見得歡迎;要是點名時認真一點,考試時嚴格一點,他們就借個話頭反對他,雖罷課也在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來兼課,雖時時請假,他們還是歡迎得很,因為畢業後可以有闊老師做靠山。這種科舉時代遺留下來的劣根性,是于求學上很有妨礙的。所以我到校後第一次演說,就說明‘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财之階梯’。”蔡元培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是要升官還是要做事?這個問題直到今天,仍有意義。
升官與做事,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兩相比較,還是做事比較難。要做出能夠讓人記住的有益的事就更難。做官就容易多了,幾千年來不知産生了多少屍位素餐的高官。清末位極人臣的李鴻章說過:“世界上最容易的事,莫過于做官。一個人如果連官都做不好,那就什麼事也做不成。”
幾千年來,中國人為什麼那麼迷戀升官呢?一是如李鴻章所說,做官比做任何事都容易。做官的隻要把上邊應付好,就會一路順風,既沒有責任也沒有風險;二是做官有特權,官越大權越大,有權便有勢,一呼百應。又容易做又有權,所以曆代對當官趨之若鹜。
當然了,願意當官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隻想當官不想做事,也的确有不少人是為了要做事才去當官的。這其實是體制上的問題。一個人隻要是有能力并且真有做事情的願望,不論是當官還是不當官,應當是平等的,而且,對當官的,應當有更嚴的約束和問責。隻有這樣,我們社會的科技文化才會更加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