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剛跳槽到某國際大刊的一個重要職位,還不到一個月,就碰上紐約一位頂尖設計師來北京辦秀。老闆把自己的請帖給了她,讓她借此機會熟悉圈内人,特别是大品牌的公關。
她到了現場,卻發現自己被安排在最後一排,和各種打雜人員擠在一起。她立刻明白了,勢利的公關看雜志大老闆沒來,以為是随便派了個編輯來,就臨時換了座位。她本該坐第一排的。
A轉身就走。第二天,老闆問起來,她輕描淡寫地說:“讓我坐最後一排,把我們雜志當什麼了?”一會兒,她就接到品牌公關總監的道歉電話。
看秀是不是坐在第一排,在某些時候比生死更重要。頭排就是頭牌,如果坐到第二排,相當于沒有出場。披上華麗戰衣、沖進名利場裡的潮流戰士們鬥紅了眼,五個二三線明星擠在頭排四個座位上的尴尬事也不是沒發生過。
時裝秀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辦秀的是巴黎設計師保羅·波烈。那時的秀不對外,隻邀請重要的客戶、媒體社交版的記者參加。大家坐在一起,喝着香槟,近距離看模特展示新裝,很閑适。20世紀中期,時裝秀成為公開的展示活動,但仍限定在業内。上世紀90年代初,“超模”群體出現。一些大品牌挖空心思标新立異,主流媒體才開始關注時裝周的娛樂性和潛在的商業價值。坐在第一排就能被攝入鏡頭。于是,頭排座位便成為稀缺資源,四大時裝周上的頭排座位尤為神聖。
每年按照時間順序,在紐約、倫敦、米蘭、巴黎舉辦兩次時裝周。時裝周第一排坐的人,除了聖經級别雜志的時裝編輯、頂尖商店的買手、每年買數百萬美元衣服的客戶,還有歐洲王室成員、貴族、明星,現在又多了網紅、街拍達人、意見領袖。怎麼安排這個陣容,意味深長。
你能坐在第幾排,取決于你能為品牌做什麼,也就是你的價值。但你的價值往往由你身後的平台決定,和你本人的素質無關。這個衡量标準适用于秀場裡的所有人。一般來說,品牌給一家雜志的頭排座位數量是一定的,時裝編輯們輪流去坐第一排,機會均攤。
這時和設計師、品牌講交情?就算是設計師私交最好的朋友,最多也隻能安排在第二排。風光如卡琳·洛菲德,離任法國版Vogue(被譽為“世界時尚聖經”)主編一職後,在秀場上也鮮能見到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