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後大學攻讀經濟學本科學位。接連遭受經濟學、體育和團隊課程不及格的打擊後,我終于發現,自己喜歡的竟是與所學專業毫不相幹的幽默類報紙《金句》。
《金句》是加拿大本土發行量最大的幽默類周報。在大學4年裡,我每周日都會約上朋友一起創作搞笑文章。一般從當天中午開始寫,一直持續到星期一的淩晨。雖然沒有任何報酬,但在創作中收獲的激情和歡笑,以及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發表,都會讓我無比欣慰。
我太喜歡這段經曆了,為此在大學最後一個暑假加入了紐約一個喜劇寫作創業團隊。我租了一間公寓,開始在布魯克林的工作室與來自《辛普森一家》和《周六夜現場》的編劇們一起工作。我記得當時自己的想法是:“難以置信,做喜歡的事還能賺到錢!”
但事實上,這并不是什麼好事。
我被安排與其他人共同寫作,創作自由被剝奪,為《時尚》雜志完成諸如“800字描述被甩感受”之類的文章時,之前創作中自然流露的笑容,以及與朋友們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完全消失了。慢慢地,寫作喜劇的興趣減退,我決定不再為錢寫作。
2008年,我開始撰寫個人博客“1000種快樂”,我告訴自己絕不在這裡登廣告。雖然我知道廣告可以帶來收入,但我擔心會因此陷入自我審查,或一味迎合廣告客戶需求的境地。隻要博客不和商業、金錢挂鈎,我就可以專注于寫作。反正當時我是這樣想的。
雖然我足夠理智,但仍無法做到對外部因素視而不見:訪問量監測、網站獎勵、暢銷排行榜……所有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着的,且極具誘惑力。随着時間推移,我開始在意:網站的流量何時突破100萬、1000萬、5000萬;博客上的暢銷文章在榜10周、100周,還是200周;我寫的書是5分鐘、6分鐘,還是7分鐘打破銷售紀錄。外部刺激永遠不會消失,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累了——吃不好,睡不好,一直糾纏于下一個打破紀錄的數字。
我開始沉溺在死循環中,制定目标,達成目标,再制定目标,再達成目标,忘記了寫博客的初衷。我對自己如此快速地淪陷在成就陷阱裡感到震驚。
研究表明,當我們開始看重任務回報時,就會失去興趣,而那些擺在面前充滿誘惑的獎勵,則會成為新的追逐目标。
動機分為内部和外部。内部動機是發自内心的,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外部動機則是源于外部刺激,是帶着目的去做某事。哈佛商學院的特裡薩·艾瑪比爾教授對此進行了研究,她要求學生制作“無聊的拼貼畫”,并配上相應的故事。部分學生被告知完成任務後會獲得獎勵,另一部分則沒有。結果,根據獨立裁判的打分,最缺乏創意的作品正是來自那些知道完工後有獎勵的學生。
類似的研究讓我吃驚,同時也很受用。我喜歡為《金句》寫作,它給我帶來了快樂,是我發自内心的真愛。相反,在紐約靠寫作掙錢的日子裡,我失去了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