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有個畢業不久的研究生,因為求職受挫,跳樓自殺。他隻留給弟弟一句話:“我走了,你照顧好爸媽,我沒能力。”
我想這應該屬于個例。但在百度上搜索“求職失敗自殺”這一詞條,數量竟高達215萬,看來這又不屬個例。
隻不過是一份工作,何至于此?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輸不起?
我參與過本單位的招聘面試,曾有兩次遭遇應聘者的“情緒崩潰”,一位是來自于重慶的女大學生,當她說及自己坎坷的應聘經曆和父母親對她的希望,當場淚流滿面,已無法正常回答問題;另一位來自浙江,談及對找到工作的渴望,同樣淚流不止。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可以站在“教育家”的角度來談挫折教育、心理教育,但現實的生活,也許沒有大家“輸得起”的土壤。一個人一旦失敗了,就像一個人墜崖一樣,直接掉到了地上,你想重新攀爬上去,你會發現,有利的位置全被人占領了。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奉行的是“叢林法則”,“叢林法則”的殘酷在于你要獲得生存,勢必要趕超身邊的對手,否則你就會被困在叢林之中;而“天空法則”是完全有别于叢林的遊戲規則,那是天高任鳥飛的境界,這裡小鳥有小鳥的空間,大雁有大雁的高度。那我們為什麼走不出“叢林”?
也許應該這樣看,對旁人來說,這隻不過是一個崗位,但對于個體來說,卻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活恰恰是最現實的。我曾經努力想給兒子營造一個“自由散漫”的空間,但最後班主任找我談話了,說孩子這樣下去,到了初中就不會有好成績,沒有好成績就升不了好高中,沒有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大學以後就沒有好工作……我非常感謝班主任,她說的全部是現實。我是在孩子六年級的時候,開始像其他家長一樣,用同樣的道理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
有位老鄉,當過二十多年的領導。有時會到我辦公室坐坐,他總是長籲短歎,說自己在位時,大家對他笑臉相迎,後來退下來了,那些對他笑臉相迎的人換成另一種臉色了,感歎世态炎涼,人走茶涼。他年齡六十歲開外,該有的都曾經有過,我覺得他對名利應該風輕雲淡了,但他的心裡仍然“輸不起”,“輸不起”的是别人的漠視。也許他覺得自己從風風光光的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人生就是失敗了。這個挫敗感,是這個社會“不能包容失敗”的另一種映射,而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心理調适問題。
寬容失敗,更應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如果仔細觀察,大凡創新氛圍濃厚的地方,往往更具有包容性。如果一個年輕人在家鄉縣城創業失敗,很可能命運是就此消沉;但如果是在深圳、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失敗并不那麼可怕,還可能獲得更多資金和人脈的關注。美國“矽谷精神”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矽谷精神”最為核心的一條是寬容失敗,“矽谷精神”倡導“失敗是我們最重要的産品”和“寬容失敗比創造成功更為重要”。這樣的理念,也許正是我們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