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閑來沒事,和弟子曾參談論起做官的要訣。夫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參緊跟着也說:“君子思不出其位。”兩個人的話雖不一樣,但觀點卻是一緻的,意思是說為官從政,要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分内的事情。
對于孔子和曾參的觀點,自古以來就有好多人不理解,尤其是當代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引以為豪的人意見更大,如果總是“思不出其位”,個人又怎麼能進步呢?當代人的觀點對不對,其實早在我們之前,孔子之後,就有人對“思不出其位”做出過注釋,佐證它的正确性。這個人就是韓非子。
韓非子在他的文章《說難》中說,進說者有7種情況會遭到“身危”的威脅,其中最核心的情況是:“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用現在的話說,領導并不十分信任你,而你卻把你知道的所有東西向領導都和盤托出,如果領導聽從了你的建議取得成功,領導也記不住你的功勞。反過來,如果你的計謀不但行不通而且還失敗了,這樣你就會被領導猜忌,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是不是這樣子呢?先說伊尹吧,這個出生在伊水之濱的人,雖以耕地為生,地位卑賤,但卻心憂天下,一心想恢複堯舜禹三代的盛世,可怎樣才能施展抱負呢?要知道,在貴族時代,官位都是卿大夫家族世襲,像他這樣身份的人根本沒有機會混入政壇。伊尹為接近有莘國國君,勸說有莘國國君起兵滅夏,他自願淪為奴隸,充任有莘國國君的貼身廚師,以便赢得說話的機會。果然,伊尹把有莘國國君伺候得舒舒服服,在這舒服的過程中,國君也發現了他的才幹,提拔他為管理膳食之官。然而經過長期觀察,伊尹卻發現,有莘氏與夏同姓,均為有莘之後,血緣聯系難以割斷,況且有莘國國小力弱,不足以擔當滅夏重任,隻有湯才是理想人選,于是他決定投奔湯。剛好這個時候,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願作陪嫁媵臣,随同到商。來到商之後,他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背負鼎俎為湯烹炊。吃得好總得看看是誰做的吧,湯就認識了伊尹。兩人熟識後,什麼都可以說了,伊尹便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湯由此方知伊尹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政大臣。與伊尹一樣,百裡奚為了接近秦王,也自賣自身,借着給牛喂食,見到秦穆公并進行遊說,從而得到重用。
試想,這兩個身份低賤的人,如果不是從底層做起,幹好本職,一步步去取得君主的信任,而是憑着一腔熱血,直接闖到朝堂之上,對着與自己沒有一點關系的君主侃侃而談,闡明自己的觀點,他們會得到君主的認可與重用嗎?恐怕不會,不但不會而且恐怕他們還沒見到君主,就被君主的手下以冒犯之名給殺掉了,哪還能成為聖人。
從韓非子的《說難》再回到曾子的“思不出其位”上,兩者結合我們就能看出,領導能把你放到某個位置上,說明對你的信任到什麼程度。如果“思不出其位”則你提的意見正确會一點點得到領導的采納,固然不正确領導也認為那是你職責範圍内的事,誰沒個看走眼的時候呢,便不會對你另眼相看,你也會一步步得到領導的信任,進步提升那是遲早的事。如果“出其位”了,超出了領導對你信任的範圍,你和領導談大事,領導會認為你賣弄聰明;你和領導談小事,領導會認為你無能;别說升職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思不出其位”是一種職場奮鬥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