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母親的旗袍時代

母親的旗袍時代

時間:2024-11-06 11:51:57

摘自《文苑》

那天收拾家裡衣櫃的衣服,赫然發現幾件母親遺留下來的旗袍。我撫摸這些熟悉的衣服,追念已經逝世的母親,回想那些消逝的歲月——香港的旗袍時代。

從二戰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真的是旗袍的世界,上班族和專業階層的女性絕大部分都穿旗袍。我母親是小學老師,她每天大清早就出門,穿的都是旗袍。這是最本土的服飾,也是最中國的衣着。廣東人習慣稱呼旗袍為“長衫”,穿一襲長衫亭亭走來,都别有一股女性的韻味,展現香港的特色,也當然是最有中國人的風采。

這也是香港好幾所中學的女生制服。一直到今天,香港不少中學女生的學校制服還是旗袍。

這也許是香港之最。沒有一個其他的城市有那麼多的中學校服是穿旗袍的。盡管這些學校制服衣料都是普通質地,但其實是直追民國初年北大女生所喜歡穿的陰丹士林,樸素中飄逸着高雅,時尚中又帶着一股書卷氣。

從一個大曆史的觀點來看,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是全球旗袍密度最高的城市。當時中國大陸正在政治運動的狂飙中,旗袍是“政治不正确”的衣裳,而台灣則是隻有外省人的圈子才穿旗袍,人數相對比較少。但香港卻沿襲廣州與神州大地自清末民初以來的傳統,蔚為風潮,讓旗袍成為最本土也最中國的載體。

我當然也記得,和母親去油麻地的平安大廈找一個上海師傅做旗袍。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小學生,從一個仰角的視野,看這位上海師傅如何為母親量度身材尺寸,他一邊量度,一邊用上海話說出這些數字,而他的太太則在旁邊快速地記錄下來。

母親在小學當老師,她每天上課都是穿着顔色比較樸素的旗袍,但她也特别訂制幾件比較式樣時髦、質地高雅的旗袍作為“飲衫”,去參加一些婚宴或重要的宴會場合。

姐姐大學畢業後接母親的班,也當上教師,她也一樣穿上旗袍,踏上教壇。

旗袍似乎成為那個年代女性“成人禮”的制服,無論是什麼色彩或是款式,但隻要是一襲“長衫”,就能展現成年女性的成熟韻味。

後來我看到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看張曼玉穿旗袍的風情萬種,也聯想到母親穿旗袍的年代,是香港民間社會穿出近代中國風采的文化力量。從中學女生到老師,從中環上班族到專業人士,旗袍是最有香港風情的标志,也是最有本土獨特風味的“簽名”。

很多老香港都會記得,早上在尖沙咀和中環的天星碼頭,總看到很多上班族麗人穿着剪裁合适、婀娜多姿的旗袍,踏着高跟鞋走來,成為渡海輪渡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是讓很多國際遊客難忘的香港标志。

這也與近代中國的時尚有關。如果你看李安的電影《色戒》,就會對湯唯與陳沖的旗袍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好萊塢也不會錯過這樣華麗的符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電影《蘇絲黃的世界》,關南施演的灣仔風塵女郎就是一襲旗袍。這部改編自RichardMason小說的電影,鏡頭瞄準旗袍的獨特吸引力,拍出了香港人所看不到的香港風情。

因而從國際與中國的觀點,都可以發現這個最有香港本土情懷的衣裳,延續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美學品味。這是香港最有本土特色的風景,也将神州大地的美學發揚光大。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