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無與倫比的科學家陣容,這項工程還建了一個小城--——橡樹嶺。1943年2月,在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以西30公裡處的克林頓小鎮,從事核武器試驗研究的克林頓實驗室破土動工(後改稱為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一年後,在一片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建成了一座秘密城市“橡樹嶺”以及用于核武器試驗研究的國家實驗室。很長一段時間,在公開出版的地圖上是找不到橡樹嶺的。
關于“曼哈頓工程”有這麼幾個重要的節點: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信中表明,
已有數位美國科學家提出核裂變的發現可以導緻制造原子彈的可能,同時有證據顯示,德國已經開始着手核武器的研制;1941年12月6日,美國正式制定了代号為“曼哈頓”的絕密計劃,羅斯福總統賦予這一計劃以“高于一切行動的特别優先權”;1945年7月16日,哈頓工程的團隊主導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計劃制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别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幾日後,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曼哈頓計劃無疑是載入人類史冊的一項工程,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是它觸碰了人類曆史上“核戰時代”的按鈕,如何真正做到“核不擴散”以及引導“原子能和平用途”,是留給今人的課題。
由于“曼哈頓計劃”是絕密工程,因此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都要接受例行的測謊試驗,圖為一名女性工作人員接受測謊檢測。
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1945年,他主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橡樹嶺”裡代号為“Y-12”的核設施中,在控制面闆處操作的工作人員。這些大型的機器是分離同位素的裝置。圖片中的女性職員都是直到50年後,才知道當年的自己究竟在為什麼工程而工作。
“橡樹林”裡的宣傳海報,警示工作人員對工作内容絕對保密。
1940年,科學家們關于“回旋加速器”項目的一次研讨會,從左到右依次為美國物理學家歐内斯特•勞倫斯、物理學家亞瑟•康普頓、“信息時代教父”範内瓦•布什、科學家科南特、物理學家卡爾•康普頓以及銀行家兼科學家的盧米斯。
代号為“K-25”的核設施鳥瞰圖,這座巨大的核設施通過超大規模的設備,以更為經濟的方法分離鈾235。
1945年7月16日,人類曆史首次核試驗“三位一體核試驗”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索科羅縣的托立尼提沙漠試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