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關村創業的90後,見面都問A輪B輪了,如果到C輪,基本大功告成,等着兌現大筆股權吧。
這與大學畢業生起薪4000多元的反差太大了,但卻是事實。年輕一代跳槽頻繁,不是不喜歡老闆不好玩,而的确是與薪酬期望值落差太大。
一次我去大學講演,主題是内容創作和專題策劃,而台下小同學遞上來的小紙條,卻隻關心在這個時代怎麼營銷自己,怎麼快速有人氣。
在一次《财經郎眼》的錄制現場,主持人王牧笛順便問了台下同學們期望的月薪是多少,回答多數是在萬元上下。是啊,大城市費用高,4000多塊不夠花呀。
前一段,任正非在演講中指出,“網上傳有員工34歲要退休,不知誰來給他們支付退休金?我們公司沒有退休金,公司是替員工買了社保、醫保、意外險的。你的退休得合乎國家政策。你即使離職了,也得自己去繳費,否則就中斷了,國家不承認,你以後就沒有養老金了。”
“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任正非警告說。
華為公司的加班文化是衆所周知的,有人擔心加班文化到了90後之後就難以為繼了。現在看,隻要錢給夠了,年輕人也OK。華為公司一向被外界解讀為狼性文化的代表,但真正支撐業績的是高工資水平,據說工作十年以上的員工,年薪一般都達到至少是七位數。
而這比起騰訊、阿裡來說卻又要遜色了。據報,華為、阿裡、騰訊,2016年收入分别為5216、1438、1519億元,利潤分别為371億、681億、561億元。華為的營收做得這麼辛苦,但是利潤才是前兩家的一半。
所以媒體不由提出一個問題:諸位同學,勤勞還能緻富嗎?
和年輕一代好像很難再提勤勞緻富。十年太久,隻争朝夕,好像大把“風口”等着你去賺快錢,誰還能忍受漫長的勞作過程?
與父輩不同,年輕一代多數認為勤勞不能緻富。勤勞不僅不能緻富,相反會導緻貧困。城市清潔工人最勤勞,不分酷暑嚴寒卻拿着最低工資保障。農民一大家子人圍繞幾畝地,施肥播種澆水打藥一整年還是掙紮在貧困線上,所以勤勞不能緻富。遍身羅绮者,不是養蠶人。清潔和食物對人們如此重要,勤勞的清潔工和農民還是無法緻富。在中國,最不值錢的就是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
可反過來,憑所謂聰明才智也不一定就能富。現實是殘酷的,快速緻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你三十年前沒下海,二十年前沒網絡創業,十年前沒買房,你是斷斷富不了的。
勤勞能否緻富可能就是個僞命題。勤勞不一定能緻富,但不勤勞一定不會富。四體不勤,腦子一定得勤(巴菲特不是另一種勤勞嗎),不然你沒救了。
勤勞與創新創業也不矛盾,知識經濟時代,可以創業也可以加入大公司。華為的全員持股是大方向,至少保障了你的分紅權。
當前,從國際競争上看,中國需要讓勤緻升級,讓勤勞+互聯網。
中華民族是勤勞節儉的民族。不要因為有人一夜暴富就忘本了。媒體不要誤導年輕人,動不動就奔着馬雲、王思聰去。
我們不妨倒推一下,假如大家都去尋偏門、走捷徑,那整個社會勞動體系就崩盤了——都崩盤了,那就誰也緻不了富了。
人大的周孝正教授稱,很多祖宗十八代都很勤勞,富了嗎?賣西瓜的人不勤勞嗎?富了嗎?路邊小販不勤勞?富了嗎?清潔工不勤勞?富了嗎?全國幾億農民工不勤勞?富了嗎?全國億萬勞動者不勤勞?有幾個買得起房?有幾個富了?勞動緻富是吸血鬼騙人的鬼話,隻有社會公平才有勤勞者生存的空間。
勤勞緻富首先要解決社會不公問題。好的制度不能讓老實人吃虧。那些質疑勤勞能緻富的人,其實質疑的是不公平的财富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