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回頭看愛迪生或者任何一個人的預測就會發現,哪怕他們預測到了未來的大概方向或者未來某種産品的大緻形态,也并不能對其在細節上進行精确描述,甚至如果深究細節的話,會發現他們做出所謂“正确”預測的東西和今天實際的東西相比,可能根本就不是一種東西。這就涉及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人類根本就無法想象沒見過的東西!人類對未來事物的所有預測都是基于已經出現的科學技術或者已經出現的事物,哪怕再天馬行空的想象,也無法脫離既有的事物和理論基礎。
關于這種說法,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看過的科幻電影,裡面的外星人是不是都很像人類?即便不像人類,也總能在地球生物中找到他們的影子,比如螃蟹、八爪魚、蟑螂等。雖然披着科幻的外衣,但人們對外星人形象的想象和中國人對龍的想象沒有太大區别,都是對人們看到過的形象進行變形、組裝。
很多人都對未來的書籍形式做過預測,但現在看來,幾乎沒有人預測準确。愛迪生曾認為,未來的書本由鎳制成。在愛迪生看來,與紙相比,鎳将使書更加便宜,書頁更加結實、柔軟。後來又有人認為微縮膠卷會是存儲海量文字的絕佳載體,可直到大容量磁盤和便攜式閱讀器出現之前,幾乎沒有人認為未來的書會存儲在磁盤上,人們會用液晶屏或者電子墨水屏閱讀。
19世紀時,還有人認為,21世紀的學校老師都不用教書了,隻需要把書全部丢到一台機器裡面,學生戴上耳機就可以聽到所有教材的内容。現在看來,這種想法和用電腦學習十分相似。
19世紀的人根本無法想象計算機和網絡世界是什麼樣,因此,當時的很多科幻作品在今天看來有着十足的“蒸汽朋克感”——可能有各種能上天入地的自動機器,可其動力都來自蒸汽機,沒有基于計算機的人工智能和互聯網。
讓百年之前的人們準确預測現代生活有些勉為其難了,把時間縮短到10年呢?比爾·蓋茨之前也沒有預見到現在移動互聯網可以如此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
對未來的預測一方面容易“預測不到”,另一方面也容易“預測過頭”。19世紀時,有人認為21世紀的消防員可以飛在天上滅火,可21世紀已經過去快20年了,我們并沒有見到漫天飛翔的消防員。愛迪生也曾經認為,20世紀中葉以後,各種金屬家具會取代木質家具成為主流。可事實上,金屬家具從來就沒能成為主流,而木材仍然是制作家具的主流,甚至在可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内,木質家具仍将是主流。
我們往往會因為科技的飛速發展而産生一種錯覺,似乎我們馬上就可以進入科幻小說所描寫的未來世界。可現實是,可控核聚變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任何可以商用的迹象,能源問題仍然是制約人類發展的重大障礙,傳統計算機技術已經遇到了瓶頸,人類仍然無法到達火星,人類壽命仍然沒有大幅度延長,癌症仍然沒有被攻克……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無數優秀的人才在努力解決這些困擾人類發展的難題,但我們不知道那些難題什麼時候才能被解決。如果讓我們預言100年之後的人類社會,我們也隻能像19世紀的人那樣胡亂猜測,甚至對10年之後的世界,我們也無法做出準确預測。
(柳亞摘自《創意世界》2017年第1期,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