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們為什麼結婚

我們為什麼結婚

時間:2024-11-06 06:09:02

大家真的都結婚了嗎

被長輩逼婚的時候,如果你反問長輩,為什麼要結婚呢?他們大多不會給你講述婚姻的意義,他們會說,因為大家都結婚了呀。

大家真的都結婚了嗎?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從1970年到2010年,30到34歲女性的未婚比例已大大提高。舉一個例子來說,1970年,中國台灣地區30到34歲女性中隻有2%的人處于未婚狀态;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接近40%。1970年,韓國30到34歲女性中大概隻有1%的人處于未婚狀态;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也提高到接近30%。可見,在東亞國家和地區,女性推遲結婚甚至不結婚的現象已非常普遍。

中國大陸的情況怎麼樣呢?1970年,中國大陸30到34歲的女性裡隻有1%的人處于未婚狀态,2010年時這一比例也隻有5%左右,說明中國大陸30到34歲女性的未婚比例并不高,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差不多。

但是,這個數據是涵蓋農村和城市的全國平均數據,像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未婚女性的比例會高出許多。以北京為例,2010年,在30到34歲的人中,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處于未婚狀态。

如果再加上學曆條件,那麼,2010年,在北京30到34歲有本科或以上學曆的人中,有22%的男性和18%的女性處于未婚狀态。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裡,即使過了30歲,仍有很多人沒有結婚。

為什麼許多高學曆女性不結婚

為什麼有這麼多高學曆的女性不結婚呢?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情況。

在美國,1970年時,擁有本科和碩士學曆的人中,大概有40%是女性、60%是男性,擁有博士學位的人中隻有10%是女性。而到了2014年,60%的碩士和本科學位被授予女性,博士學位的獲得者中也有超過50%是女性。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開始反超男性。

這種變化趨勢會導緻高學曆女性不結婚嗎?

有意思的是,美國的很多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她們結婚的可能性反而越大。而且,和我們中國的傳統認知不同,在美國,妻子比丈夫學曆高的婚配模式越來越普遍。比如,1980年時,有24%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的學曆高,22%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的學曆高,其他是丈夫和妻子的學曆相當。而到了2010年,有29%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學曆高,隻有15%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學曆高。

于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東亞社會裡,女性特别是高學曆女性中,有這麼多人不結婚呢?

人口學家在解釋這個問題時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作“婚姻包袱”。這個概念一開始是用來解釋日本的婚姻現象的,但是我認為它适用于整個東亞社會。

“婚姻包袱”主要是指在東亞的傳統家庭裡,結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将很多的事情捆綁在一起,包括結婚、生孩子、養孩子、照顧年邁的父母,所以婚姻就成了一個“包袱”。

在日本的傳統家庭裡,女性一旦做出結婚的決定,就被期待着以家庭為重。她們要承擔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并且要督促輔導孩子,幫助他們取得學業上的成功,這就意味着她們要放棄自己的事業。

很多高學曆的女性覺得,婚姻對她們來說意味着喪失自我,因此她們選擇推遲甚至放棄結婚。

怎樣才能降低離婚的風險

2017年,我在上海采訪了一個36歲的單身女性。她對我說,她的爸爸媽媽已經不逼她結婚了,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她還沒結婚,周圍的同齡朋友們已經紛紛離婚了。

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上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的結婚登記數量從1985年的831萬對增加到2016年的1143萬對,增加了38%左右。而中國的離婚數量從1985年的46萬對增加到2016年的416萬對,增加了8倍多。在北京和上海,2016年,一年的離婚數量已經快趕上當年的結婚數量。

怎樣才能降低離婚的風險呢?

很多研究表明,太年輕的結婚年齡是造成離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為年輕人往往對自己認識不足,而且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另一半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有錯誤的預期。

研究同時發現,适當地推遲結婚年齡是獲得穩定婚姻的一個有效因素。學者認為,那些結婚較晚的人通常比較成熟,他們較少在選擇配偶時做出錯誤判斷,并且他們也更能應對婚姻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另外,有研究認為,婚姻的穩定程度在談戀愛的時候就已顯現。

美國一項持續14年的研究讨論了戀愛時男女雙方對愛的程度、結婚可能性的認知分歧與日後他們離婚的關系。專家發現,戀愛時雙方相愛的程度差不多,對感情的未來走向有着比較一緻的預期,會提高日後婚姻的穩定性。為了達到這個目标,需要男女雙方多花時間相處,并且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溝通來維系情感。

總之,不論是找一個愛你的人,還是找一個你愛的人,都不如男女雙方愛得一緻。

如何讓婚姻更美滿

如何讓婚姻更美滿?要讨論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婚姻的意義。

美國社會學家安德魯·切爾林認為婚姻意義的變化主要經曆了以下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世紀50年代以前,美國的婚姻以制度化婚姻為主。也就是說,人們隻有結了婚才可以生養孩子,未婚生育是不被認可的。

第二個階段,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的婚姻逐漸從一種制度化的關系變成一種陪伴式的關系。這個時候,人們強調的是夫妻雙方不僅要是彼此的戀人,也應該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第三個階段,個人化婚姻階段。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們和男性一樣在外工作、賺錢養家,這時,人們對婚姻的滿意程度更多取決于自己在婚姻裡有沒有獲得成長。

在制度化時期,婚姻主要滿足的是人們的基本需求,比如提供住所、食物,讓我們免受外界的侵害。

到了陪伴式階段,由于上述那些基本的需求已經可以在婚姻之外獲得,所以夫妻雙方更多關注的是那些精神層面的需求,比如愛、被愛、體驗浪漫的激情。

到了個人化婚姻階段,人們想在婚姻中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自我實現、表達自我和獲得尊重。

我們可以借鑒心理學上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婚姻現象。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

如果你登過高山就知道,登得越高,呼吸就越困難,每呼吸一口,你都會感覺氧氣在變少。在現代婚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妻子對丈夫的要求隻是滿足她的溫飽,那麼她的丈夫很容易就能滿足她的這種需求。但如果妻子要求丈夫滿足她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就需要丈夫花很多時間和妻子交流,傾聽并幫助她。

然而,在現代社會裡,我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生孩子、養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夫妻雙方甚至很少有時間在一起。于是,一方面我們對婚姻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們沒有時間和伴侶交流。這就像爬山,本來登到山頂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越來越稀薄的空氣更讓我們難以呼吸,所以我們在婚姻裡常常會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那麼,怎樣才能減少這種婚姻中的窒息感呢?

2018年情人節時,美國著名婚姻研究專家斯泰芬尼·庫茨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讓婚姻更美滿?像一個單身人士一樣生活》。她在文章裡寫道:随着人們推遲結婚、離婚率增高,還有平均壽命的延長,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時間是在婚姻之外度過的,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如何經營自己的單身生活。這種技能不僅有益于那些沒有結婚的人,它對婚内人士維持親密關系也非常有益。

為什麼這樣說呢?有研究顯示,很多人離婚或喪偶之後覺得到了世界末日,其實他們的很多問題并非因婚姻結束而産生,而是因為他們曾過度地依賴自己的配偶,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子,甚至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配偶的期待和要求太高了,總是希望另一半可以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其實,“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

這裡說的“像單身一樣生活”,并不是要我們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而是說我們應該學會享受獨處的時光,能夠和那些與你互相幫助、溝通、理解的人建立緊密的朋友關系。這會讓你和你的配偶,甚至朋友們都從中受益。

(八齊摘自《解放日報》2018年7月13日,喻梁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