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時間:2024-11-06 06:02:00

【編者按】

讀者讀書會為大家推薦的第35本書,是蘇珊·福沃德與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克雷格·巴克則是影視編劇兼制片人,為諸多報刊撰寫文章,探讨人類行為問題。這本著作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是一部振聾發聩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作者通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案例,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解釋這些行為如何傷害并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訴“有毒”的父母,而是希望讀者在閱讀中找到自己心理問題的根源,并從中得到解決的方法,繼而打破與父母的負面關系模式,恢複自信,重獲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關注讀者讀書會,開啟美好閱讀生活戈登,一位三十八歲的成功的整形外科醫生,在結婚六年的妻子離開他後來找我。他曾想方設法地挽留妻子,但他妻子說,如果他不想辦法改掉他那控制不住的壞脾氣,她是不會考慮回家的,他突如其來的爆發和毫不留情的訓斥實在令她恐懼。戈登也知道自己脾氣暴躁而且有些唠叨,但面對妻子的出走,他仍然驚訝得目瞪口呆。

我讓戈登聊聊他自己,并在交談間提了幾個問題,引導話題走向。當我問到他父母時,他笑着描繪了一幅光輝燦爛的景象,尤其在談到他父親——一位中西部地區傑出的心髒病專家時,他這樣說:“沒錯,過去我父親經常打我,但他這樣做隻是為了讓我乖乖聽話。我不覺得這和我的婚姻破裂有什麼關聯。如果不是父親,我根本就不會成為一名醫生。他是最棒的,病人都把他視為聖人。”

我問他現在和父親的關系怎樣,他尴尬地笑了笑,說:“很好啊!至少在我告訴他我打算從事整體醫學研究之前是這樣的。我是在大約三個月前告訴他的,現在每次說起,他都咆哮着說,他送我上醫學院不是為了讓我成為信仰治療師的。昨天談得更糟糕,他很煩躁地說,讓我忘了自己是他的家人。這真的很傷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關系會變成這樣,或許整體醫學真的不是個好選擇吧。”

在戈登描述他父親的時候(顯然,他父親并沒有他想讓我相信的那樣出色),我注意到他的雙手不斷地扣緊再松開,這似乎預示着他内心的不安。而當他意識到自己這一動作時又開始刻意克制,雙手指尖相抵,就像講台前的教授常常會有的樣子。這手勢看起來似乎是從他父親那裡學到的。

我問戈登他父親是不是總這麼霸道。“不,其實也不能這麼說。我是說,以前他确實常常對我大吼大叫。和别人家的小孩一樣,我偶爾也會挨揍。可盡管如此,我也不覺得他霸道。”

在說到“挨揍”這個詞的時候,他臉上的神情以及聲音裡細微的情感波動觸動了我。于是我追問下去。原來,他所謂的“挨揍”竟然是每周被父親用皮帶抽打兩三次!戈登并未犯什麼大錯便能招來一頓暴打:言語間的些微不敬,低于平均分數的成績單,或者忘了做家務……都是不可饒恕的“罪行”。戈登的父親掄起皮帶來打他,是沒顧及輕重的。在戈登的記憶裡,他的後背、雙腿、胳膊、雙手和屁股,無一幸免。《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書影我又問戈登他父親下手有多重。

戈登說:“也沒有流血或是怎樣,每次我都沒什麼大事。他隻是需要采取些手段讓我守規矩而已。”

我問:“但你還是很怕他,是不是?”

戈登說:“過去真是怕得要死,但為人父母不就應該這樣嗎?”

我說:“戈登,你希望你的孩子也這樣怕你嗎?”

戈登避開了我的目光,這個問題讓他非常不安。我把椅子拉近了些,用溫和的語氣繼續問下去:“你太太是兒科醫生。如果她在診室裡見到某個孩子身上傷痕累累,就像曾經你挨完揍身上留下的那些傷痕一樣,你覺得她應不應該依法向有關部門報告?”

戈登沒有回答。忽然間的醒悟讓他的雙眼滿含淚水。他低聲說:“我胃裡堵得難受。”

戈登的防線徹底垮掉了。盡管非常痛苦,但他第一次發現了自己的壞脾氣隐藏已久的根源在哪裡。從童年時代起,他的心底一直潛伏着一座火山,那是他對父親的憤怒。一旦外界的壓力過大,他就會肆意向身邊的人——通常是他的妻子——噴發。我已經知道了該如何解決戈登的問題:面對他内心深處這個挨過揍的孩子,并且治愈這個孩子。

那天晚上回家後,我發現自己仍然滿腦子都是戈登的遭遇,眼前不斷浮現出他終于意識到自己遭受虐待時滿眼淚水的樣子。

戈登的經曆并不是個例。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在過去十八年的從業生涯中,不論是在私人診所,還是在醫院,我都接觸過大量的咨詢者。他們的自尊心大多受過傷害,而這些傷害來自他們的父母——經常打罵、訓斥他們;嘲笑他們愚笨、醜陋或無用,使他們深受負罪感的折磨;對他們實施虐待;強加給他們太多的責任或者對他們極度溺愛和過度保護……

他們大多也和戈登一樣,不會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自己的父母聯系起來。這是一個頗具共性的情感盲區——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系會對自己的生活産生重大的影響。

心理療法的側重點早已從“當時”轉變為“此時此地”。如今的心理治療早已不再倚重分析咨詢者早期的生活經曆,而是把重點轉移到對他們當前行為、人際關系和心理機制的檢驗和改善上了。我認為這種轉變的原因是許多傳統療法昂貴、耗時,卻收效甚微,令咨詢者心生抵觸。

對于能改變破壞性行為模式的短期療法,我堅信不疑,但經驗告訴我,僅治療身體上的症狀是不夠的,還必須找出引發這些症狀的根源。隻有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最好的療效:在改變咨詢者現階段自毀行為的同時,也要徹底治愈過去的精神創傷。

戈登需要學習一些技巧來控制他的憤怒,但要做出徹底的改變,能夠經得住壓力的改變,他還需要回顧過去,治療自己童年時期的傷痛。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随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負擔或負罪感。

如果你來自第二種家庭,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随着你步入成年,這些種子也會長成無形的雜草,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侵入你的生活。它們的須蔓可能已經傷害了你的自信和自尊,而你在人際關系、事業或家庭各個方面也很可能已經受損而不自知。

我現在就來幫你找出這些雜草,将它們徹底拔除。

(摘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