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百校之父,大愛無名

百校之父,大愛無名

時間:2024-11-06 05:44:23

田家炳1982年,63歲的田家炳放下公司工作,成立田家炳基金會,緻力于社會公益事業。至今,基金會已在國内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間學校圖書館1800餘間。他累計捐資已超過10億港元,用于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90%。他還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資産。

田家炳16歲喪父,辍學到南洋尋找發展機會,開辦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廠。1958年,印尼排華情緒暗湧,田家炳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舉家移居香港,隔年在屯門填海建廠,開拓香港人造皮革市場,迅速成為“香港人造皮革大王”。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後,他開始系統地推動慈善工作,并在90歲那年決定,基金會由家族管理改為由社會人士參與,他隻任名譽董事長。

同時,田家炳将餘下的物業、資産全數捐給基金會,物業儲金作為永久的資助經費。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他資金周轉遇到困難,甚至賣掉居住了37年的别墅,全數用于捐款。他晚年隻租住公寓,過着一貫的簡樸生活。

田家炳最常講的一句話是“中國的希望在教育”。他知道要改變中國的教育面貌,重點在中小城市、廣大的農村和大西北的落後地區。幾十年來,田家炳的足迹遍布中國貧困地區,他年逾90歲仍堅持去捐助的師範院校與師生座談,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和教育理念。彌留之際,據其家人回憶,田家炳身體已十分虛弱,眼睛也看不到東西,雙手一直拿着一張全國30多個省份的田家炳中小學的分布圖,不斷撫摸。

這位來自廣東梅州、長居香港、普通話帶着客家口音的老人,非常關心内地的教育。他初中辍學,卻擁有“博士”“教授”等很多名譽稱号。這些彰顯身份和成就的稱号,放在田家炳的身上似乎恰如其分——幾百座“田家炳大樓”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在地球上,除了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到、認識這顆星星,就如茫茫人海裡,沒有幾個人認識田家炳一樣。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歲。

父輩遺風

在梅州大埔縣,坐上的士或電動摩托,一定不能說去“田家炳大橋”——這裡共有126座田家炳大橋,它們在韓江流域依次排開,讓這個一度隻能依靠水路的“瓷土之鄉”徹底告别了擺渡過河的曆史。

在1978年田家炳捐資100萬港元興建湖寮大橋(後改名田家炳大橋)前,田氏宗族已經在大埔綿延了800餘年,到田家炳,已經是第18代孫。父親玉瑚公排行第二,開設“廣泰興”,主營磚瓦與油鹽茶米等生意,鄉裡聞名。三叔翠珊公是清末最後一科秀才,四叔、五叔經商。在貧困的大埔,田家是富裕的家族。

父親48歲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裡唯一的男孩。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為他取名“田家炳”。盡管陪伴田家炳的時間并不長,但父親在他生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為他的人格打下了基礎。

父親玉瑚公着重培養田家炳的品行,每日教導田家炳兩句《朱柏廬治家格言》,等他背熟體會後,再教兩句,同時囑咐他牢記并實踐。這篇524字的治家格言田家炳倒背如流,并一生奉為圭臬。

在田家炳看來,玉瑚公愛得深切,也愛得理智,更難得的是在生活中教愛合一。父親會在嚴冬早上談漁翁釣魚的事例,告訴田家炳“六月爐邊匠,三冬水上翁,彼豈不知寒暑,隻因業在其中”的道理。遇上乞丐乞食,父親會分析人淪為乞丐的多種可能性——或幼年不好好學習,或壯年不務正業,并指出如果不好好自愛,老年就自身難保,富者也會淪為乞丐,怎能談孝?田家炳全然沿襲了父親的教育方式,對子女嚴格又開明:堅持在家講客家話,因為客家人“甯賣祖宗田,莫賣祖宗言”;讓子女學客家話,卻從不逼他們講;堅持祭祖,卻也尊重子孫的宗教信仰,祭拜時免去跪拜之禮;要求子女自立,但将選擇權交給他們……

玉瑚公德高望重,知識博、交友廣,他家還訂有當地權威且難得一見的《汕報》,廣泰興除了生意往來,更成了當地民衆長知識、談國事的場所。田家炳長期在側侍候父親、招待客人,浸淫在世情時局的談論中,視野擴展很快。

他深知視野的重要性,也明白子女沒有自己幼時成長的環境,便變換方式增長他們的見聞。兒子田文先記得,1960年年初,香港舉辦“空中遊”,父母帶他們坐飛機環遊香港,飛機在雲層中随氣流升降,吓得兄弟姐妹們大呼小叫。田文先驚訝又感動:平時連坐巴士的錢都能省則省的父親,為了讓兒女增長見識,竟舍得花那麼多錢讓他們坐飛機。

15歲那年,田家炳念完中學二年級,玉瑚公去世。為減輕母親負擔,他放棄學業,結束短暫的求學之路,肩負起持家重任。母親繼續管理磚瓦廠的生産和家務,他負責廣泰興商鋪及對外往來事務。兩年時間,事業蒸蒸日上。

海外創業

大埔境内山多田少,糧食不能自給,工商業不發達,當地人謀生不易,多到海外打工。田家炳分析家鄉瓷土前景後,決定開發海外市場。

18歲那年,田家炳乘船前往越南早翁市,開始了海外創業的曆程。十幾個月後,他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田家炳離家時,日本已發動全面侵華戰争。1939年6月,日本侵略汕頭,田家炳往越南運瓷土的出海口被占領,運輸線被切斷,第一次創業結束。

遠在印尼的義兄田家烈在萬隆經營一家土雜洋貨商店,希望田家炳去照料生意,同其子田滄先經營商店,自己則準備回鄉。但田家烈未動身已染重病,田家炳初來乍到他便因病離世。田家炳隻好開始自學印尼語,經營洋雜貨和土特産。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争。1942年春,日軍占領了印尼,田家炳經商的地區被劃入戒備森嚴的軍事區,日軍限令華僑一個月之内必須撤出,而且不允許帶走任何财産。苦心積攢起來的财富沒法帶走,田家炳将現金一部分就地掩埋,一部分送給侄兒維持生活,兩手空空離開萬隆。

田家炳轉到印尼首都雅加達,去同宗族人田國璋創辦的一家五金廠打工。“當時市面的進口貨缺失不在話下,連印尼本國的制品也奇缺,可以說是投資工業的大好時機。”在田國璋和其他族人的援助下,1946年,超倫樹膠廠建成投産,田家炳開始第二次創業。他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再次得到印證,超倫樹膠廠成為印尼實業界的典範。

1951年,田家炳還清了全部貸款,并于次年創辦了南洋樹膠有限公司。1954年,他在日本考察PVC生産後,訂購了全套生産設備,對公司進行了徹底的技術改造,1956年正式進軍PVC薄膜生産領域。30多歲的田家炳成為印尼工業界的突出人物。

1958年,田家炳決定将蓬勃發展的印尼廠務留給侄輩管理,舉家遷往香港。他曾數次回憶那次“遷徙”:“我看到局面對華人越來越不利,華人随時會成為各派政治勢力鬥争的犧牲品。同時,我希望子女能夠接受中華文化的教育,但當時在印尼,根本沒有正規的華文教育。香港社會有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出入境、金融貿易都很自由,具備國際城市的基本條件。人民安全得到法律保障,生活習慣完全與内地一樣。經多方考慮,我決定全家移居香港。”香港人造革大王

1958年,田家炳一家來到香港。在陌生的城市裡,田家炳夫婦帶着9個孩子,擠在80平方米的房子中。

田家炳開始第三次創業,他計劃重操舊業,發展塑膠薄膜及人造革産業。

1960年秋,田氏塑膠廠在填海建成的土地上正式開業。投産第一年就榮獲“香港新産品獎”。田氏塑膠廠在香港站穩了腳跟,下遊加工業也如田家炳預料的那樣跟着發展,産品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塑膠業成為香港很大的出口行業。“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稱号自然落在了田家炳頭上。

幾十年來,田家炳和衆多企業家一樣經曆了許多考驗:1965年銀行風潮,1973年股市崩潰,1974年世界石油危機,1976年經濟衰退,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當同行經受不住沖擊紛紛倒閉的時候,田氏企業順利渡過難關,成為香港企業一塊不倒的金字招牌。

1982年,擁有巨額資産的田家炳從商海中隐退,把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共同管理,自己則專心于慈善事業。他捐出10多億元資産,成立“田家炳基金會”,成為少有的“職業慈善家”。

曾有人問田家炳為什麼要做教育,田家炳講了很多,最後說了4個字——“改革開放”。

在這之前,田家炳的慈善事業都在香港和台灣。1959年,他擔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機構博愛醫院的總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華人最大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總理,參與推動社會福利工作。他還成立了台灣田家炳文教基金會。“1977年看到這個變化,他感覺機會來了。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現在是時候去内地投資教育了。他每次做的決定都是和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相關聯的。”

“校長在哪裡”

對于校長和老師,田家炳十分尊重。在内地,學校剪彩都是領導參與,校長很少被安排位置,能夠擔任司儀已經非常難得。而田家炳每次都會問:“校長在哪裡?”不但給校長安排座位,還一定要校長上台參加剪彩。但看到學校施工圖中校長辦公室過大時,田家炳又會提出:“留出更多的空間給老師和學生。”

師範院校也是田家炳重點捐助的部分。他認為:“要辦好教育,必須要有好的老師。師範大學是培育教師的重要基地。”

1999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香港房地産市價較高峰期下跌過半。但田家炳居住的大宅外觀不俗,保養适宜。這套豪宅位于香港九龍塘高檔住宅區,面積超過700平方米,帶有遊泳池、私家花園和運動場等,田家炳在此已度過了37個生日。據地産公司估算,這套豪宅可賣超過5000萬港元。按照田家炳的計劃,這筆錢能夠資助20多所中學。為了恪守捐資承諾,他和家人商量後,決定賣掉房子。在洽談過程中,對方得知田家炳賣房是為了助學,還多付了300萬港元的房款,最終以5600萬港元成交。

80歲的田家炳将賣房所得款項全數捐資教育,自己則租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公寓,從窗戶還能望到之前的豪宅。

2005年,為增加資金擴大捐資規模,田家炳将13萬平方米、24層的田氏廣場售出,得款近3億港元,為數十所大學、中學提前付清捐款。

如今,國内39所師範大學裡面,都有一個“田家炳書院/學院”。類似的教學樓,在全國各地的大學裡面,共有90多棟,加上他捐建的中學166所、小學44所,田家炳因此被稱為“中國百校之父”。

(月兒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第23期,本刊節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