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個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大家也都見過這樣的朋友,雖然不看好宏觀經濟,但仍然會放開手腳大舉入市。
這種具備強大自信的股民,通常可以分為兩個流派:技術流和信息流。
技術流堅信從各種渠道學來的操作技術,尤其看重短線操作。他們通常業餘時間較多,可以全年無休地盯盤,在大盤走勢線出現某種獨特的形狀時,果斷出手交易。
在休盤時間,他們也孜孜不倦地收集、分析各種數據,從線條的形狀中解讀出行情。
然而,他們多數并不出彩的股市表現足以說明,真要做一個稱職的技術股神,光看K線圖并不合格,甚至不一定比通過占星預測股市靠譜多少。
2014年,羅切斯特大學教授諾維·馬克思在《金融學期刊》上發表論文,用實證方法肯定了行星相對位置、厄爾尼諾現象、全球平均氣溫和曼哈頓天氣對各種金融資産收益率的預測能力。
根據這位教授的研究,技術流似乎應當每天關注上海和深圳兩地的天氣情況。
相比于這種跨學科、國際化的炒股者,信息流要接地氣得多。
該流派的人物往往像古龍小說中的絕世高手一樣,藏匿于市井。他們可能是拉着小拖車在菜市場買菜的大媽,也可能是你某個在證券公司上班的小學同學。
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單純、最樸實的信任。談笑間,價值百億的内部信息已經被毫無保留地拱手送上。在這樣的推薦下,很難讓人懷疑買哪一隻股票能賠——跟着莊家買,肯定不會虧。
不過,股神們雖然在網絡段子中顯得荒唐可笑,但在股市外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并非蠢人,甚至讓周圍的人感到難以置信:他這麼精明的人怎麼也信這個?
答案是,我們在缺乏信息的情況下,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聰明才智。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斯文森教授早在1981年對161名美國司機進行了實驗,其中99%的被測者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優于平均值,但真實水平優于平均值的人數隻有一半。
雖然關于這個實驗争議頗多,但它的結論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炒股狂熱的原因——大量行為金融學研究表明,個人投資者由于信息和對金融市場理解的不足,更容易高估自己的風險控制能力,做出錯誤決策。
也就是說,人們傾向于高估自己的炒股能力,而低估股市可能帶來的風險。因此,人們對在股市賺錢有較高預期,所以就争先恐後入市了。
而且,市面上永遠不會缺少各路股神的成功事迹。這些事迹不斷鼓舞着散戶,使得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如果你是技術流股神,千萬不要瞧不上信息流股神:麻省理工學院的班納吉教授從理論上證明了,在某些情況下,當投資者都保持理性時,完全忽視個人判斷(比如對宏觀經濟的悲觀看法),而選擇“從衆”(投資股市),可能是個人收益最大化的選擇。
這正是廣大炒股大媽采取的策略。
(吳弘博摘自微信公衆号“大象公會”,辛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