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要在上午。紐約大學曾對26000個财報會議中的用詞做了語言分析,結果發現:上午開的電話會議,人們用詞更正面,情緒更好;下午開,用詞就會趨于負面。研究甚至發現,會議召開的時間,會影響第二天的股價。
如果想給人留下好印象,有事兒最好在上午說。人一天中的情緒變化分為三段:上午達到高峰,下午經曆低潮,晚上出現反彈。這個情緒變化是生理性的,所有人都是如此。
如果你是“夜貓子”,早上起得很晚,也建議調整作息,把高峰狀态調整到上午。否則,可能你處于最佳狀态時,同事卻已一臉倦态,協作效果也會欠佳。
如果有特殊的、需要投入最佳狀态的事,不妨放在周末。因為研究顯示:相對于工作日,總體上人們在周末的情緒會更好。
把需要保持大腦機警、集中思維的事,放在上午。比如做邏輯題、面試、做重大決策、參加數學考試。有一項針對小學生的研究發現:下午參加數學考試,學生的得分會變低,低到一學期有兩周沒來上課的水平。
把需要發散思維的事安排在下午。比如創造性的活動,需要靈感突發的工作,頭腦風暴、廣告創意……這些工作不太需要集中注意力,甚至混亂一點反而更好。
看病,最好在上午去。研究發現,醫療事故不是均勻分布在一天之中,醫生犯的大部分錯誤,發生在下午。而且統計顯示,醫護人員在下午洗手的次數比上午少了38%,更容易造成感染。
定時的“短休息”很重要。差不多工作近一小時,休息十來分鐘。出門散步、找人聊天、眺望遠方,都可以。看電影、玩手機等消耗認知力的活動,不叫休息,它們會讓你更累。
午睡不要超過25分鐘。睡眠是有慣性的,醒來後會長時間昏昏沉沉。但25分鐘内的小睡沒有睡眠慣性,醒來後馬上就很精神。據統計,下午2:55分是醫生最容易犯錯、交通事故高發的時間,小睡不妨安排在這個時間之前。
在人生大時間軸上,依然如此。決定做一件事時,要考慮的不僅是想法、情懷,更要思考現在是不是開始的時機。研究發現:在失業率10%的年份找工作,20年内平均每年要比失業率是6%時進入職場的人,少掙5000美元。
減少中間的倦怠。人們做事總是開始時很興奮,結束時很鄭重,中間比較放松。所以,最危險的恰恰是中間的倦怠期。不妨有意把中間當作一個提醒,反而可能迎來爆發。
或許你覺得,這些研究結果對你沒用。但處在協同網絡中,你怎麼保證它對别人同樣沒用?所以,請重視時機的力量。
(張秋偉摘自微信公衆号“羅輯思維”,喻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