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德培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2015年是中國經濟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指引下實現“走出去”發展的重要一年。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1-11月,我國境内投資者共對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598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對外投資1041.3億美元,同比增長16%。攻城略地必然引發鉛火争鳴,《日本經濟新聞》年底盤點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時就報道稱“迅速邁向大國的中國也在世界上引發摩擦”①。這些摩擦,有不同主義的政治考量、有不同主體的經濟盤算,也有不同文明的文化沖突。為了順利推進“走出去”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筆者認為,落實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的指示,創新中國故事跨國表達的捷徑,就是借助跨國并購帶動文化傳播,依仗文化傳播和跨國并購,通過跨國并購與文化傳播的雙輪驅動,實現經濟、文化齊頭并進走出去。
一、拉抻“可聽不聽”與“不得不聽”
市場份額顯示,美聯社、合衆社、路透社、法新社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主要信源。美屬傳媒集團控制着全球超過90%的新聞和75%的視頻節目制作;BBC、CNN裹挾着西方意識形态在全球範圍内無孔不入;好萊塢“鐵匣子中的美國價值觀”搶灘奪陸②……西方傳播機構占領着全球範圍的傳播市場、傳遞着他們認可的價值觀念、吞噬着國際傳播的商業利潤,傾斜的天平上,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故事,我們不得不聽;我們的聲音我們的故事,他們可聽不聽。
拉抻與挪移“可聽不聽”與“不得不聽”的聽說乾坤,目的就是平衡世界話語霸權。怎麼拉抻與挪移?以船炮改變格局的時代已經過去,以資本刷新格局的時代正在上演。近年來,中國資本在全球範圍内演繹的中國故事正拉抻和挪移着全球目光:參股摩根士丹利、入股力拓、三大石油巨頭百億美元海外出擊……面對中國資本,美國《财富》雜志以“中國買下全球”表達出外界的一片驚歎③。2015年,中國驚歎繼續上演:中國海航收購世界最大的行李處理公司瑞士國際空港服務、清華紫光入主全球第二大硬盤生産商美國西部數據、安邦保險收購排名全美第六的信保人壽……這些星光燦爛的跨國收購,如同交響樂舞台的指揮棒,隻要揮舞得當,便能持續聚焦全球目光、牽動媒體關注、導引輿論走向。
這些密集的經濟行為本身,關乎各國民生、股市、稅收、就業等各環節,在信息即是金錢、效率即是生命的當下,熟谙于此的歐美工商界及相關業态自然要把中國故事、中國聲音由“可聽不聽”向“不能不聽”轉化,此其一也。跨國公司進入當地市場帶來的生産關系的變化、企業文化的變化、融入本土的變化等,以及最終推動生産力革新的變化,既是中國故事海外篇章的一個個生動樣本,又是地緣經濟、合作經濟、共生經濟的一個個現實案例。在一條共生共競共赢的利益鍊條上,“可聽不聽”變成了“不可不聽”,此其二也。跨國收購行為尤其是控股性收購、全資性收購,必然伴生人才流動。換言之,中國資本到哪裡,中國人必然到哪裡。這些中國人的形象,便是中國形象的彩色縮影;這些中國人的聲音,便是中國聲音的生動釋放;這些中國人的故事,便是中國故事的鮮活诠釋,“可聽不聽”變成了“常聽長聽”。
這個穿破“可聽不聽”,刺透“不能不聽”,最後達到“常聽長聽”的光點,不是一個孤點。2015年1-11月,中國資本全球範圍153個國家和地區5985家境外企業的投資出擊,就是5985個光點,就是5985個中國聲音的直播間、插播站、發射塔。因此,鼓勵、助力并讓利,以推動中國資本、中國企業開放、自信地走出去,讓中國人體面、陽光地走出去,他們代表的中國好故事、中國好聲音,就能推動光點變多、光圈變大,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星火燎原!
二、平衡“你說我聽”與“我說你聽”
平衡“你說我聽”與“我說你聽”的聽說天平,目的是從國家主體、企業實體的宏觀、微觀兩個層面,推進文化交流、文化互動、文化融合,最終實現政治互信、經濟互助、利益互享。
從宏觀層面講,你說我聽與我說你卻不聽到我在說、你卻不願意聽我說、你卻不願意相信我說的最大弊病,就是拒絕平等的交流、阻斷可能的互信、失去共赢的基礎。後果相當嚴重:2005年6月,中海油準備全現金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一旦收購成功,優尼科的資源與中海油的市場相結合将會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由于意識形态的扭曲、互信的缺乏、溝通的失衡,美國衆議院以333比92票中止了此項收購;2007年9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危害美國政府信息安全”為由拒絕華為收購美國網絡設備公司3COM的計劃;2015年11月,澳大利亞政府以“違反國家利益”為由否決了中國兩家公司對該國牧場經營企業的收購……我們天天講共生共進共赢,但由于聲音的微弱、文化的差異、曆史的成見、互信的缺乏,我們走出去的步伐走得步履維艱。
基于傳播技巧、話語體系、技術手段的先天優勢,歐美傳媒像個麥霸,獨霸世界傳播舞台。我們手中雖然也有麥,但這把麥與大國地位、國際标準、現實需要等相比,仍“找不準站位、對不準頻道、發不準聲調、講不好故事”④。既然此麥不如彼麥,那就不妨通過投資收購分享彼麥,借彼麥上舞台。近年來,江蘇鳳凰傳媒收購美國出版國際有限公司股權,安徽時代出版全資收購波蘭馬爾沙維克集團,萬達集團并購全球第二大院線AMC,複星集團收購studio8(從事好萊塢電影大片的制作業務),百度收購日本原生廣告公司popIn等,就是在國家關于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指引下,中國文化企業通過入股國際出版、傳媒、影視、廣告類知名企業,祈望分享全球大麥、借以發出中國聲音、不斷講述中國故事、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具體步伐。新的一年裡,期待這個步伐邁得更勁、更闊、更穩。
從微觀層面講,在跨國并購中,“你說我聽”與“我說你聽”的平衡關乎企業生命。跨國并購講一個“七七定律”,70%的并購沒有實現期望的商業價值,而其中70%失敗于并購後的文化整合。如聯想集團副總裁喬健所言:“收購IBM之後,聯想在很長的時間都經曆着CultureShock(文化沖擊)。”
不同組織基于股權重構,試圖進行相互理解,應對相互差别,推進更好合作,這種文化融合非常複雜⑤。中國企業跨國并購往往是被外企的顯性價值或者合并收益所吸引,而要深度融合必須做好“你說我聽”與“我說你聽”的功課:并購之前,應通過專門團隊,對并購标的國家文化、企業曆史和發展戰略進行調查與分析,與當地銀行、稅務機構、法律機構進行接觸與溝通,預備文化軟實力整合的規劃與匹配。并購之後,要深入了解管理層的經營理念和員工的思維方式,努力化解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潛在沖突,不斷融合不同國家間員工的價值觀念與利益分歧,通過“你說我聽”與“我說你聽”的溝通交流,催生互信的心理勢能、激發互補的企業潛能、促成互利的發展動能,破解“七七魔咒”。
三、扭轉“自看自聽”為“人看人聽”
講中國好故事、傳中國好聲音與講好中國故事、傳好中國聲音之間的潛在邏輯,要求我們必須把握住講什麼才好與怎麼講得好的兩大要素,進而實現從“自看自聽”到“人看人聽”的理想狀态。總書記要求“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的要求背後,是對我們多年來在對外宣傳中自話自說、自看自聽、自得其樂、自鳴得意的深刻反思。
我們的孔子學院,多的是漢語文字的講授、東方哲學的傳習、中國禮儀的複寫;我們的跨國書展,無非經史子集、東方風土、中國味道;我們的舞台藝術,舞龍舞獅、京劇京戲、雜耍雜技;我們的燈會巡演,大鬧天宮、八仙過海、百鳥朝鳳等;輔之以中國曆史故事、人物群像等為文化内核的武術、剪紙、皮影、雕刻、瓷器……此文化特色果然能搶灘略地并所向歸化般占領他國文化市場?我們當年看西方文化、科學、藝術時的獵奇心理叫“看西洋景兒”,現在别人看我們是不是“看東洋景兒”?一味展示自己的特色,而不思索如何在特色展示中進行文化交融,不考慮如何在走出去的評價與反饋中進行傳播自省,不研究與探索他國文化走進來的方式與手段,則我之特色,必淪為他國受衆滿足“嘗鮮”“獵奇”心理的臨時之選,不能進入其經常進行文化享受的選擇序列。
一百年來,我們學習西方文化的勁頭,恰如當年的遣漢使、遣唐使般廢寝忘食的勁頭。西方社會現在看我們的眼光,看我們的經濟文化逐步崛起的飽含驕矜、自負、鄙夷、成見的眼光,亦如當年的天朝上邦看來華學習的東夷南蠻等的眼光。要改變這種固有的驕矜與成見,需要時間,需要隐忍,需要順勢退讓與趁勢作為。
這種隐忍、退讓、順趁,既是對競争對手的尊重禮讓,又是以時間拓空間——即便我們通過跨國并購實現大麥在手,擁有聚焦眼球的國際性傳媒、出版、影視、廣告平台,也要正确認識自身、努力還原自身、不斷完善自身:援引他國形象,以我之傳統技藝,表現彼之山水人物,激起彼之藝術興趣,打進彼之文化市場;借勢他國故事,尤其是選擇、編輯與強化能夠激發兩個國家或民族情感共鳴、友誼延續的善意故事,依托各自的文化基因,依據各異的藝術特色,不斷升騰想象空間,讓異彩紛呈的跨文化之花絢麗綻放;尊重他國精神,豐富我們走出去的文化内涵;同時不斷引入、彙攏、購買他國先進科技工藝,制作出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産品,最終實現從“自看自聽”的狹隘與自視中走出來,走向“好看好聽”、“愛看愛聽”、“共看共聽”,有效跨出走出去的文化步伐。
走出去發展之目的,是進一步尋求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利益空間,進一步赢得生存空間。這就必然引發威脅論。我們讓文化與經濟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雙輪驅動,核心即在演說我們曆史本善之基因、傳播我們和平崛起之理念、釋放我們和諧共生之聲音,推動互信互利互赢之合作。一夢中華,和禦天下!
「注釋」
①《日媒盤點中國企業海外收購:資金充裕但摩擦不斷》,參考消息網2016年1月03日。
②孟威:《全球視野下中國話語體系》,光明網2014年9月25日。
③黎史翔:《中國買家組團海外血拼》,《法制晚報》2012年1月26日。
④楊振武:《如何讓世界讀懂中國?》,人民網2015年7月1日。
⑤《促進“文化整合”創造成功共赢》,環球網2015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