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塑造良好大國形象的着力點

塑造良好大國形象的着力點

時間:2024-11-06 10:46:47

李建敏新華社對外部

2014年11月30日,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站到世界舞台中央》的文章,文中主要闡述了以下觀點:當大部分世界政治領導人都像無頭蒼蠅一樣時,習近平在世界舞台上的堅定表現很顯眼。習近平毫無疑問是一位政治家,一位非常能幹且意志堅定的戰略家。中國将成為什麼樣的大國還有待觀察。整體來講,中國的崛起對中國人民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但是中國仍需确保走一條可持續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國還有許多弱點,前方也還有許多挑戰。

誠然,中國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為世界關注的中心,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中國的真實形象與西方的主觀印象仍存在着“反差”,軟實力與硬實力相比還有“落差”。如何用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塑造好中國形象,是對外傳播工作者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要承擔的一項重大使命。

那麼,我們應該在國際上塑造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形象”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四個“大國形象”的概念,為我們開展對外傳播工作制定了更加清晰的目标。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曆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作為對外傳播一線采編人員,筆者拟結合對外報道實際淺析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塑造中國“大國形象”的幾個着力點。

一、中國制度與中國理論

這是西方輿論長期打着“民主”“自由”“人權”等旗号對我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産黨領導進行質疑、攻擊、抹黑的領域,對此,我們必須挺起腰杆、理直氣壯地予以反駁。各國有權根據各自國情選擇适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要在報道中通過各方面成就向外界展示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體建議:

1.通過每年的全國兩會、五年一次的黨代會、建黨95周年等重大政治會議和時間節點,集中宣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中國制度與理論,闡釋好它們的形成、内容、特點與優勢。

事實上,海外受衆已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些優勢所震撼了,如“集中力量辦大事”與“高效的決策能力與執行能力”。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中國政府迅速集中全社會力量投入到大規模的抗震救災行動中,給海外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新華社對此作了充分報道。2015年夏天,一位美國人拍下了他搭乘京滬高鐵時的精彩經曆,短視頻在網上發布後讓外國網友感到震驚并引發了他們對本國行政效率的“吐槽”。《環球時報》引述一位外國網友說:“在多倫多,政客們竟然為了修建一個5英裡長的地下隧道争吵了十多年!”

2.通過報道五大自治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友愛、民族文化傳承、宗教信仰自由等,展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色與優點。放眼世界,一些地區民族宗教矛盾與沖突不斷,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五大民族自治區蓬勃發展,各民族人民和諧相處、安居樂業,雖然個别地方發生過影響社會穩定的暴力事件,但這無法動搖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大局,無法動搖各族人民對于堅定維護民族團結、保持和諧發展的決心。我們在處理民族關系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上的成功實踐雖不敢說是完美的,但在世界範圍内也堪稱典範,值得我們去總結、去宣介,可借各自治區成立周年慶典、各民族慶祝傳統特色節日等時間節點集中加強對外報道。

3.事實勝于雄辯。通過持續報道世界認同的中國“經濟奇迹”,說明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正确性。什麼是事實?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是事實。學者張維為認為,中國迅速崛起的三十多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三十多年,也是中國模式形成的三十多年。中國加入了世界範圍内的制度競争,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還在完善之中,但其總體的成功毋庸置疑。這種成功的最好表現就是中國的迅速崛起,是中國多數人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中國多數民衆對國家前途的普遍樂觀。除了報道中國的經濟成就,我們還要在未來幾年更加關注中國的扶貧攻堅戰,黨中央提出要在五年内使全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何做?全世界都在看。

4.針對近年來海外輿論關注的反腐風暴,闡釋好這是中國共産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的必要舉措,這裡面沒有什麼“紙牌屋”。同時要持續做好法治中國建設報道。

5.解讀好“習近平政治經濟學”以及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如“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曾對内對外播發了“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的解讀稿件,相關對外報道還可以繼續深化。

二、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他還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隻要我們緊密團結,萬衆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鬥,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具體建議:

1.西方受衆普遍對小人物通過自己努力奮鬥而取得成功、實現夢想的故事感興趣,在中國這樣的事例也不少見,我們在對外報道中要注意挖掘這類富有人情味的個體故事,尤其是那些成功之後不忘回饋社會的“正能量”故事,從而以小見大地展現中國人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愛家愛國的集體群像。

2.挖掘世界知名中國企業的“品牌故事”。這些技術精、口碑佳、信譽好的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中國國際形象代言人”的角色。例如,如果一個外國人覺得他買的華為或者是小米手機用起來很不錯,自然他對中國的印象就會加分。筆者曾在多國采訪,對中國一些知名企業及其産品在海外的發展和影響力印象頗深。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筆者看到市區主要街道兩旁的路燈廣告牌上挂的都是華為公司的巨大标志;還有在多個國家,很多當地人的智能手機上都下載安裝了微信。

3.重大災難的對外報道中要充分挖掘“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故事。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多難興邦,這其中必然存在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上文提到,汶川地震救援體現了我們的制度優勢,其實它更體現了中國人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與精神力量。也就是在這次救援中,“志願者”大規模亮相,這一名詞正式為國人所熟知,2008年甚至被稱為“志願者元年”。此外,災難中的英雄主義無論對哪個國家的受衆來說都很引人注目,也很值得挖掘。

4.加強民族地區的日常報道,突出各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團結互助,突出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毋庸諱言,關于中國人身份認同,我們過去的對外報道更多集中在各民族平等層面,對于身份認同話題關注較少,應予以加強。

5.加強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宣介,并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中國機遇與中國方案

長期以來,國際上攻擊、抹黑、唱衰中國的論調一直沒有消停過,比如“中國威脅論”“中國不負責任論”“中國搭便車論”“中國崩潰論”等等,對此,我們應奮起迎戰,向海外大力說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中國機遇,并積極闡釋好我們關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改革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中國方案。具體建議:

1.當前對外經濟報道應着重圍繞經濟發展新常态、供給側改革、“十三五”規劃等關鍵詞向海外做好解釋說明,強調經濟轉型升級是中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要舉措,尤其要對權威的經濟數據進行深入解讀、先聲奪人地解讀,争取積極引導國際輿論,及時反駁唱衰論調,打消海外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與疑慮。

2.更多關注外企在華發展故事,讓他們現身說法,講述中國經濟發展帶給他們的機遇。例如,今年2月1日,法國雷諾在華首家工廠竣工投産,這是雷諾在中國經濟增幅放緩、汽車銷量下滑的大背景下進入中國的,那麼我們就可以深入挖掘相關故事,因為這個案例展示了外資對中國的信心。

3.以今年9月将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為重要契機,圍繞“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主題,大力宣介中方在創新增長方式、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等重點領域提供的中國方案,傳遞中國信心。

4.圍繞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亞投行、亞太自貿區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公共産品,傳播好中國方案帶來的中國機遇。這其中,“一帶一路”是我們報道重點之中的重點,這既是中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别克斯坦議會發表重要演講,全面總結“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取得的成果,并系統提出了下階段發展思路,表示中國願同沿線國家一道着力攜手打造“綠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指向的絲綢之路,這正是我們今後報道的指南。

5.圍繞中國倡導的正确義利觀、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政策、“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理念等,以我為主,加強議題設置,塑造中國良好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四、中國作用與中國貢獻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為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毫無疑問西方輿論對此要麼視而不見,要麼刻意曲解,這對中國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我們自己要大聲地把自己的作用和貢獻說出來。具體建議:

1.以習近平總書記等領導人出席重要外事活動、出訪活動和雙邊多邊國際活動等為契機,或以中國參與主辦的重要國際會議為契機,及時深入解讀我方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主張,傳播好中國聲音。例如,習近平2014年在蒙古國發表演講時說,中國願意為包括蒙古國在内的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這個表态非常值得我們深入解讀。又如,2015年9月27日,中國與聯合國婦女署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合作舉辦了全球婦女峰會,向世界闡述了中方在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方面的若幹主張。

2.大力報道中國治理霧霾、節能減排、推進生态文明建設、應對氣候變化、落實《巴黎協定》方面的舉措、作用與貢獻。

3.積極報道中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說話、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推動發展中國家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事例與舉措。例如,挖掘援非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4.充分報道中國為解決熱點和全球性問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與貢獻。例如,在2015年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習近平宣布中國加入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并組建8000人維和待命部隊等一系列重大舉措,這類新聞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5.在國際舞台曆史上曾被低估的中國作用、被淡忘的中國貢獻,其曆史的本來面貌應被恢複。例如中國通過立法确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要通過每年的紀念活動報道等回顧曆史,提醒世人中國曾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和自由事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

總而言之,樹立良好的中國國際形象和塑造四個“大國形象”需要對外傳播工作者付出長期的艱辛努力,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以上筆者圍繞“中國制度與中國理論”“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中國機遇與中國方案”“中國作用與中國貢獻”四個方面所闡述的報道建議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隻是筆者根據當前國際國内的新形勢所提出的一些“優先選項”,仍需在對外報道實踐中不斷更新完善。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