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帶來了國際社會新的利益博弈,如果沒有輿論上的保駕護航,“一帶一路”戰略在推進中将會遭遇更多麻煩。要改變這一現狀,應本着“從實效出發”、“努力形成合力”兩大原則,大力改進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建議盡快從五個方面實現轉變:
一是傳播主渠道要盡快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從當前傳播格局來看,既無可能、也無必要繼續謀求傳統媒體在國外的落地,要考慮以新媒體為基礎打造對外傳播的航母和矩陣。在繼續發揮國有外宣媒體的作用的同時,要充分調動重點新聞網站和民營互聯網企業進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積極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大幅度地向新媒體傾斜。
二是傳播内容要盡快從時政、文化為主向經濟為主轉變,大力發展經濟外宣。當前,外國人最欽佩中國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成就;最關注中國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機會。經濟發展成就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最堅實基礎。相對于時政、文化外宣,經濟外宣既能與海外受衆的切身利益相關聯,又容易超越意識形态的影響。因此要把經濟外宣作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核心環節來謀篇布局。要考慮把懂經濟的人才充實、交流到各級外宣工作崗位。
三是傳播方式要盡快從主要謀劃“我們講”向着力引導“别人講”轉變。讓“别人自己講”的實際效果遠遠大于“我們對别人講”。讓目标國家有影響力的媒體和記者、評論員、自媒體人、“網絡大V”來客觀、友好地報道中國事務,應是我們現階段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點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體相對于歐美國家媒體來說,他們對華的偏見要少一些,對中國的期望要多一些,這為做好他們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此,國際傳播能力資金的使用和評估要相應做出調整。要加大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記者交流、培訓、邀訪等活動。從某大學目前對外國記者進行的培訓項目來看,今年完成培訓的多名外國記者,都有了較強的中國情結,在報道中常常能體現中國立場。另外,西方一些國家的媒體常常在外國一些媒體人中物色特約撰稿人、特約評論員,久而久之,就成為西方媒體的代言人,即使在本國媒體發稿,也會自覺不自覺地體現西方立場。這一點特别值得我們借鑒。
四是傳播主體要盡快從媒體、政府為主向由企業、智庫、媒體組成的傳播綜合體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重點是要發揮“走出去”企業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美國為例,跨國企業一直是美國外宣的主力,中國每年大批記者赴美采訪,大都是由美國企業邀請的,盡管他們的目的是保障企業利益,但企業利益往往是與國家利益高度一緻的。過去,中國企業缺乏與國外記者打交道的動力和經驗,吃了不少虧。随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對國有企業的外宣工作,建議批準單獨的項目列支,不要都算入一般的企業接待費。要鼓勵企業支持媒體外宣工作,也要鼓勵媒體針對企業需求開展外宣,将兩者打造成利益共同體和項目實施綜合體。要鼓勵智庫多對外發聲,支持學者到重要國際論壇、會議上去發表演講,鼓勵他們接受外國記者采訪,并将傳播效果納入智庫評價體系中。建議從各大智庫中選定一批愛國、有學術造詣、有影響力、懂外語的學者,進行必要的國際傳播培訓,并為他們走向國際舞台提供便利條件。
五是對國外媒體合作要抓住新媒體發展機遇,盡快從稿件内容合作向資本層次合作轉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沿線亞洲國家的新媒體發展還相對落後,但作為發展趨勢不可逆轉。我們應抓住契機,借鑒當年國外資本投資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經驗,通過投資合作的形式,直接參與當地新媒體和新的互聯網應用的發展。應加快推動微信等互聯網應用占領國際市場,建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網信産業孵化器和風險投資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