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娜不久前成為中國媒體的焦點。她人生的大部分時光在中國度過,在這裡變成一位真正的中國女人。91歲,來華84年,她或許是在中國生活時間最長的俄羅斯人。
尼娜出生在蘇聯沃洛格達省瓦赫涅沃村,從戰争的硝煙中一路走來,她一生經曆了太多的生離死别和風風雨雨。老人未曾生育,收養了一兒一女。近30年來,她丈夫、女兒、女婿、兒子陸續去世,如今與兒媳共同生活。
春節前夕,記者來到淄博市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尼娜在此生活了66年。
從蘇聯到中國
7歲時,尼娜随父母從俄羅斯來到新疆伊犁。17歲那年,結識并嫁給了國民黨空軍地勤秘書劉春書。此後數年,尼娜随丈夫輾轉于中國各地,并在蘭州收養了第一個孩子。
和戰亂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尼娜經曆了很多生離死别,父母和哥哥都在戰亂中失散,不知所蹤。解放初期,尼娜随丈夫回到其山東老家,在淄博農村生活至今。
如今,“尼娜”對老人而言更像是一個小名。在這裡,她叫劉墨蘭——劉是姓,墨蘭是一種寓意高潔的蘭花。名字是丈夫特意給她取的。
尼娜會一口地道的淄博方言,也還記得簡單的俄語,甚至能用俄語準确地說出出生的蘇聯小村莊——瓦赫涅沃,但兒時記憶僅限于此。來中國後,她再也沒回過俄羅斯。
“幾十年沒講俄語,都快忘光了,”尼娜說,“我早就成了中國人,這裡就是我的家。我想,在俄羅斯很難找到親戚了。”
為愛癡狂
尼娜随丈夫回到山東後的務農生活既簡單又幸福。夫妻兩人“沒吵一回嘴,沒打一回架”,丈夫劉春書比她大20歲,總是讓着她。
劉春書既是尼娜的丈夫,也是她的老師。劉春書有文化,在村裡當過會計,後來又在學校教課,尼娜就跟着一群孩子學習漢語。放了學,丈夫還在家裡手把手教她認字寫字。
簡單又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後來,丈夫患病半身不遂,尼娜不離不棄照顧了他15年。“我老伴沒有牙了,飯菜咬不動,叫我給他嚼。我說你要不嫌髒,我就給嚼。”老人邊說邊樂。
為了給生病的丈夫解悶,尼娜還用幹苦力攢下的330元錢給老伴買了一台黑白電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電視絕對是一個稀罕物。
為增加收入,快60歲的尼娜四處找活,砸石頭、擡磚胚、縫衣服,甚至幹過推雞糞的活。那段時間,“我什麼活都幹過,也沒覺得有多苦。隻要幹點活,就能弄出吃的來”。
樂觀勤勞的歌手
在村裡人眼中,尼娜是一個勤快、要強而且開朗的人,遇到誰都樂呵呵的。
有人問尼娜長壽的秘訣,她總是說:“我沒啥秘訣,吃啥都行,就是愛幹活,不好生氣!
老人總是閑不住,以前種菜現在養雞,每隔三四天就騎着三輪車到村裡撿拾菜葉喂雞。
她說:“有人勸我去敬老院,我不想去,去那兒沒活幹,自己活動活動多好。”
尼娜樂觀的性格感染了每個人。在采訪中,她端茶倒水,削蘋果,不停往客人手裡塞吃的。或許正是閑不住的生活習慣,使老人能如此高壽。除了心髒有點小毛病,眼睛得了白内障之外,尼娜的身子骨還很硬朗。
除了幹活,唱歌幾乎成了尼娜唯一的愛好。從中國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蘇武牧羊》,到蘇聯歌曲《喀秋莎》《我們祖國多麼遼闊廣大》,老人張口就來,一首接着一首。
近年,陸續有俄羅斯人看望老人,老人每次都跟他們唱最喜歡的《喀秋莎》。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