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如何講好在華外國(裔)人士的故事

如何講好在華外國(裔)人士的故事

時間:2024-11-06 09:40:59

編者按:近年來,外國(裔)人士的涉華報道不僅成為對外報道的重要内容,也常常被海外媒體所關注。新華社關于在華俄裔老奶奶的報道被今日俄羅斯等對象國主流媒體高頻采用,本期通過分析這一案例,較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好涉外人物的對外報道。

近年來,随着中國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在華外國籍和外國裔人士規模大幅增加。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住在大陸并接受普查登記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超過102萬,其中外籍人員593,832人。這包括了在普查時在大陸居住三個月以上或能夠确定将居住三個月以上的外籍人員,但不包括出差、旅遊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外籍人員。

另一方面,中國于2004年出台《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近年來不斷放寬對外國人的居住和入境政策,吸引了更多海外人才。僅2016年中國公安部就向1576名外國人發放在華永久居留“綠卡”,增幅達163%。

如今,中國部分城市出現了類似華僑華人海外“唐人街”的阿拉伯人、非洲人聚居區。而随着中國對外經貿和人文交往的擴大,湧現出很多感人至深的涉外人物故事,與此同時,在華涉外案件或糾紛的概率也在增大。外國(裔)人士的涉華報道不僅成為我國媒體對外傳播的重要内容,也常常成為海外媒體報道焦點。令人遺憾的是,在習慣帶着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西方媒體筆下,在華外國(裔)人士要麼遭遇所謂不公正待遇或人權被侵犯,要麼受到所謂歧視甚至仇視。即使是對華友好國家如俄羅斯,一些标榜獨立、自由的媒體上也時常出現俄羅斯人在華遭受不公的報道。

春節前夕,新華社深入報道在華91歲俄羅斯裔老奶奶尼娜的傳奇故事,采用多語種文字、圖片、視頻進行全媒體融合呈現,真實細緻反映中俄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傳統友誼,被今日俄羅斯電視台、今日俄羅斯通訊社、俄外媒網、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等主流外媒幾乎全文采用,在中、英、俄海外社交媒體平台的點贊、評論、轉發量非常可觀。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網站的轉載文章超過了5000閱讀量。

故事在老人俄羅斯故鄉沃洛格達也引發巨大反響。不僅當地媒體紛紛轉載,數所中小學的孩子們還給尼娜老奶奶寫信,信中附上了老人出生村莊的照片,孩子們還給老人編織雞吉祥物。沃洛格達州州長奧列格·庫夫申尼科夫專門給尼娜寫了一封慰問信。州長還在其社交賬戶上留言感謝新華社報道,并承諾尋找老人親屬。州長辦公室聯系上新華社,請求新華社幫助他們将信件和禮物送達尼娜。

尼娜故事既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成功案例,也是貼近海外受衆、反應民間交往的典型案例,為我們做好涉外人物的對外報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選擇典型故事和合适時機抓住海外受衆興趣點

尼娜故事之所以能在俄語國家引起廣泛關注,首先在于這一人物的獨特性及其經曆的傳奇性,引發了海外受衆強烈情感共鳴。俄羅斯不少網民就用“令人稱奇”“非同尋常”等詞語來表達對尼娜故事的觀感。

1月初,新華社記者獲悉相關線索。按照常規操作方式,新華社可以根據已掌握的材料簡單編譯成外文稿,最多要求地方分社補充采訪。但記者判斷,尼娜故事很具傳奇色彩,老人又會一些俄語,喜歡唱俄語歌曲,加上老人如此高壽,人生經曆必定豐富,很多動人故事值得深入挖掘。

采訪結果證實了我們的判斷,老人經曆的故事性、新聞性天然融為一體。記者深入采訪後得知,尼娜出生在蘇聯農村,七歲時随父母遷至中國,17歲時嫁給一名國民黨軍官。解放後随丈夫回到山東淄博老家,始終不離不棄。這是内容豐富、可讀性強、充滿曆史滄桑感同時又能以小見大折射中俄民衆友好交往曆史的人物故事。

為進一步擴大傳播效果,稿件充分利用中國春節這一時間元素。外國(裔)人士在華如何過春節,曆來受到海外受衆的關注。稿件獲得的廣泛傳播效果也證明,“春節”因素在傳播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沃洛格達州中小學生和州長給尼娜老人寫信的重要初衷就是祝福老人春節快樂。

不回避不誇大藝術地傳遞正能量

在報道人物故事時,容易犯的錯誤是為了凸顯所謂主題意義進行生硬地拔高。報道尼娜故事時,記者特别注意保持故事的原汁原味和人情味。尼娜一生的經曆雖然并不蕩氣回腸,與波瀾壯闊也無緣,但作為俄羅斯裔外鄉人,近90年時光背井離鄉,其經曆已足夠傳奇。加上其丈夫的國軍身份,她本人沒有生育子女、領養一兒一女等因素,使得故事多了很多有看頭的東西。對此我們沒有刻意回避,都一一還原以求真實。

尼娜目前的生活狀态是海外受衆最為關心的内容。此前,部分網絡媒體報道說老人靠“撿垃圾”為生,對此記者曾擔心對外報道會引發“不良”海外反應。但在經過細緻深入的采訪後,記者得出的結論是:老人對生活非常知足,當地政府為老人提供了各類補助,家屬也用心照顧。老人生活并不潦倒,撿拾菜葉是為了喂雞,這是老人多年來養成的節儉習慣和鍛煉身體習慣。了解到這些之後,記者還原了事實真相,同時也沒有吝啬筆墨,詳細報道了當地政府對老人救助情況。當地政府因此特意來函感謝記者傳播正能量,有力促進了基層政府工作。

在後續跟進報道的時候,我們的報道指出當地政府承諾照顧好尼娜晚年生活,同時也特意強調,當地政府沒有因為尼娜的特殊身份厚此薄彼。實際上,民政部門對所有類似的高齡老人都一視同仁。新華社借助尼娜故事,向海外受衆展現中國基層政府民政工作的細緻和有效,起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

細節體現真實精心編輯打造

好看的人物故事必然靠細節取勝,涉外人物故事尤其如此,必須适應海外受衆閱讀習慣,抓住各種細節,體現人物性格品質和精神風貌。往往某一個細節就能打動外媒和外國受衆。

在這些細節中,常常有一些符号性的東西可以提升稿件貼近性和被接受度。具體到尼娜故事報道上,就是她身上的“俄羅斯特征”,比如她雖然無法用俄語順暢交流,但還會說簡單句子、寫簡單詞語;她還熟知兒時的俄語歌曲;如今還偶爾有俄羅斯人來看望她……

記者采訪時,特别注意引導老人多講述人生經曆的細節,例如“為癱瘓的丈夫嚼飯”“推雞糞賺錢為丈夫買電視”“做白内障手術被剃掉眉毛”。記者還利用語言優勢,幫助尼娜重溫俄語,出乎意料的是,老人最終用俄語寫下名字、出生的蘇聯村莊,還說出了母親的俄文名字,并興緻勃勃地唱了好幾首俄文和中文歌。這些内容,恰恰是俄羅斯媒體和俄羅斯受衆最感興趣的東西,俄媒體在轉載時基本原封不動引用了這些細節。例如,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稿件就寫道:“尼娜在童年時離開俄羅斯故鄉,如今把她和祖國聯系起來的,隻有零碎的記憶和喜愛的俄語歌曲,如《喀秋莎》。”

有了豐富的細節,記者還在寫作和編輯上苦下功夫。例如,在對待各語種稿件時,根據受衆對象的不同,運用不同的寫作方法,對細節的取舍也各不相同:對外中文稿件中,用了較多隐喻和抒情,俄文稿件則平鋪直叙,而英文稿件增加了“不知普京是誰”等細節。

再比如,中、英、俄文字稿根據受衆閱讀習慣和興趣點分别進行精編。以标題為例,三個語種的标題分别是“‘喀秋莎’在中國——九旬俄羅斯老人的傳奇人生”“90歲的尼娜:中國的俄羅斯老奶奶”“俄羅斯老奶奶的中國心:84年在華生活将其變成中國大娘”。再以小标題為例,中文稿拟定的四個小标題是“生于亂世緣定中國”“為愛相守癡心不改”“樂觀開朗以歌為伴”“晚年幸福終老山東”,而俄文小标題分别是“從蘇聯到中國”“為愛癡狂”“樂觀勤勞的歌手”“被愛包圍的晚年生活”。新華社外國專家卡佳表示,她本人非常喜歡俄文題目和小标題,從中可以看出稿件作者下了不少功夫。

全媒融合和多元展示放大傳播效果

尼娜故事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科學組織全媒體融合報道,并通過傳統和新媒體線路以及海外社交媒體平台精準推送文、圖、視頻集成稿件,并根據反饋持續報道,有效放大傳播效果和影響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分别制作中、英、俄三語種視頻,其中俄文視頻配文圖播發的情況并不多見。

在完成稿件制作之後,精準推送就成為影響稿件傳播效果的關鍵。中、英、俄三語種都實現傳統文字線路、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中、英、俄社交媒體平台的同步推送。特别是俄羅斯社交平台VK反響熱烈,數小時内獲得數百點贊,引發俄網友熱烈讨論。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