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五年來,中國減少貧困人口6800多萬,這相當于每年脫貧1000多萬人,每月脫貧100多萬人,每天脫貧3萬多人。在長期實踐中,中國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成功走出了一條以經濟發展為帶動力量,以開發扶貧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如何将中國扶貧這一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有效傳播給海外讀者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選取中外媒體近期關于中國扶貧有代表性的報道進行比較分析,探讨如何提升中國扶貧新聞對外報道的有效性。
舉世矚目,全球贊譽
中國在扶貧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僅推動自身人權事業的發展,也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赢得了全球贊譽。一份世界銀行最新發表的對全球減貧工作為期一年的調查報告寫道,中國在過去25年來開展了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和最迅速的減貧工作。2017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中國的扶貧工作這樣評價: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十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外媒對于中國扶貧的報道都高度評價中國的減貧成果,稱中國減貧在世界曆史上樹立了裡程碑。美國新聞雜志《行政情報評論》認為,消除貧困是人類長期以來的重大任務,卻總是被認為是烏托邦式的夢想。對于中國而言,這個夢想正在成為現實。《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稱,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最主要的成就之一,中國的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到3.1%。過去5年,中國每天有3.7萬人脫離貧困線,5年脫貧人口數量超過6850萬。
美國石英财經網站刊登題為《中國的脫貧之路再也無法被一個國家大規模複制》的文章,解碼中國“脫貧奇迹”。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的文章報道,自改革開放以來,扶貧成就一直是中國的驕傲。在短短數十年裡,中國扶貧史成為世界反貧困史上的奇迹。美國數字商業新聞網站Quartz的文章則認為,中國在減貧方面做出了令人驚訝的亮眼成績。因此,不少國家或研究機構把目光投向東方,希望向中國學習如何消除貧困。
美國《赫芬頓郵報》報道稱,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歸功于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津巴布韋《先驅報》在《扶貧:來自中國的經驗》一文中說,非洲國家正深陷貧困泥潭,而中國有可供學習的扶貧經驗,中國非同尋常的扶貧戰略被盛贊為全世界最佳範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隻要齊心協力,任何國家都能成功扶貧。這種精神也是非洲國家所需要的。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在題為《中國宏大的脫貧攻堅》中報道,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中國已有8億人擺脫了貧困,大大降低了全球貧困人口數量,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俄新社近日發表的《中國很快将沒有窮人》一文稱贊中國扶貧成效顯著。文章說,中國在脫貧方面創造了世界紀錄,近30年來,那裡有7億人擺脫了貧困。中國已經設定目标,在2020年前把處在國家貧困線以下的人數變成零。文章指出,消除貧困與社會制度問題的關系由來已久。就目前來看,“市場看不見的手”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不僅看不見,甚至常常是無力的。而中國證明,成績需要實實在在地幹出來,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師去最貧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給鄉村貧困民衆送去更多高産的種子和牲畜。
見人見事,多講故事
縱覽外媒對中國扶貧事業的報道,不難看出,外媒大都通過鮮活的故事來表達對中國扶貧攻堅的認識和思考,而非僅僅羅列中國的脫貧政策和脫貧人數。正如《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所說,我們經常忽視一個讀者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讓它有趣一點。這些外媒的報道從電商扶貧、東西部協作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旅遊扶貧、生态扶貧、國際合作等多個角度講述中國的扶貧故事。
新加坡《聯合早報》一篇題為《幹部:廣播與政策齊施協助農民脫貧》的文章聚焦重慶市奉節縣平安鄉的扶貧故事。當地村民接受的信息少,害怕新事物,為此當地扶貧幹部除了每天三次定時播放“扶貧廣播”推動思想轉變,也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辣椒種植鼓勵農民擺脫貧困。
英國BBC的文章《習近平的足球夢與甘肅小孩的脫貧夢》不僅是篇精彩的人物故事,更是反映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新穎角度。通過報道甘肅山區中連川小學已經向中國的頂級足球學校輸送了六名孩子,不僅能在中國職業足球聯賽中踢球,甚至還能到英格蘭的阿森納足球俱樂部接受訓練。這篇在脫貧攻堅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亮點在于這個學校脫貧的實現途徑是足球夢想。文章将中連川小學的學生和校長兩個人的心路曆程交織在一起,讓讀者感受到夢想和支持的力量,打動人心。
新華社對外部的一篇《農民畫畫:中國式創新扶貧》的扶貧對外報道的選題也很特别,将農民與油畫兩個看似很遙遠的概念關聯起來,主線清晰,細節豐富,引語生動,描寫有趣,語言平實流暢,聞不到宣傳味兒,又将國家精準扶貧對農民的影響潤物細無聲地躍然紙上。
由此可見,我們的扶貧對外報道在報道中國的扶貧攻堅成就的時候,要經常向海外讀者講述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展現許多有意思的小人物。人物無論大小,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也總是生動的,能讓海外讀者産生共鳴。因為人類有着共同的情感,世界上沒有人願意過那麼艱苦的生活,大家都想讓後代、讓家人吃飽飯。所以“扶貧”這個概念對于海外讀者是很好理解的,就是為了給後代人帶來更好的機會。而且随着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經典扶貧故事湧現出來,也為其他國家,特别是發展中國家的扶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方案”,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看到、看懂中國的減貧事業,并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給更多人聽,讓更多海外人士有機會覓得中國破解貧困這一人類共同挑戰的“金鑰匙”。
聚焦戰略,精心策劃
除了講好中國扶貧故事,我們的扶貧對外報道還要圍繞海外論調,加強策劃,主動設置議題,積極回應。《紐約時報》曾針對甯夏廟廟湖村“西海固”移民安置發表了長篇報道《無望的遷徙:中國的“生态移民”》。該文大肆抹黑中國的扶貧搬遷政策,竟然将政府為移民高标準建造的安置小區稱為“難民營”,西海固農民的土磚房稱為“皇宮”。面對這樣的報道,既是我們的挑戰,也是我們主動設置議題,回應外媒質疑的關鍵時機。我們必須承認,移民的生活、就業困難客觀存在,移民并非一搬遷就脫貧,這是一個逐步改善的過程。一方面,我們應該将廣大移民奮鬥的過程和中國政府扶貧的努力展現給海外讀者,另一方面在指出問題的同時延伸出去,解決問題,展現中國政府改善移民生産生活條件所做的舉措,如何讓廣大移民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行者,而不是拖後腿的人。
在回應外媒質疑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聚焦中國扶貧攻堅戰略,深刻理解中國“精準扶貧”的特點和内涵,以及戰略出台的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同時,還要熟悉目前國際社會對貧困問題的解決思路和關注點,主動對接、融入國際話語體系,這樣才能在話題選擇、議題設置方面遊刃有餘。利用重大時間節點,用中央戰略在各地的鮮活實踐和經典案例,向海外闡述中國脫貧攻堅的世界意義,講述13億人共同進入現代化,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對人類和世界的重大貢獻,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展現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全球意義。
新華社對外部所策劃的一系列扶貧對外報道的選題積極主動回應外媒質疑,并展現了中國扶貧攻堅波瀾壯闊的畫卷。稿件《中國貧困地區群衆直接參與國家重大生态工程》通過講述中國把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态環境相結合,緻力推進綠色扶貧,回應國際社會對我生态問題的質疑。《中國窮鄉僻壤在希望與鄉愁間抉擇》通過雲南在易地扶貧搬遷中的小故事,正面回應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展現中國政府充分尊重村民意願、民族和宗教習慣,注意保護生态等,其目的是為了讓更多貧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讓他們生活在櫥窗裡作為供外界觀看的所謂“田園牧歌式”生活。
《冬天的故事:走進藏北牧民家》報道了記者在天寒地凍的隆冬走進藏北高寒草原上的牧人冬季聚居點,用見聞式、體驗式的表現手法,闡釋中國政府實施的牧民定居點工程,給生存條件異常艱辛的藏族牧民帶來了溫暖,并随之帶來了醫療、教育、養老、慈善等一系列作為幸福基石的民生保障。報道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回應了境外對于此項工程的片面、不實言論。《嚴懲腐敗:中共扶貧的重大任務》報道了各級紀檢檢查機關以扶貧領域執紀監督為抓手,嚴查發生在這一領域的腐敗問題,點明扶貧領域反腐實際上是全面從嚴治黨在扶貧領域的延伸,回應外媒對于中國扶貧有效性的質疑。
對外報道《中國實施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扶貧遷徙》主要講述了自2016年至2020年約1000萬貧困人口将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告别世代生活的貧瘠大山,遠離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是一次足以改寫曆史的大遷徙。《從貧窮到小康,中國人的千年願景正在成真》主要通過古今對比和脫貧老百姓的現身說法,“潤物細無聲”地表達“隻有共産黨才有新中國”,從而确立全面脫貧在中國曆史方位以及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中的坐标。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