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在問卷調查中,通過自主設計問卷,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從高校網絡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技術層面、傳播層面、保障層面五個維度入手,面向17個省市的59所高校開展調查,調查樣本覆蓋985、211、普通本科、高職高專4種學校類型。其中985或211學校29所,普通本科學校24所,高職高專6所。對調研數據,本研究使用Excel建立數據庫,導入SPSS23.0進行統計分析。
實地走訪了教育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高校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七所高校,調研提綱主要圍繞網絡精神文化建設、組織機構、隊伍建設、激勵評價、内容建設、網絡文化品牌、校園網絡輿情建設管理的經驗做法、學校官方公衆平台及管理模式、目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中存在的瓶頸和困難等方面進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确要求:“加強和改進網絡内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規範有序進行”。為了進一步了解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的具體情況,探索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問卷調查17省59所高校,走訪調研7所教育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高校,分析目前我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方面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人員隊伍配備不齊、激勵機制不健全、對學生網絡行為管理不到位。同時,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結合試點高校的實際經驗,從高校重視、隊伍建設和硬件支持、保障機制、網絡行為管理體系四方面進行了對策分析。
高校在網絡文化建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課題對59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并結合實地走訪的教育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高校的實際情況,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在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方面基本都有相對規範的管理和建設機制,部分學校配備了專職的工作隊伍和工作人員,對繁榮校園文化、規範高校的網絡文化環境具有積極作用。但是,調研結果同樣顯示,部分高校在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網絡文化建設隊伍人員配備不齊全,全校大格局尚未形成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各高校要“推進網絡建設、網絡管理和網絡評論隊伍建設”,“形成每校不少于20人的網絡評論員隊伍”。但是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的隊伍配備狀況不佳,對于網絡文化建設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制約。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59所學校中有12所學校沒有承擔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專職人員,比例達到20.3%。在設有專職人員的高校之中,有20所學校的專職人員在5人及以下,14所學校的專職人員在6至10人,僅13所學校的專職人員在10人以上,參見表1。
據試點高校實地調研,大部分高校盡管能夠做到将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部門實體化,但是學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隊伍人員以兼職為主,配備的專職工作人員不足,不能為機構運轉、人員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人财物的缺乏,導緻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難以可持續發展,所做工作與學生接受程度存在差距。
在學校網絡評論員隊伍方面,教育部試點高校均有較為健全的網絡評論員隊伍,但是問卷調查中的59所高校中,有29所學校沒有網絡評論員隊伍,占49.2%;1所學校雖然有網絡評論員隊伍,但是沒有實際開展過工作;22所學校嘗試性開展了工作。有7所學校有效開展了工作,比例僅占11.9%,參見表2。
在調研中還發現,如何明确網絡文化建設管理部門,統一協調全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人員,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是尚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2.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激勵機制不健全,優秀網絡文章少,主流網站關注度低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明确指出“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優秀網絡文章在科研成果統計、職務職稱評聘方面的認定機制。”通過調查發現,盡管少數高校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但是并沒有取得特别實質性的進展。
在通過問卷方式調查的59所高校中,關于是否将優秀網絡文章納入科研成果統計、列為職務(職稱)的評聘條件中,52所學校沒有相關方案,達到88.1%,有7所學校有方案,僅占11.9%,參見表3。關于學校是否将網絡文化育人工作情況列為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先進人物評選條件方面,52所學校沒有相關方案,占88.1%,7所學校有方案,占11.9%。其中,隻有兩所高校同時具備以上兩點激勵機制,參見表4。
在對試點高校的實地調研中,發現雖然中國傳媒大學等部分試點高校已經針對優秀網絡文章設立了稿酬獎勵機制,但在将優秀網絡文章納入科研成果統計、職務職稱評聘條件方面,大部分試點高校表示難以落實。現有科研成果認定評價制度隻認可具有統一刊号的刊物,網絡文章由于沒有類似刊号的“身份”而被拒之門外,這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網絡文化建設人員、特别是專家學者撰寫網絡文章的積極性。
3.學生網絡行為管理機制不健全、輿情引導不到位
通過調查分析不難發現,當前高校對于學生上網行為的管理和引導力度不足。在問卷調查中,關于學校是否對學生上網行為進行管理中,有28所學校表示未對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管理,占47.5%,占調查高校的近一半,參見表5。
關于學校是否有“網瘾學生”預警機制問題,52所學校沒有,占88.1%,7所學校表示有預警,僅占被調查學校的11.9%,參見表6。
關于學校是否已制定學生網絡行為規範中,有23所學校暫無學生網絡行為規範,比例達到39%;16所學校有學生網絡行為規範,但在學校學生違紀處理辦法中尚無相應條款,占27.1%;僅有20所學校有學生網絡行為規範,且在學校學生違紀處理辦法中有相應條款,比例隻有33.9%,參見表7。
試點高校調研結果顯示,各高校均有本校的網絡行為及事件處理辦法,但除中國傳媒大學有專門的監控平台外,大部分高校均處于輿情監控階段。輿情危機的處置,多以宣傳部牽頭,但均未形成方案性文件,學校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和網絡輿情應對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可見,目前高校對學生網絡行為的約束制度不夠完善,對于網絡行為的管理不到位。
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分析目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結合教育部試點高校的實際經驗,按照國家有關文件的要求,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方面的對策和建議如下:
1.高度重視網絡文化建設管理工作
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對高校師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産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高校在新形勢下,也必須将網絡教育管理工作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目前,教育部首批試點高校都已經成立了“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領導小組”,由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親自擔任組長。各高校網絡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和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制訂了相應的管理規定和管理制度,部分高校設立了學校規劃、院系(部門)管理、專人負責的三級管理體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需要學校高度重視,各高校需按照相關要求,建立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辦公室或相應部門,并在其統籌協調下,從管理模式、工作機制、内容生産、隊伍建設、課題研究等方面入手,形成規範化、體系化的工作格局。
2.加強隊伍保障和培訓支持
高校網絡建設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和發展,需要強有力的隊伍保障和硬件支持。教育部首批試點高校都已經設立了專門的網絡文化建設辦公室(或網絡信息管理辦公室),聘請了專職工作人員,專兼職工作人員相結合,負責全校的網絡文化建設、輿情管理、網上宣傳、輿論引導等。同時在經費支持方面,試點高校每年均有部分專項經費用于學校的網絡文化辦公室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等,對學校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供了制度和經費支持。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需要圍繞網絡工作隊伍建設,立足全員育人,統籌推進網絡建設、網絡監管、網絡管理、網絡評論、網絡研究隊伍建設,實現專人專崗專責。同時也要加強隊伍培養培訓,增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幹部隊伍的信息技術應用和網絡突發事件應對管理能力。
3.建立健全激勵評價機制
目前,教育部試點高校均有學生記者隊伍、網絡評論員及通訊員隊伍,并由專業教師、輔導員、政工幹部、學生幹部等組成了網絡宣傳隊伍,能夠加強網絡輿論監管,發出正面聲音。但網絡評論員中專家學者較少甚至沒有,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也就導緻了優秀網絡文章少、紅色網站或主流網站的關注度低。
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應圍繞網絡工作機制建設,要着力健全激勵評價機制,激發調動廣大師生在網絡上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内生動力,積極推動将優秀網絡文章等網絡文化作品納入科研成果統計,列為職務職稱評審條件,作為評獎評優依據,建議教育部牽頭制定優秀網絡文章認定機制及辦法,實行以影響力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為優秀網絡文章納入科研成果認定鋪平道路,以此激發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多寫、多發優秀網絡文章,倡導網絡主旋律。
4.建立網絡輿論管理體系
在教育部試點的各高校均有本校的輿情監控及處理辦法,對于網絡輿論監管、網絡突發事件的處置等方面基本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機制。高校面對網絡突發事件,能否立即啟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妥善處理公共危機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對學校聲譽造成的不良影響,并通過媒體客觀公正的報道、澄清事實,尤為關鍵。但除個别高校有學校自有的網絡信息及網絡行為管理平台外,大部分高校均處于輿情監控階段。
其他高校應該學習試點高校的網絡事件管理機制,制定各自學校的管理辦法,指定牽頭單位和管理單位,統籌相關部門,開展輿情工作,如果條件允許的高校,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輿情監管平台,引領網絡正面宣傳。
目前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管理工作還需要各高校群策群力,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機制,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育人環境,真正維護高校網絡文化信息安全。
(作者單位為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