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信息技術實現差異化需要不斷創新

信息技術實現差異化需要不斷創新

時間:2024-11-06 07:03:12

信息技術已經開始交付一些直接對應于高等教育最重要戰略的服務,包括學生成就、經濟負擔能力、卓越的教學和科研、分析等。這些差異化活動都是創新,需要新的投入。

編者按

2016年1月,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會(EDUCAUSE)評選出了2016年的高等教育年度十大IT議題及戰略技術。這些議題反映了如下三個類型:抛棄(Divest)、再投入(Reinvest)和差異化(Differentiate)。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對“抛棄”和“再投入”類型的議題進行了詳細分析,本期将對“差異化”類型的四個議題進行闡述,IT組織必須區分“差别”和“差異化”才能實現價值。

2016年的十大議題中有四個反映了高等教育業界在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差異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包括優化教育技術、學生成就技術、商業智能和分析以及電子學習(E-learning)與在線教育。

密歇根大學圖書館館長、主管數字教育與創新的副教務長JamesHilton預測說:“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多元化壓力,在今後五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内,通過采取差異化做法将會有所緩解。”信息技術已經開始交付一些直接對應于高等教育最重要戰略的服務,包括學生成就、經濟負擔能力、卓越的教學和科研、分析等。這些差異化活動都是創新,需要新的投入。

“差異化”所依賴的基礎是“抛棄”和“再投入”。通過提升IT組織運作的效率,“抛棄”為“差異化”鋪平了道路;IT組織能夠實施所需的簡化、集成和新流程,并且能夠通過在某些領域實現節約而将盈餘部署到其他領域以支持差異化。“再投入”加強了組織和技術的基礎,這正是成功的創新所依賴的。

優化教育技術

與教師和學術領導合作,理解和支持教育創新,變革并優化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包括認識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水平。

當前的大學教室和教學方法看起來和十年前差别很大。幾乎每所高校都支持一系列核心教育技術(如學習管理系統LMS,信息技術增強的空間,混合式教學課程),并且大多數的教師都在采用這些技術。

創新來自于對具體問題的回應。通過考察那些利用技術來解決的問題和挑戰,最有用的教育技術創新才能被找到。這些教學和學習技術以及其他的一些類似技術的影響需要進行評估和分享,以确保教育技術不僅确實有效,而且會持續繁榮和演進。優化教學技術這一議題實際上并不是關于技術層面的,而是在于如何理解中學後教育教學這一個複雜系統并在其中開展工作。它關系到理解從宏觀(學校、學科)層次到微觀(課程、模塊、課時)層次的學習目标,也關系到下列促進學習的因素:強化和改善關系(教師、學生和輔導員之間),傳遞适切和有吸引力的内容,支持積極的學生學習,以及幫助學生理解和聚焦于優先事項。

優化教學技術還在于理解在一個特定具體的校園中,教師們所提供的卓越的教學、服務、合作和支持是否得到了回報以及獲得了怎樣的回報,還有他們這樣做的動力是什麼。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激勵因素是有明确的指标和證據說明學生受益于信息技術。教師同樣希望能幫助将信息技術結合到課程中去(如圖1所示)。

初次接觸某項技術時,許多教師都會青睐它,但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在學習環境中嘗試一項新技術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讓教師準确和簡單地認識到所用技術方法的實際效果,是否确實加強了學習,是否可以改進方法以及如何改進讓它更加有效。如果缺乏證據證明存在有效影響,大多數教師不會有在教學中應用新技術的動力。即使許多教師有動力,在缺乏技術支持的情況下也會陷于掙紮奮鬥的困境。對于教學設計的(技術)支持是将技術優化到合理的應用水平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

最後,擴大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不是改進教學的最好方法。學生明确表示信息技術強化的學習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以完全在線課程形式體現的、信息技術主導的學習,其效果卻并非如此:61%的學生稱在包含在線環節的課程中學習效果最好;18%的傾向于選擇以在線為主的課程;隻有9%的學生在完全在線課程中學習效果最好。不同的技術應用方式和水平适用于不同的學校使命、教師個體和學生個體。理想狀态下,求學者應當尋找最适宜他們的教師和學校,并且教師和學校會幫助學生做出選擇。在這種狀态下,IT領導者的角色是推動對各種可能情況的認識,以及在執行中達到卓越。學術領導者和教學人員,而不是IT專業人員,應該決定教學上的和使命驅動的優先事項。所有的相關者,包括IT領導者、學者、輔導員、學生,在解決方案上進行合作,才是最有效的做法。

建議

1.采取能增進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教師和教師之間相互關系的措施(不要以技術為起點)。取得以下集體認同:增進關系會引發學習;特定的實踐做法會增進關系;特定的技術方法可以促進這些措施發揮作用。

2.考慮教師們如何組織和創造适切的内容(以及與圖書館合作進行這項工作)。然後,通過開放教育資源(OERs)、視頻、模拟和其他資源的方式,為教師組織、創造這些内容和開放獲取提供便利。取得如下集體認同:适切的内容引發學習并支持學習;組織和創建這種内容涉及到特定的一些流程;特定的技術方法、服務和支持能夠為這些流程提供輔助。

3.在教室内外增進學生的積極參與。理解大腦如何工作(如在講授中使用10分鐘的時間塊)以及如何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取得如下集體認同:學生的活躍參與促進學習;特定的實踐做法會增強學生的活躍參與;特定的技術方法可以促使這些實踐方法發揮作用。

4.保持學生專心、投入、熱衷、堅持。取得如下集體認同:熱衷和堅持的學生更可能是用功學習(并完成課業)的;特定的實踐做法可以提高熱衷和堅持程度;特定的技術方法可以促使這些實踐方法發揮作用。

5.與其他的服務單位、教師事務和行政組織合作,以定義(學習目标)和清點(在強化教學關系/社群,組織和創造适切内容,促進活躍學習,提高學生熱衷和堅持學習程度等方面有效的實踐做法);确定現有實踐做法和當前及預期的工具、服務、支持之間的關聯;探查有關新的實踐做法的想法;引領和評估新的方法和服務,對于不同學科或許有不同的方式。注意不要過度(比如提供太多不同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達成提供一個(有望靈活的)标準方案的用意。

6.深入教師群體中并密切聯系現有的(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專業技能,并通過有效的實踐者作為示範者和推動者加以利用。

7.提供适當和有效的教學設計的(技術)支持,以最大化的利用技術帶來的機遇。

8.開發多種渠道,讓教師和學生能夠互相分享經驗并向學校領導層和相關方展示各種創新的應用。

學生成就技術

實施制度化的措施和戰略性地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以提升學生的産出。

學生成就技術需要在每個層次應用數據收集和分析工具,以預測學生成就和風險,向可以進行幹預的人員發出預警,并且評估這些幹預措施的有效性。學生成就技術可以分為三個類型:支持咨詢輔導和其他學生服務的工具;支持教學的工具;為課程設計和學校優先事項提供信息的工具。

在第一個領域,即咨詢輔導和學生支持服務中,過去幾年間對咨詢輔導流程的重新設計以及包含早期預警技術是興趣所在。早期預警技術可以使教師和咨詢輔導人員有機會發送人工警示,或者觸發發送自動警示功能,警示的内容包括學生被警示的原因、建議和下一步措施。學生學術規劃工具也在許多高校中得到應用。其中一些高校要求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教育規劃。這樣的規劃可以促使學生與咨詢輔導人員進行深入的談話并且為學校提供數據,以制定能夠和學生的規劃相匹配的學術教學日程(如圖2所示)。

在第二個領域,即教學支持中,支持學生參與和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學習分析的技術都得以應用,以提升學生産出。信息技術的開發和增強确實支持了學生成就的實現,然而對這方面進步的貢獻上,學校制度流程和技術應用方式的貢獻更大。

在第三個領域,即設計課程和設置學校優先事項方面,分析也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此外,很多學生成就技術都支持學生和學校之間的互動。

在學生成就技術的應用中,真正的影響學生産出的挑戰是學校擁抱變化的意願和能力。教師們看起來不會有大範圍的抵制。當問及一系列利用分析來促進學生成就的技術時,教師們認為有興趣和有用的都有相當高的比例(如圖3所示)。

有效的學生成就計劃伴随有學校政策的改進,重新設計的流程,組織和角色的變革,新治理結構,以及工具的實施過程。結合專家意見和研究成果,EDUCUASE已經确定了構成學生成就計劃完備性的六項整體的因素(如圖4所示)。

大約有四分之一的高校有合理的、強有力的學生成就計劃。剩下的還在努力中。當然,學生成就方面的努力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的技術将會提供新的機遇。居于引領地位的高校将會不斷地推高标準。最成功的高校是那些采用持續改善實踐方法的高校,而且将PDCA循環(Plan-DoCheck-Action)納入持續的學校管理中,學生成就完備性指數分布如圖5所示。

建議

1.在技術選型之前,聯系其他已經部署了類似工具的學校,以了解實施中的最佳實踐以及獲得的成果。

2.在啟動新的學生成就計劃前,設定目标并确定如何衡量成就。

3.選型、實施和測試中引入所有的相關方(如教師、學生、咨詢輔導人員、學術領袖、IT經理)參與,以确保解決方案是可行的、經濟上可負擔的,以及有用的。

4.不要在溝通和培訓上吝啬,這都是成功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5.采用持續改進的實踐方法:系統評估成就,根據評估結果進行修訂,然後再評估,并始終保持以提升學生産出為目标。

6.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重大的改革方案往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收獲成果。測算一個符合實際的投資回報(ROI)時間表,以幫助決定何時可以告一段落和何時繼續推進。

7.确保學校擁有且可以修訂的預警算法。更重要的是要設計落實預警所需的業務和支持流程:決定哪些幹預措施将由哪些學生服務和學術單位執行,這些幹預措施和單位如何溝通,以及如何判斷其有效性。

8.掌握從一系列學生事務單位和學術單位的範圍内集成數據源和管理隐私數據的做法,确保教職員受到相應的培訓,并且制訂溝通策略使得對這些數據的利用不會被認為是侵犯和控制。

9.完成EDUCAUSE學生成就完備性指數來測量學校的完備性。商業智能和分析高等教育機構必須要向數據驅動的方向變化,以有能力響應需求,變得更加有效和靈活,符合使命目标和規制要求。商業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BI)和分析是打開蘊藏在巨大的學校數據存儲中的洞察力的關鍵。

IT組織已經開發和管理了從出現以來就不停增長的關于學生、雇員、校友、捐贈者的數據,以及來自于信息系統的其他領域的數據。我們擁有豐富的數據、技術和手段可供使用。工業界在應用數據和分析方面不斷前行,為高等教育展示了廣泛利用數據和信息的全新機遇。真正的挑戰和正确的起步是确定分析計劃方案的目标,然後為這些目标設計流程、制訂政策、形成文化、以及培養人員,這是非常常見的情形。另一種同樣很常見的情形是,很多高校從手裡的數據出發,采購使用黑盒測試的新系統,然後看有沒有什麼有用的東西出現。

許多學院和大學起初關注在錄取流程中應用分析,現在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學生參與分析、學生個人學習分析,以及學生成就(如圖6所示)。學生和教師都相當有興趣使用學生數據來産生成果。學校都有豐富的BI報告儀表闆和學習分析系統,但對學生成就進行預測的分析卻很少。正如NMC在2015年高等教育前景預測中所指出的,測量性的學習分析将在未來三年内出現顯著增長。可以預期在促進個性化學習的分析應用上,也在預測性的、提供可指導行動的認識的分析上,高等教育分析中的信息可視化将出現增長。

随着分析利用方式的演進,高校需要提升分析的完備性。這需要确保充足的經費和資源;促進基于數據的決策文化的形成,以實現明确的進步;為數據和分析結果的安全及使用制定政策;确保數據是準确、标準化、“幹淨”并且有用的;加強政策研究和IT組織的合作關系。EDUCAUSE提供了一個分析完備性指數,高校可以用來評價其分析的完備性水平。在過去的兩年中,高等教育在分析的完備性方面沒有取得任何明顯的進步;不到15%的高校分析項目可以被稱為是強大的或者是卓越的。

現有的某些流程和政策需要改革。目前的數據所有權和管理權遵循了我們高度松散的領導模式:每個辦公室、系、部處、學院都擁有自己的數據。當關注點在于确保每個領域各自都有服務于其獨特目的和使命的最佳數據,并且限制對數據的訪問使用時,這個模式完全可以起作用。當每部分數據都完全限制在分散的各個領域中時,這個模式也是最好的。但是,當關注點轉移到學校整體的目标,或者人員、經費和資源是流動的、有多個“家”時,分散的數據所有權将會成為實現學生成就、資源優化和更高透明度等成果的嚴重阻礙。

如果缺乏合适的人才,學校的分析工作就不可能取得進步。高等教育所需的專業技能包括:數據的管理、分析和建模;以創新和完全實用的方式展現分析中的發現;成為連通決策者、數據和分析發現的渠道,而不是守門員。核心的分析角色包括分析和建模、數據管理和架構、數據可視化以及用戶體驗。大多數高校都缺乏足夠的勝任這些角色的人才,有些甚至是完全沒有。對分析人員的需求如圖7所示。

建議

1.确定初始的學校目标。尋找有迫切清晰需求且希望開展分析的領域,首先與他們合作開展工作(學生成就常常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始終詢問:計劃将解決哪些問題,數據将如何使用,将産生哪些行動和決定,以及采用哪些衡量方式判斷采取的行動是否确實産生了效果(或者很重要)。

2.商業智能是一個協作的努力付出,沒人能獨力完成。為取得進展,應組建一個由關鍵決策者組成的、有财務權的執行指導小組,與跨部門的BI工作組能保持一緻,并作為治理結構的一部分。工作組至少應當包括IT、政策研究和學生注冊辦公室。

3.确保計劃方案有足夠的經費和适合的資源。這不是一個可以增加到現有崗位職責上的兼職工作。應考慮專門指派或者聘用一個分析主管,他的唯一責任就是使BI在校園内發揮實際作用。這樣的角色可以把各種關鍵數據的管理員和使用者粘合在一起以取得關鍵進展,并使基層工作人員與計劃領導層保持一緻。

4.确保計劃方案有準确的數據。建立、記錄和維護校級數據字典。制訂數據管理流程制度。

5.明确了分析目标、所需數據和數據治理模式後,再考慮所需的商業智能和數據倉庫技術。大多數高校将會發現初始集成會從ERP數據開始。

6.使用敏捷的“30天沖刺”方法,以集中注意力,并取得定期可衡量的結果。

7.使用EDUCAUSE分析完備性指數來評估學校當前的分析完備性狀态。

8.盤點學校當前的報表和分析,按照報告、儀表闆和分析進行分類。進一步将分析分類為院校分析和學習分析。将這一分類法與學校社群進行分享,以幫助充實其他人的理解。

9.預測性的分析可以提供深刻的洞察,但對此的真正測試是依據這些洞察而采取的行動。

電子學習與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正當性。2015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學術領袖中認為在線學習對于他們所在學校的長期戰略非常關鍵的比例從2002年的48.8%增長到2014年的70.8%。這樣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因為州和聯邦的教育投資持續減少,同時在線注冊就讀的需求和增長率都比高等教育學生整體的增長率要高。随着在線學習的正當性增加,參與程度也提高了。82%的高校提供至少若幹在線課程,53%的高校則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在線課程。接近一半的學生報告稱在過去的一年中曾經至少選過一門在線課程。學生選擇在線課程出于多種原因,其中主要的一個是靈活性。同時,學術領袖們愈發關心在線學生的穩定情況,特别是少數群體和成年學習者。

尋求高成本效益的方式支持學生并提供通常在校園中提供的資源仍然是主要挑戰。教育的成本需要繼續降低,并且剩餘的投資所擁有的價值依然對得起學生和家長所付出的犧牲。雖然學生對于更多在線課程的需求依然會繼續提高,但是在線教育的增長将受到每所高校的支撐能力水平的影響,即對校園環境的所有其他方面支撐在線學習的擴充和虛拟化,以及釋放資源提供給在線學習的能力。

對于許多高校而言,提供可擴充的、有良好資源條件的服務、設施和人員,以增加在線提供的課程訪問量和擴大範圍,是一項持續的挑戰。許多高校并不真正地理解實現這些都需要什麼。學校領導在考慮擴大在線提供的課程時必須評估一下學校資源的準備程度,而且應當準備好接受一個複雜的答案。根據EDUCAUSE電子學習完備性指數,有效的電子學習需要五個主要要素:

一是參與。學校社群為師、學生、職員,參與到電子學習并确保他們為有效使用電子學習技術做好了準備,如圖8所示。

二是運行有效性。電子學習服務和技術是适應性的、可擴充的和可靠的,其管理是中心化的和被視為是關鍵使命相關的。

三是治理、安全和易獲取性。有适宜的政策和指導、有效的決策、充分的安全保障,并且為殘障學生提供電子學習的使用便利。

四是優先。為電子學習投資、戰略、領導和獎勵提供優先權。

五是分析。應用學習分析來評估電子學習課程,并利用分析來監控電子學習在學校戰略目标上的進展。

高校的電子學習的完備性差别很大。22%的高校的完備性可以被認為是強大的或者卓越的,61%的還在發展中,還有17%的是薄弱的或者剛起步的。

在線學習需要很大範圍的技術,包括學習管理系統、課程傳送系統、課程拍攝、電子檔案、開放教育資源、社交網絡、移動應用、學習分析、電子輔導系統、适應性學習技術、遊戲、仿真,還有為了部署和維護這些技術所需要的技術支持和項目管理。當然,事情都要由人來做。需求最強的是教學/課程設計師、電子學習專業開發人員、應用設計師/程序員、數據分析師、攝像師、圖像設計師/動畫師,以及企業IT系統的支持人員。60%的高校報告了對這些領域人才的需求,并補充說相關職員的數量要加倍才能實現有效的電子學習。

教學領導者必須要制訂一項戰略,确保教師和職員所開發的課程适合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不同的在線教學方法。超過四分之三的高校報告稱,讓教師們知道在技術層面如何行事是一項中等的或者主要的關切。在線教育有其獨特的需求和挑戰,必須有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且教育質量和有效性必須要進行審核,以确保學習目标準确地轉換成了在線形式,并決定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此外,高校必須對在線教育在學校使命中的角色進行定位。對于不提供在線課程的高校,其最大原因是領導層缺乏興趣。學校在優先事項上取得一緻才能開發出全面且平衡的、提高學校聲譽的在線項目。基礎設施和資源的設計應面向長期的增長和演化。高等教育領袖們已經學會了如何管理設施維護和擴展,但尚未掌握管理IT投資的藝術。這向CIO們提出了持續的挑戰,因為他們發現會有基礎建設投資或初始投資的經費,但在計劃進入運行狀态後無法獲得足夠的後續經費。打算在在線學習領域維持競争力的高校必須要做好準備進行後續的投資、運行和更新以保持最高發展水平的在線學習環境。當學生和老師都期望使用能最好适應教學目标的學習環境時,高校也許會發現自己需要在物理的和在線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權衡。

這種學習基礎設施也許會成為高校差異化的不斷增長的一份子。在吸引和保留學生及普通教師方面信息技術将産生潛在的影響,而許多高等教育領導者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基本的技術已經成為學校的必備條件,還不是突出特征。但是當技術在教學中變的更加可見、差異化和必要時,這一點也許會改變。

建議

1.制訂一個在線學習技術的計劃和架構。為标準技術(例如,學習管理系統和GoogleApps或MicrosoftOffice365等協作工具)提供堅實的支持。為采用新技術和移動應用提供指南和最佳實踐。

2.将在線提供課程、基礎設施和人員配置與學生的需求指标相對應,使得學校可以按照計劃的間隔無縫地擴大運行。

3.為技術人員和教學社群提供實驗和創新的機會。緊跟新出現的技術并持續評估對于推動學校提升的潛力。

4.在學術領導層的投入和支持下,制訂與學校使命相關聯的課程質量标準,确保所有的課程都達到一個基本的質量水平。通過應用經過同行互測過的質量保障要點,如QualityMatters,學校可以确保所有的課程是以統一的方式評估過的。為所有的課程建立設計标準,規範課程場所的模闆要求。

5.使用EDUCAUSE電子學習完備性指數來評估學校的電子學習的準備程度。

6.收集影響數據,如教師和學習反饋和期望,在整個學校社群中分享這些結果。

7.在教師方面加強投入。招聘有在線環境教學經驗,且真正相信這種形式會成功的教師。提供激勵和資源以鼓勵教師們探索這種新的模态。建立全面的培訓計劃。教師們必須學習在線教育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别以及如何将他們的知識以新的方式加以應用。考慮提供一個類似于華盛頓大學Tacoma校區的iTechFeloows的暑期項目。教師可以參加強化的“預備”課程,查看設計标準、最佳實踐和教學法,并且可以開始建設自己的課程網站。暑期稍晚的時候,他們回到一起進行同行評審。成功完成這一項目的教師可以成為校園同行評審者和将來的教師的在線導師。

8.為學生提供培訓和支持。即使今天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技術能力,學校仍然應當幫助他們在可能用在課業上的技術方面跟上步伐。

(翻譯:清華大學信息化辦公室陳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