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理念
杜占元
教育部副部長
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是對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教育信息化必将帶來教育理念的創新和教學模式的深刻革命,必将成為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為泛在學習環境和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必将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
周傲英
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
高校在信息化方面也應該有新的思考和實踐。首先認真學習和理解教學和育人規律,理解當今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創造和開發新的業務模式,要深刻認識應用和技術兩者之間不可分離、相互促進、聯動發展的依存關系。信息系統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反複的試錯和疊代逐步達到系統的開發目标。
李永智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分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從宏觀層面來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生産力的主體,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社會,社會發展要求教育進行相應的改變,就是應信息社會之需,建構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新的理念指導下,建立新的教育體系、内容和方式。從微觀層面來說,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必将帶來教與學的革命性改變。這兩個層面決定了教育應當也必然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可以說,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尚處于微觀層面的量變過程。
說互聯網+教育
任友群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信息技術之教育領域,必須将教育置于互聯網的大背景、大格局中,以“互聯網+教育”的方式整體推動發展。“互聯網+教育”的難點在“互聯”二字,關鍵點有三個:一是怎樣使得“互聯網+教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二是怎樣實現宏觀教育管理與微觀教學實踐的互聯,使“互聯網+教育”的效能更加提升;三是怎樣實現教育領域全要素的互聯,使“互聯網+教育”的推進更加可靠。
周洪宇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互聯網教育目前幾乎處于野蠻生長狀态,比如大多數互聯網教育内容的承擔者并非專業從教者,大多是技術專家,正式教師進入得非常少,内容也是良莠不齊。因此,當前急需立法來對互聯網教育予以保障,使其健康有序發展。
胡欽太
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
我們想真正推動“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将互聯網思維深入貫徹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思考互聯網技術可能給提升教育質量帶來有效現實的途徑,而不是盲目跟風。
秦小剛
鄭州科技學院院長
“互聯網+教育”是技術與教育融合不是技術支配教育;是傳承改良不是颠覆革命;是輔助補充不是削弱替代;是個性化服務不是系統化管束。
說大數據徐宗本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關于大數據,有三個“不等于”需要人們關注:第一,基礎設施不等于大數據,尤其是雲計算不等于大數據;第二,信息化也不等于大數據,信息化是長遠的過程,它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升級,是永恒的一件事情。大數據是從側面反映,是收集信息,更多的是标準化、科學化、便捷化等;第三,數據處理不等于數據分析。要明确目标是前提,擁有數據是基礎,計算平台是支撐,分析技術是核心,産生效益是根本。
劉承功
複旦大學黨委副書記
高校要變技術主導為需求主導,将數據真正流轉到管理、業務專家手中去,産生業務價值。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将這些數據重新加工,使數據服務獨立于業務系統。最重要的是将各級用戶的角色納入到數據生态體系,使他們成為數據的受益者,提高數據生産的積極性,推動整個數據生态有效運行。
說安全
李志民
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
網絡安全提高自身防範意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打擊網絡犯罪。邏輯很簡單,你的安全由警察保護,還是靠自我保護,住在鐵皮屋内?如果罪犯持有槍支和炸彈,鐵皮屋也保護不了我們。國家網絡安全也有同樣的邏輯問題,前有中國的明長城,後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被動防禦不會有真正的國家安全,主動防禦,合縱連橫,建立立體化聯動體系,方能取得網絡空間的長治久安。
高林
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副局長
國家發布網絡空間安全戰略,源于網絡已經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新渠道,同樣的,它也是教育的新型傳播渠道。高校做網絡信息安全工作,首先要認識到:不能從傳統的角度去考慮網絡信息安全,應當根據新時期的特點對它進行重新定位。
說未來
雷朝滋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
推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信息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要推進教育信息化2.0,必須首先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要實現從教育專用資源的開發、應用和服務向大資源的開發、應用和服務轉變;二是要實現從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師生信息素養轉變;三是要實現教育信息化從融合發展向創新發展轉變。
楊宗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未來的教育一定是在大規模基礎上開展的個性化教育,也必将是構建在互聯網上的新教育,我們必須推動信息技術支撐下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不是進化式的修修補補。
尤政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未來高校将有兩個重要轉變:一是從數據管理和支撐轉變為以大數據為依據進行決策。二是從教育信息化轉變為信息化的教育,将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推動教育發生變化。
餘勝泉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
未來的學生,将自主性更強,獲取知識來源多渠道是全方位學習的形态;未來的老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和觀念,不斷創新和學習,與人工智能型教師優勢互補、無縫對接;未來的學校,不僅要打造好實體校園的環境和文化,還需創建适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網絡空間,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