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指出,将全面推進“新工科”建設,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對此,職業院校将承擔怎樣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任務并如何布局呢?董剛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主席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應用的重要場景之一,職業教育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推動人工智能以後,職業教育要培養不同學科背景下,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意識和知識儲備。
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标。智能化的技術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所以,必須體現人的價值。過去的職業教育主張培養得越專越好,今後,職業教育的工作者和領導者要考慮職業教育學習整合能力,了解多學科交叉背景的綜合能力、創新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和邏輯思維、理解的能力,尤其是能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運行方式,同時,得學習工匠精神。
2.中國職業教育的專業調整和設置。職業教育得适應産業的發展,需密切關注國家層面對于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重點,由此,考慮職業學校如何設置專業。
人工智能影響下,根據産業發展的需求與動向,職業教育的專業調整比本科專業調整相對周期短,适應性強。例如,對一些成熟的、具備實踐應用的人工智能行業,職業教育要着手設置相關的專業,與企業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以定單式的培養,來加速人才的培養。對一些尚未成熟的人工智能産業,可以在現有的專業基礎上,加上人工智能類的課程或設置一些專業的方向,為未來技術變化做準備。
3.教學的形态。通過廣泛的網絡融合,打破過去固定教室、固定課程限制。現在很多學校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
4.教學方法。當前,探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問題,受到關注;此外,全國職業學校現在都在打造智慧校園,以大數據為支撐,實現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的精細化管理,有效地配置優質教育資源。
5.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隊伍進行對人工智能的知識培訓和進修。
6.社會培訓與終身教育。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學曆教育,更多的是培訓體系的完善。職業資格培訓和鑒定體系的貫通,是職業教育需做的事情。是否可以這麼考慮——将來為在崗工人提供技能培訓,為傳統舊崗位的工人提供獲取新崗位所需的技能培訓,尤其是為人工智能(時代)創造的新型職業而增加的人力資源供給進行培訓。
7.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高層次人才。根據2017年到2018年一年之間,全國高職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專業變化,2017年,全國1000多所學校在AI專業布點上是2955個,到了2018年剛開年就增加到了3339個,增幅增了384個,漲幅13%,這代表職業教育意識到人工智能的問題了。
大部分這類相關專業都是正增長。其中,幅度比較大的是大數據方面的專業,由2017年56個發展到2018年190多個,增長了200%多。根據各地人工智能專業布點區域分布數據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對此的響應和增長都比較快。哪類學校對這反應比較敏感?首先是理工類職業學校,接下來是财經類、農林類、師範類。
(本文根據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主席董剛教授在“2018第三屆中美智慧教育大會”上部分演講内容整理整理:陶春)
人工智能時代的職業教育實踐
職業教育和當前産業發展趨勢比較契合。以蘇州為例,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攻智能制造方向,做得非常不錯,這幾年開設了工業機器人、雲計算、大數據等多個制造類新專業,籌備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專業。過去注重“技”,現在更注重能力的“能”,構建了人工智能的實訓平台。以武漢為例,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将人工智能用于學生管理、大數據測評、個性化輔導的平台,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和發展系統,集職業心理測評、職業能力要求、學習軌迹的記錄、職業能力的測評、學習資源引進等多個闆塊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