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日益凸顯,全球開始将人工智能布局于各領域。随之,我國人工智能産業政策密集出台,也緊鑼密鼓地進入教育領域。
人工智能進場教育領域
今年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上,3D打印、物聯網、虛拟現實、人工智能等各種“黑科技”産品讓觀衆應接不暇。以人工智能為例,在北京朝陽區的展會示範課上,老師演示了一堂以聲紋識别的概念與應用為主題的人工智能基礎課程。
如今,已有不少中小學開設人工智能的相關課程。它的背後與政策不無相關。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争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
在政策的鼓勵下,一些學校紛紛落實行動。2018年4月28日,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在上海發布,全國40所學校成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基地校”。同時,有的中學依托大學、研究所的資源建設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實驗室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進入K12(6-18歲青少年)階段學生的教學,除了學習技術本領,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創新、探索的學習能力提高,以及思維方式的改變。為此,STEAM科創教育适時探索基礎教育領域的開拓。5月11日,全國首套小學STEAM科創教育系列叢書《科創教育實驗教材》發布。
不僅僅基礎教育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教育,高等教育領域人工智能的落實工作也步伐緊湊。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對中小學階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出相關要求的同時,提出高校未來将形成“人工智能+X”的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并引導高校不斷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能力,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随之,開設人工智能類專業、開設人工智能學院已成高校中的一股熱潮,僅僅今年5月,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四所高校舉行了人工智能學院的揭牌儀式。據不完全統計,此前已有許多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學院或相關專業。
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成為熱點話題
教育人工智能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實現《規劃》所制定的全面目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熱門的“人工智能”被邀請進場後,教育領域的應用程度或将加深,應用空間或許會更大,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對未來的就業、教育和生活可能帶來哪些颠覆性影響?4月14日,教育部科技委在北京舉行“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科技前沿與戰略圓桌會議,分析并研判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對未來教育的影響。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占元出席會議并講話。
杜占元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是當今世界各國競争的焦點,它既是工業革命的延伸,更是新的革命起點。在推進人工智能發展中要注重學科群的構建,要兼顧專業應用與集成應用的關系、通用應用與個性化應用的關系,要加強智能安全的研究。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成為新的革命的起點,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他給這個新革命起了個名字,叫“零點革命”。
杜占元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将會對現代教育産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一是對教師職業的影響,二是對學習方式、教育模式的影響,三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教育部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科技工作和對教育影響研究。
中國工程院潘雲鶴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趙沁平院士等專家作了專題報告。有關戰略規劃、人工智能和教育領域高層專家也從不同的角度談到各自的觀點,圍繞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下數據的利用等話題,進行闡述和探讨。
當然,對于摸石頭過河的探索者們來講,除了宏觀的規劃和思路引領外,如何更好地落地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此前,2018第三屆中美智慧教育大會上,一些業内人士從具體的領域實踐的角度,談到職業教育、K12階段人工智能的探索和思考。
面對争議需披荊斬棘
教育領域成為人工智能重要應用場景之一。諸如在線教育、語音識别、課堂教學分析、精準服務等方向,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已逐漸布局。今後,智能閱卷和批改作業、語音識别測評、拍照搜題和在線答疑、個性化數據采集和應用等推廣,也将成為可能。然而,新事物的快速發展期,不可避免地将面對各種質疑和争議。當前輿論的争議熱點,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數據的合理使用邊界在哪裡?“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趨勢明确,中國的一大優勢是市場大,數據量大,有利于通過人工智能實現根據大數據分析,給教師的差異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建議。但是實踐中難以落實,問題在于數據的采集,尤其是課堂行為大數據的采集相對缺乏。
如何借助人工智能采集數據呢?《教室裡突然多了雙“眼睛”,學生上課認真了三倍!這項校園黑科技絕了》,前不久這一條新聞受到熱議,主角是杭州的一所中學,運用的黑科技是學校在教室安裝的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它能實現考勤功能、課堂行為記錄、課堂表情記錄、專注度偏離分析,找出課堂關注度與學生成績的關系等。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給人工智能試錯期,允許荊棘中的披荊斬棘,在探索的量變中帶來質變。本來是正向的宣傳,然而,媒體一曝光,帶來的隐私權的争議。校方回答媒體的解釋是,系統采集的隻是學生的行為狀态信息,而不是課堂錄像。然而,輿論普遍認為如果學校征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同意才收集的這些數據,學校的做法還算可以接受;否則,學校就侵犯了學生的隐私權。所以,對于隐私權的定義需要得到法律的進一步規範。
第二,人工智能促進解決優質教育稀缺問題,還是拉大差距?
從目前來看,往往大城市的重點中學才更有實力提前開展人工智能的學習。網友擔心開展人工智能教學的重點中學是不是會獲得比普通中學更多的優勢,進一步加劇教育不平衡的現象。
但是,另一種聲音認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恰恰應該是在一些軟硬件适宜的學校推進人工智能的教學,通過學校的試錯期摸索經驗和教訓,總結規律,今後便于将這些新技術推廣到偏遠地區。如何讓技術不僅僅呈現于表面,而是能真正地運用到位,将是值得進一步關注的話題。
第三,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教師的地位?能不能帶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一方面,大學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能力和教師隊伍培訓工作都需要加強。另一方面,大家更為擔憂的是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對此,不少專家認為不用過于擔憂,“未來智能機器人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人工智能能幫助個性化的學習,因為人工智能可以幫教師節省很多批改作業、批改試卷、備課的重複性工作時間,機器可以收集學生們的答卷,并且分析出錯的規律。教師能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幫助學生培養創新力、創造力,以及培養學生的素質和情商,幫助學生形成價值觀和思想體系等工作上。不過,與此同時,教師工作形态也需要轉型。
以上的這些改變将促進個性化學習。同時,從技術層面看到,人工智能根據實時分析大量數據,提供新的内容或指定的學習計劃和有針對性的實踐和反饋,虛拟助教也可以實現快速測評。這些都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第四,人工智能将取代很多工作,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深圳市教科院院長葉文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未來教育的轉型将從成功教育轉型為幸福教育。未來學校空間将為培養創新人才服務。”人工智能時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成為有美好人格和創新能力的個體。
誠然,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給人工智能試錯期,允許荊棘中的披荊斬棘,在探索的量變中帶來質變。同時,我們仍然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實踐,正如業内專家提到的,人工智能不能碎片化管理,國家需針對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和教育的走向,建一個系統的頂層設計。同時,将人工智能技術和教育專家智慧有機集成,構成一個新生态。